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周榜
本榜單採用周熱度的形式進行排序。周熱度是指節目傳播熱度指數,是綜合了2020年12月22日至28日視頻網站以及微博數據進行賦權後得到的。
縱觀上周榜單,《大秦賦》終迎來圓滿大結局,但豆瓣評分卻從8.9分逐步下落至6.0分收場。於12月24日在北京衛視首播的《風聲》根據麥家同名小說改編,由徐璐主演,目前暫無豆瓣評分。兩部系列劇都延續了第一部的風格與故事主線,但二者的口碑與評分卻截然相反。由王凱、楊爍、董子健主演的《大江大河2》評分比已獲8.8高分、2018年播出的《大江大河》還高了0.5。而《巡迴檢察組》卻被網友吐槽說「擔不起《人民的名義》續作之稱呼」。
其中,由陳曉、王子文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也通過聚焦兒科醫生這一特殊群體,取得了同期都市劇中相對較好的評價。據CSM59城收視,該劇後期收視率破2,連續三天榮登榜首。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CSM59城收視率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將場景設定在了魔都上海的「知名兒童醫院」童馨。焦佳人(王子文飾)童年時在地震中被兒科醫生谷院長救過一命並立志成為一名兒科醫生。而後從雲南來到上海,在童馨醫院工作時遇到了老師鄧子昂(陳曉飾)、是對手也是朋友的院長千金谷佳人(賈青飾)等,並一同在重重考驗中成長為更出色且更有擔當的醫生。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海報
題材劇本真實動人
從題材上看,兒科醫療問題長期以來都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尤其在當下中國社會普遍的「6+1」家庭結構當中,一個孩子生病,引發的往往是父母及祖父母兩輩的焦慮與擔憂。而隨著「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社會大眾對兒科醫療話題的關注也將有增無減。
但是,「兒科醫生」往往卻成為了「盲點」,國內外醫療片都鮮少涉及到這個群體。紀錄片《人間世》中,ICU兒科主任朱曉東曾說:「隔壁科室只有2個名額,卻有6個人報名。我們科室明明有8個名額,卻只有1個人來報名。」
△劇中焦佳人與身患白血病的小患者
兒科醫生不僅冷門還不易。如劇中所展現,兒科醫生們不僅需要和患兒打交道,還要處理好與愛兒心切的家長們的關係。
△女二號谷佳人之前雖被患兒家長誤會,但隨後仍出手相救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創始人、首都兒科研究所研究員朱宗涵在與家人一起觀看劇集後,給出高度評價:「這部劇集對兒科醫生有深刻的了解,充滿了對兒科醫生的尊重,非常令人感動。」
那麼,《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宣誓
據悉,該劇編劇王歡和翁海鑫夫婦就與兒童醫院及兒科醫生聯繫密切。這是因為他們的女兒從小就身體不好,夫妻二人帶著孩子跑遍各大醫院。褪去父母的身份,作為藝術工作者,他們想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兒科醫生」這一群體的不易。同時,也想告訴所有的家長,在孩子與病魔作鬥爭的時刻,兒科醫生與你們同在。為此,他們在劇中也融入了多重社會熱點話題,將醫患矛盾、社會問題、人性拉扯更加真實地展現給觀眾。
此外,據翁海鑫介紹,從2015年開始,編劇團隊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深入一線,走訪了上海、北京、青島等地各大兒童醫院。期間採訪了不計其數的兒科醫護人員,觀摩體驗了兒科各科室的工作詳情,收集了大量詳實的創作素材。
△劇組與上海四大兒科醫院跨界交流
後來,在國家衛健委的幫助下,編劇團隊又進行了幾度深度採訪,實地參與和觀摩了兒科醫生包括早會、查房、門診、手術、值班等各項工作。
通過考察、採訪等,編劇團隊對兒科醫院的氛圍、日常工作節奏和各種細節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而且,劇中使用的16個代表性大病例和44個普遍性小病例也都來源於現實生活。
△飾演許秉澤的演員于小偉與醫生交流
針對人物設定,編劇王歡更說道「為了避免人物臉譜化、懸浮化,讓人物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劇裡幾乎每個兒科醫生都有原型人物。」
劇中女主焦佳人(王子文飾)就是編劇團隊在深度採訪時的意外發現。第一次見到「焦佳人」的原型人物時,他們都被吸引住了。這個看起來瘦小的女孩,眼神卻十分堅定,言辭間充滿了對「兒科醫生」這份職業的熱愛和激情。男主角鄧子昂的創作靈感則來自上海市兒童醫院普外科的一位副主任。此外,女二號「白富美」醫二代谷佳人(賈青飾)、認真奮鬥了15年卻苦陷於中年危機的許秉澤(于小偉飾)都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除了內容,在形式上,本劇每集結尾兒科專家的科普環節的確令人眼前一亮。看劇的同時也漲了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每集結尾都有兒科專家科普環節
何為醫療劇的出路?
除了可圈可點處,《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也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仍值得幾經推敲的專業知識、進展飛速的感情線、女主「白蓮花」式人設(「白蓮花」泛指外表看上去純潔,其實內心陰暗,一味裝純潔、裝清高的人)都讓廣大網友大呼該劇沒逃離「偶像化」的魔咒。
△劇中也不乏男女主間「瑪麗蘇」時刻
再放眼看向市場,因為疫情,醫療劇正迎來黃金期。除了今年已經播出的《最美逆行者》《在一起》等,由楊冪、白宇主演的《謝謝你醫生》,肖戰、楊紫主演的《餘生請多指教》和白敬亭、馬思純的《你是我的城池營壘》等醫療劇也還在待播列表中。
從演員和題材上看,「年輕化」仍是醫療劇發展趨勢,「偶像」二字也將長期與其捆綁。
那麼醫療劇究竟該向上發展,仍主攻中老年群體,還是下沉至青少年呢?
這還需要從醫療劇的概念說起。醫療劇起源於美國。它是指「以醫院或診室為背景,以一個或幾個醫生為主線貫穿全劇的情節系列劇」。在這一類型中不乏口碑與收視並舉的佳作,如獲得23項艾美獎的美劇《急診室的故事》、已經播出十幾季的《實習醫生格蕾》、播出時創下了25.3%收視紀錄的日劇《仁醫》以及被網友奉為神作的日劇《白色巨塔》等。
△美劇《急診科的醫生》
我國的醫療劇主要以醫生的生活、疾病診療及醫患關係為表現對象,廣義上涉及整個醫療與健康領域。1986年,我國第一部醫療劇《希波克拉底誓言》播出。近些年來也湧現出了《柳葉刀》《醫者仁心》《感動生命》《生死依託》《心術》《急診科醫生》等一系列醫療題材的作品。整體而言,這些國產醫療劇在口碑和收視率上並不及國外同類型劇作出色。目前,豆瓣評分8.0以上的作品僅有2012年播出、由吳秀波、海清、張嘉益領銜主演的《心術》一部。
△《心術》豆瓣評分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安姚舜研究員稱,目前國內的醫療劇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題材上生活真實與戲劇處理「失度」。因為醫療劇和民生相關,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因此,該類劇必須遵循行業規範,不能過於強調戲劇性的故事與衝突。把握醫院這個特定時空的屬性、不犯化也不深化醫務工作人員、不人為割裂醫院各科室工作都是創作前提。
二是專業規範與價值引領「失範」。「雙P」模式是日韓美醫療劇的特點,即「專業的」(Professional)+「人性的」(Personal)。前者強調劇作要體現醫學專業知識,後者指在醫療劇中應灌注人本理念與人文情懷。專業規範是醫療劇製作的基礎。
△日劇《白色巨塔》
在丁香園對2012名醫生看完醫療劇的調查報告中,79.4%的醫生認為國產劇的錯誤極多,包括給患者靜推濃度9%的生理鹽水,給患者電擊一小時,拿著CT片說是核磁共振,抱著骨折患者到處跑等。此外,價值引領也是醫療劇的重要功能。醫療劇應遵循的價值規範包括但不限於:揭示醫學與人性的本質,傳遞道德、良知與精神;啟發對生命的感受,建立醫患良性互動關係;促進健康知識傳播,培養對於醫生職業的尊重。
△美劇《實習醫生格雷》中的手術場景
因此,數據君認為,無論是上浮還是下沉,臺播還是網播,醫療劇都必須先滿足其科普性質並承擔社會責任,方可為一部合格的醫療題材電視劇。
參考文獻:
[1]安姚舜,馮惠欽.《題材模式文本:問診醫療劇創作中的「三失》[J].《中國電視》, 2020(6): 89-93.
[2]賈翼川, 周司遙.現實主義觀照下的溫暖人生——從《安家》《急診科醫生》等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熱播說開[J]. 中國電視, 2020(6):23.
[3]《青年醫生》被批不專業, 醫療劇哪些地方最易出錯[N]. 光明網, 2014-12-04.
[4] 專訪|編劇王歡、翁海鑫:《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五個真實剖面, 騰訊網, 2020-12-19.
文:劉婧妮|數據:梁彤宇,冀美琪
轉載請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