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大家紛紛在網上哀悼經典動畫片《貓和老鼠》的導演去世,一群人直呼自己童年不在了,搞得我異常納悶,《貓和老鼠》的導演威廉·漢納和約瑟夫·巴博拉都去世10多年了,怎麼又死了一次?難不成倆人遷墳,黑人又給抬了一次棺?
仔細一看新聞才發現去世的那位是吉恩·戴奇,《貓和老鼠》1961~1962年時期的導演。不過很遺憾的是,吉恩·戴奇導演的13集《貓和老鼠》,我們大部分中國人應該都沒看過,因為這13集當初國內並沒有引進。
《貓和老鼠》算是幾代人的童年回憶,這部動畫片歷史太悠久了,始於公元1940年,那一年5月,德國繞過馬其諾防線,34萬英法軍隊開始敦刻爾克大撤退,那年8月,八路軍開始了百團大戰,然而這兩件事都發生在《貓和老鼠》首映之後。
1939年,著名電影公司米高梅的動畫部,在推出《船長與孩子》一系列動畫片後,開始越拍越窮,入不敷出!俗話說,越是沒傘的孩子越要拼命找傘。米高梅的動畫師約瑟夫·巴伯拉就開始和導演威廉·漢納聯合找傘。
當時巴博拉建議搞兩個角色,矛盾性強一點,多點衝突、打鬥,《貓和老鼠》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導演漢娜覺得這個設定太老套了,因為當時以《貓和老鼠》為題材的動畫太多了,但是第1集的《貓和老鼠》還是被提上了製作日程,並且很快出了成片《甜蜜的家》。
當時的貓不叫湯姆叫jasper,老鼠也不叫傑瑞,叫做金克斯,短片一經推出立馬不火,巴博拉和漢娜只能重新做別的動畫。
可就在此時,一個好消息傳來,《甜蜜的家》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這給了兩個作者巨大的信心,米高梅動畫部的主任兼製片人也重視起這個作品,拉著漢納和巴博拉要搞一個《貓和老鼠》系列,當時漢納和巴博拉弄了一個投票,要給《貓和老鼠》取一個新名字,最終動畫師約翰·卡爾憑藉湯姆和傑瑞這兩個名字競標成功,贏得了50美元獎金。
此後《貓和老鼠》開始穩步更新,一直更新到1958年,總共出了114集,其中有12集提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獲獎了7集。這個版本的湯姆和傑瑞在形象上都有一些變化,也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系列。
然而50年代之後,電視在美國開始流行,這極大衝擊了電影行業。米高梅決定在1958年關閉動畫部,減少開支,漢娜和巴博拉兩人也只能另起爐灶,自主創業,各自成立了自己的電視動畫工作室。
到了1960年米高梅又後悔了,他們發現《貓和老鼠》是可以做成商業片來盈利的東西,於是準備重啟《貓和老鼠》,但是漢娜和巴博拉都被自己趕走了,沒辦法,於是就把活外包出去,由東歐動畫製片廠倫勃朗影業在捷克斯洛伐克製作。
導演就是前幾天去世的吉恩·戴奇,吉恩·戴奇對於製作《貓和老鼠》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它只是把這當做接活來幹,而且甲方給的預算只有1萬美金,這完全是難為戴奇。
因此相較於之前漢娜和巴博拉版本的精緻、考究和藝術性,戴奇版本就顯得有點應付差事。首先背景變得簡單,畫風也開始奇特,在音樂上大量使用了回升電子樂,未來派的聲音效果重混響,完全不同於漢娜和巴博拉版本的交響樂為背景音。
以至於紐約時報批評該版本和原版相比,沒有任何共同特點,原版《貓和老鼠》大部分都是在家裡和院子裡的故事,戴奇則把故事背景放到了室外,而故事內容也更暴力、更黑暗、更血腥,以至於這13集成了《貓和老鼠》粉絲口中最黑暗最糟糕的13集,簡直就是一部虐貓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