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一個令人心生愉悅的詞語。
什麼時候感到溫暖?或許,你是在雪夜中看到一團篝火;或許,你是在沙漠中望見一片綠洲;或許,你是在黑暗中收穫一盞明燈……
一年內,西部戰區陸軍某旅多次移防。適應駐地環境的變化,成為每名官兵必須攻克的一道難關。在高原的第一個冬天,刷新了官兵對「寒冷」的認識。越是嚴苛的環境,他們對溫暖的體會也越發深刻。
帳篷「保溫瓶」
駐地氣溫降至-20℃,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冷得出奇。參加備勤駐訓任務返回營區的第二天,三營七連衛生員施少明有點「水土不服」。
新營房正在建設,老營房數量不多,施少明和6名戰友住在車庫帳篷裡。儘管有羊皮大衣、羊皮墊褥和睡袋禦寒,對於家在雲南的施少明來說,高原的冬夜還是「不好過」——他鑽進被窩,身體蜷成一團,依然感覺手腳冰涼、後背冷颼颼。
熄燈前,三營教導員王躍雄來查鋪。他擔心大家難以適應,隨身帶來幾個玻璃瓶。望著擺在桌子上的玻璃瓶,官兵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寫滿疑惑……
王躍雄笑著說:「剛上高原條件有限,炊事班廢棄的調料瓶或許能派上用場。」說罷,王躍雄拿起暖水壺,挨個往瓶裡倒熱水,一個個玻璃瓶很快變成散發熱氣的「保溫瓶」。
隨後,王躍雄取來一條毛巾,將其中一個玻璃瓶包裹好放進施少明的被窩。冰冷的被窩,很快暖和起來。「太好了,今晚能睡個好覺了。」施少明臉上樂開了花。
幾天後,上級新配發的防寒物資運進了營區。官兵們用上了上級採購的熱水袋,帳篷裡也裝上了電暖氣。帳篷宿舍裡,施少明和戰友們誰也不捨得丟棄這些「保溫瓶」。「保溫瓶裡,滿是戰友情啊。」在與家人微信聊天時,施少明打出一個溫暖的「笑臉」。
暖心熱水器
一入冬,防空營下士董錦濤就遇上了一件煩心事:高原的水冰冷刺骨,每次手洗小件衣物簡直是種折磨……戴上兩層橡膠手套,他的手上還是長了凍瘡。
新營區位於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董錦濤和戰友住的老營房電力線路老化,無法使用大功率電器。「要是能裝個熱水器該多好……」董錦濤把這個心願,悄悄發到旅強軍網的基層論壇頁面上,戰友們紛紛跟帖留言。
「新營房即將竣工,給老營房裝熱水器這事兒,懸」「基層的冷暖疾苦,希望上級給予關懷」……官兵們的熱烈討論,很快傳到旅領導耳朵裡。
「你的建議旅首長十分重視,正在想方設法解決困難。」一次交班會後,指導員晏祥敏把這個消息告訴董錦濤。
沒過幾天,上級配發的洗衣車開進了營區,軍需營房科為老營房接上新線路、改裝自來水管道,一批新型熱水器安裝調試完畢。
周末到了,水房裡騰起陣陣霧氣。窗外天寒地凍,水管中湧出汩汩暖流,官兵們的心裡暖暖的。
幸福wifi
每逢休息日,二營四連文書陳澤松都會為使用手機上網發愁。為啥?網速太慢,下載一部電影常常需要大半天時間。
智慧型手機放開使用後,豐富了官兵業餘文化生活,但由於駐地偏遠,受高海拔、信號塔布設等因素影響,營區附近只有3G移動信號,網絡連接總是斷斷續續,別說看電影,就連與家人視頻聊天也很困難。
為滿足上網需求,一些官兵利用周末外出時間到鎮上餐館「蹭網」,這給部隊安全保密工作帶來隱患。「網事不是小事。」為斷絕不明wifi可能造成的失洩密風險,旅裡主動與駐地電信部門溝通,引進無線上網信號,著手建設「野戰wifi」服務官兵。
如今,wifi信號覆蓋整個營區,官兵在宿舍就能輕鬆上網。為方便官兵選擇,機關還特意設置了視頻聊天、影視欣賞、學習娛樂三個上網區。
玩得開心,更要用得放心。為防止wifi失洩密,旅裡作出一系列細緻安排。
問題解決了,高原的嚴冬不再漫長。
版式設計: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