因一首詩招來10年禍事!劉克莊這首詠梅詩,無一梅字卻句句不離梅

2020-12-14 美詩美文

不管是「歲寒三友」還是「四君子」,梅花都是位列其中,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古代文人墨客對於梅花的推崇備至。那麼文人墨客為什麼對梅花情有獨鍾呢?我們可以從古詩詞中尋找答案。

王安石在《梅花》一詩中寫道「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冕在《白梅》中也有「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的詩句;陸遊在《落梅》中更是曾寫「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這些詩句描寫的是梅花的特質之一,那就是傲寒凌霜,百花都是苦爭春,只有梅花在冬日獨自綻放著自己的美,獨具一格。

林逋在《山園小梅》中有寫「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崔櫓在《岸梅》中有「惹袖尚餘香半日,向人如訴雨多時」的詩句;陸遊在《卜算子·詠梅》中也有「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詞句。這些則是描寫了梅花的另一大特質,那就是「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的暗香,這種香氣雖難以捕捉,卻時時沁人心脾,讓人難以抗拒。

不管是傲寒凌霜還是暗香襲人,這都和讀書人崇尚的高潔品格十分契合,這也是文人墨客對於梅花情有獨鐘的原因。筆者本期要介紹的也是一首經典詠梅宋詩,全詩雖無一梅字,卻句句不離梅。不過讓人意外的是,這首詩卻讓當時的宋代文人不敢點評,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這首特別的詠梅詩一探究竟。

《落梅》南宋-劉克莊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文人劉克莊,雖然他聲名不如蘇軾、辛棄疾、楊萬裡等這些人顯著,但也算得上才華斐然,詩和詞兩種體裁都是信手拈來,既是豪放派詞人,也是江湖詩派詩人。這首詞創作於公元1224年,當時劉克莊遭遇貶謫,心有不甘,於是便寫了這首詩發牢騷。

這首詩起首兩句描寫的是一幅落梅殘敗的場景。一片落梅便能讓斷腸,可現在詩人所見臺階上,院牆上,滿是落梅,此情此景對於詩人的觸動可想而知,詩人內心的愁緒也自然而然顯現而出,這也為全詩奠定了悽清的基調,同時也為後文詩人的聯想和感慨提供了現實基礎。

三四兩句描寫的是詩人見落梅滿地後的思緒。梅花緩緩飄落,就像從嶺上匆匆而過的遷客,梅花隨風下墜,便如同赴湘的騷人。這裡「遷客」指的是當年被貶潮州的韓愈,「騷人」指的是被貶永州的柳宗元。詩人自己被貶,所以見梅花落下,自然聯想到被貶的前人,他們的遭遇和自己何其相似,就像眼前的落梅一樣,只能無奈飄落下墜。而且這裡雖然用的是韓愈、柳宗元被貶的典故,但實際上寫的卻是千千萬萬如果他們,如同詩人自己一樣被貶之人。

五六兩句則是描寫梅花落地後的情況。梅花是多麼高潔,曾經在高高的樹枝上,如今墜地,只能和泥土黴苔摻合在一起。但即便如此,偶然粘在衣袖上的梅花卻久久飄香。其實這兩句和陸遊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描寫梅花敗落卻不改清香。其實也是象徵著詩人自己雖然被貶但是品格依舊,依舊如梅花般高潔。

如果是一般的詠梅詩,在這裡應該就是會通過前幾句的描寫來抒發傷感的情緒,但是詩人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責備起東風,譴責是它不懂花木卻掌握了處置眾花的權柄,嫉妒梅花的高潔所以任意摧殘。從這兩句其實已經很能反映詩人所要表達的,就是諷刺那些嫉賢妒能的當權者,對於人才打壓摧殘,不懂得分辨好壞。

這首詩寫成這樣,尤其是最後兩句「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如此直白,自然也引起了當時當權者的不滿。因為這首詩,劉克莊被誣告關入了監獄,雖然最終被釋放,但仕途卻直轉而下,閒廢10年。

劉克莊因為這首詩招來10年禍事,所以這首詩雖然經典,卻沒有宋代文人敢點評,畢竟一不小心就會步了他的後塵。

對於劉克莊的這首《落梅》,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劉克莊通篇無「梅」字的著名詠梅詩《落梅》,首二句便是千古名句
    劉克莊一生,對梅花可謂是「情有獨鍾」。劉克莊流傳下來的詠梅詩,據說有123首之多,詠梅詞有8首,算得上南宋詠梅詩人中的翹楚。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這首通篇不著一「梅」字的《詠梅》詩,而且,因為這首詩,還引出了一場天大的官司。
  • 觀宋填詞156|劉克莊寫落梅獲罪閒廢10年 卻成最愛詠梅詩人
    作為詩論家,他有《後村詩話》等著作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詩歌見解。 劉克莊(1187~1269) 是南宋的多產詩人,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將近5000首。其中有一百多首詩詞,與梅相關。之所以詠梅詩詞這麼多,是因為一首《落梅》詩影響了他的人生。
  • 百花爭豔的春天寒梅凋謝,李商隱寫下一首《憶梅》,表達思鄉之苦
    古人借用梅花表達高尚的品格,同時也把梅花當成相思的替代品,無數的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是過得顛沛流離,譬如晚唐詩人李商隱,一生都在四處漂泊,儘管他很有才華,但是並沒有受到重用,這就使得他悲痛不已,寫下過很多傷感的詩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這首《憶梅》,通篇寫得無比傷感,字裡行間也是充滿了憂愁,這樣的作品,其實是最能夠打動我們。
  • 悟道詩——宋·某尼
    詩中寫某尼四出尋春,找不到春的蹤跡,歸來從枝上的梅花,忽悟春原來就在自己身邊,以此說明「道不遠人」,不應「道在邇而求諸遠」。某尼所語,自孔孟到禪宗,憶屢有所言,但作為一首說理詩,能寫得如此生動、形象,確不多見。即使撇開哲理不談,作為一首單純的尋春詩看,也是一篇佳作。 全詩僅四句,分二層寫,上聯是求道,下聯悟道。
  • 王昌齡的這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短短4句扣人心弦!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聽流人水調子》,來共同體會古典詩詞裡的「愁」。與一般寫「愁」詩所不同的是,王昌齡這首詩通篇無一愁字,卻句句是在寫愁,即含蓄地將詩人內心的愁表達了出來。據記載,這首詩大約是王昌齡晚年遭貶赴龍標貶所(今湖南黔陽)途中,偶聽流人箏樂有感而發。因此這首詩主要表達的就是遷客愁。
  • 冬美三絕:雪、梅、詩
    宋代詩人盧梅坡《雪梅》:「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只有梅花沒雪花,精神氣質缺失。下雪了卻不吟詩,簡直俗不可耐。傍晚寫好了詩,剛好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就像春天一樣豔麗多姿。
  • 宋代最傲嬌的文人,寫下一首啼笑皆非的詞,其中一句讓人情何以堪
    世人都說文人迂腐可笑,遇事不冷靜,愛發牢騷,很不灑脫。但說起來,要不是他們這樣愛發牢騷,文壇該少了多少絕世佳作。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陳子昂被降為軍曹後寫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劉禹錫被貶後寫下「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 楊萬裡夜裡喝酒卻沒錢買下酒菜,寫首調皮的梅花詩,句句令人捧腹
    詩的首句「剪雪作梅只堪嗅」一開篇就點明了寫詩的情形,外面是寒冷的雪天,所以詩人才會想起喝點小酒。次句「點蜜如霜新可口」就已經講到吃了。一個「嗅」加上一個「可口」,寫出了一個調皮的吃貨形象。三、四兩句,一樣是妙筆。一朵花就可以下一杯酒,把花細細嚼來細細品,寒花嚼盡時就喝完了幾杯酒。 這兩句妙在3個數量詞的運用,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喝酒時的樣子。
  • 和尚月下寫首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蘇軾仿一首,水平高下立判
    原來是蘇軾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名字叫《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周先生早年就讀到過它,覺得寫得很妙,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覺得寫得「清絕過人,不愧大作家風範」。雖然這首詩名字上已經寫了是和韻一位和尚所寫,但因為作者沒什麼名氣,周先生並沒有見過原詩。直到這次遊西湖,他才看到了原作。讀完後,周先生才意識到蘇軾詩不如原詩。這件事,被記錄在《竹坡詩話》中。
  • 詠梅的古詩詞優美意境?攝影還原詩中畫面,有哪些好的拍攝思路?
    古往今來,有不少詠梅的詩詞。其中有二首很著名,也是我很喜歡的兩首詠梅詩。一首《梅花》,一首《山園小梅 其一》。這兩首詠梅的詩中都用了「暗香」兩個字,仿佛一縷縷梅香浮動而來,意味深長。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林逋是宋代的隱士,喜梅與鶴,自稱以梅為妻鶴為子,一生寫了很多的詠梅詩篇,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理解詩意詩文比較長,我們主要理解前半段,也是最經典的傳頌佳句。
  • 範成大一首詠梅詞,寫得很是哀怨,通篇如歌可泣,讀來令人傷感!
    梅自苦寒來。《警世賢文》裡的這一句,寫出了梅花高尚的品格,還有它最具獨特的一個地方,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無數的文人雅士都喜愛梅花,從而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詠梅詩,以及詠梅詞。在這諸多的作品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王安石的《詠梅》、林逋的《山園小梅》、陸遊的《卜算子.詠梅》;這三首作品流傳最為廣泛,每一首都是經典之作,寫出了個性十足的梅花。
  • 餘秀華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無一愛字卻句句肉麻,寫進痴情人心坎裡
    但餘秀華和趙麗華不一樣,被爭議了好幾年,她依然「屹立」於詩壇,仍然每月都有新詩,這種高產說實話很多詩壇名家們做不到。「紅了就拋棄農村的丈夫」、「詩作又俗又露骨」,這是一些人對她的評價,但不管這些人有多看不順眼餘秀華,也不管大詩人們有多看不慣她的生活作風,但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肉麻情詩,確實夠有水平。
  • 一夜冷香清入夢,野梅千樹月明村:談談詠梅詩詞的境界
    品賞不已,嗟嘆萬千,於是出現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清奇冷麗的華章:詠梅詩詞。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詠物詩最難工,而梅尤不易------」此言可信。然,觀諸多詠梅詩詞,實不乏得此花神韻之佳作妙語。何妨學劉熙載、王國維諸大家詞話形式,拈句以論之。
  • 李清照:世人寫梅太俗氣,看我寫的這首梅詞,不帶一個「梅」字
    直至今日,方窺其一二,只因一個,人,一首詞。「世人皆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李清照在《孤雁兒》中是這樣說道。這世上的人啊,都愛以梅為引,落筆那一刻便是俗套,我試著寫一篇,你便知,是與不是!
  • 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
    他很早就立志報國,更是才思敏捷、妙語天成,但其一生卻仕途艱難,也經常在他的作品中,含蓄地表達才不經用的愁悶。下面介紹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竹唐代:李賀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 一首《梅花三弄》,包含幾首古詩,是兩首還是五首?
    韶華退去,無限感慨的時候,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是否更讓你思緒萬千?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或許就是感情的最高境界吧!這句詞出自元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一詞中。在金庸武俠名著《神鵰俠侶》中,瓊瑤作的歌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此句被廣為流傳。相傳金末元初著名學者元好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來到太原。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從白居易詩說賦得體詩(南郭居士)
    賦得體詩是一類按來源進行分類的詩體,因此不完全等同於應制詩或試貼詩。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後來發展到科舉時代的「試帖詩」,以及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再發展到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最早的賦得體詩產生於南北朝的梁代,最早的一首賦得體詩是蕭推的《賦得翠石應令詩》,是一首詠物詩。因此我們把賦得體詩大體可分為三類。
  • 袁枚的一首詩,清新可喜,全文只有一個雨字,卻句句寫雨
    清代一位詩人有一次雨後賞景,高興之餘就寫下了一首好詩。下面分享袁枚的一首詩,清新可喜,全文只有一個雨字,卻句句寫雨。雨清代:袁枚當窗三日雨,對面一峰沉。袁枚7歲開始就讀於私塾,12歲考取秀才,27歲擔任溧水縣令,此後雖然還在江寧以及陝西等地任職,卻並無升遷。37歲那年,袁枚終於決定辭職還鄉,從此過上了悠閒的隱居生活。詩人喜歡讀書,不嗜飲酒;樂於旅遊,不愛聽曲。他住在隨園,也常去常州、杭州等地走親訪友,並與四方名流詩歌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