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老年痴呆是一次「腦子短路」,「短路」對大腦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如何能逃離老年痴呆的魔爪?哪怕只是逃開一點點?
「智力退化,尊嚴跌到谷底」,老年痴呆這種疾病緩慢而痛苦地帶走一個人的認知、思考和行動力,讓他無法正常說話、思考、吃飯及找到回家的路......
圖片來源:《都挺好》劇照,主角蘇大強最後患上了老年痴呆
1
世界上每3秒就會有一人被診斷為痴呆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世界上每3秒就會有一人被診斷為痴呆[1],其中以阿爾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 AD)為代表,佔據了老年期痴呆的大頭,其他痴呆類型還有血管性痴呆(VaD)、額顳葉痴呆(FTD)、路易體痴呆(DLB)。
去年發表於The Lancet Neurology的統計顯示[2]: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數總計4380萬,女性患病人數(2700萬)多於男性(1680萬)患病人數。而1990年痴呆患病人數僅為2020萬。短短26年間,痴呆患病人數翻了一番。
其中,在所調查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痴呆患者達到1042.7萬,接近全球痴呆患病人數的1/4[2]。
2
痴呆成為全球第五大死因
除了快速增長的痴呆患病人數,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痴呆已成為全球重要死因之一。
有研究顯示[2],痴呆是全球第5大死因,已經超過了腫瘤這一大眾所熟知的死因,前4位死因分別為:缺血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腦出血以及缺血性卒中。
對於70歲以上老年人,痴呆是這部分人群的第二大死因,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從1990年至2016年,這部分人數增加了148%。
也就是說,老年痴呆不僅能帶走我們的記憶,還是一位致命「殺手」。
3
1/3的痴呆其實可被預防
目前,老年痴呆具體發病機制仍不明確,也沒有治癒的方法,預防顯得尤為重要。雖然目前也尚無可直接預防痴呆的療法,但筆者回顧了最近幾年,發表在各大期刊上一些可行方法,供大家參考。
總結下來,這些方法通過增加大腦的認知功能儲備,減少血管性、神經毒性和氧化應激所致的大腦損傷,以及降低大腦的血管炎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痴呆的發生。
▍生命早期:好好學習
去年12月份,發表在Neurology[3]的一篇文章表明,不識字可以使痴呆的患病機率提高兩倍或三倍。
該研究的作者說道:「閱讀、幫助孩子和孫子做家庭作業等方式可以增強大腦的功能,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理解文字和尋找問題替代解決方案的能力有助於使大腦靈活,可能會對預防老年痴呆起到幫助,從而有助於預防或延遲痴呆的發作。」
值得注意的是,觀看小視頻並沒有讓大腦產生這個過程。目前,我國掀起了一陣空前絕後的小視頻熱,但對預防老年痴呆並沒有幫忙,還是鼓勵大家,特別是中老年人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人到中年:控制血壓
痴呆的首要危險因素是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AD的風險每五年便會翻番,60-64歲的人群中痴呆的發病率約為1%,而到了85-89歲的年齡段,5位老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各種痴呆性疾病。另外,性別和APOE基因上的變異(遺傳因素)也會影響到一個人患痴呆性疾病的風險[4]。
但年齡、遺傳是不可控制因素,而血管性因素,尤其高血壓是可防可控的重要因素。
近期,醫學知名大刊《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的一項研究表明[5],對於高血壓患者,通過服用降血壓藥物和改變生活方式,可以將老年痴呆或認知障礙的風險降低7%。這項研究由愛爾蘭國立大學高威完成的一項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包括14個隨機對照試驗(96,158名參與者)。
第一作者Conor Judge博士指出:「當你知道老年痴呆患病率如此高時,有效篩查、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將對預防痴呆產生重大影響,可惜的是,這方面的工作在愛爾蘭做得並不理想。」
反觀國內,根據2012-2015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的最新數據[6],我國成人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23.2%,患病人數多達2.45億。高血壓知曉率為46.9%,治療率為40.7%,而控制率僅為15.3%。
可能朋友疑惑,為什麼到中年就要預防血壓?老年痴呆不是老年患者才容易患上的疾病嗎?
去年,醫學知名大刊《柳葉刀》The Lancet就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7]:中年時期的高血壓,會改變晚年時期大腦的腦白質高信號體積(WMHV)和腦容量,從而影響了認知功能。
43~53歲時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越高,69~71歲的WMHV值越大;
36~43歲時SBP越高,69~71歲時海馬體積越小;
36~43歲時DBP越高,69~71歲時全腦容量越小。
這也提示我們,血壓監測應當從40歲就開始,對高血壓的關注,也應當在更早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
▍人到老年:多參加社交活動
去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考察了玩非數字遊戲(如下棋、打牌和猜字謎等)對老年人認知能力的影響[8],結果發現70歲時玩非數字遊戲頻率高的人在76歲和79歲時的總體認知功能更好。
因為這些運動不僅能靈活大腦,還能與同伴多交流、減少孤獨感,從而預防或延遲老年痴呆的發生。
▍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9年7月14日,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頂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 of Lifestyle and Genetic Risk With Incidence of Dementia 的研究論文[9],發現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幹預,可以降低AD的發病率。
健康的生活方式代表
1.當前沒有吸菸(包括以前抽過現在戒了和從未吸菸)。
2.健康膳食:以下7個食物組合至少有4個(根據英國餐盤測定,1份約為80g)。
水果:≥3份/天;
蔬菜:≥3份/天;
魚:≥2份/周;
加工肉類:≤1份/周;
未加工的紅肉:≤1.5份/周;
全穀物:≥3份/天;
精製穀物:≤1.5份/天。
3.飲酒量:男性飲酒≤28g/天,女性飲酒≤14g/天(此處飲酒量為純酒精量)
4.運動:下列四項運動方式任選其一
≥150分鐘/周中等強度活動(快步走、慢跑等);
≥75分鐘/周劇烈活動(遊泳、競技類運動等);
每周至少5天的中等強度活動;
或每周1次的劇烈運動。
同時滿足以上4個生活方式要求,即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滿足其中2個,則為中等的生活方式;連2個都無法滿足的,那就是妥妥的「不健康」了!
那麼,預防痴呆的這些方法,你已經做好了幾點呢?
參考資料:
[1] Maria Cohut, Fact checked by Jasmin Collier. Dementia: 10-year risk estimates may inform prevention. Medical News Today. 5 September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2981.php Last assessed on 2018-09-09.
[2] GBD 2016 Dementia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9;18(1):88-106.
[3]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93/24/e2247
[4] Vinay Kumar, Abul K. Abbas, Jon C. Aster. (2015).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9th Edition.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 pp.1287-1288.
[5]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5-blood-pressure-lowering-dementia.html
[6]Wang Zengwu,Chen Zuo,Zhang Linfeng 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J] .Circulation, 2018, 137: 2344-2356.
[7]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eur/article/PIIS1474-4422(19)30228-5/fulltext
[8]Drew M Altschul et al., Playing Analog Game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eclin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A 68-Year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gbz149, https://doi.org/10.1093/geronb/gbz149
[9]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38355?resultClick=1
Rasmussen KL, Tybj rg-Hansen A, Nordestgaard BG, et al. (2018). absolute 10-year .
[10]risk of dementia by age, sex and APOE genotyp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CMAJ 2018 September 4;190:E1033-41. doi: 10.1503/cmaj.180066.
本文來源: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溪子
責任編輯:李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