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髮人群年輕化
「脫髮經濟」異軍「禿」起
中國商務新聞網 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我國有超過2.5億人正飽受脫髮困擾,平均每6個人當中就有1人脫髮。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脫髮正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大批90後已經加入到脫髮大軍中來。
脫髮奪走了一部分人的顏值,卻催熱了脫髮經濟。各種防脫髮產品琳琅滿目,內服的芝麻丸,外用的生發精華、防脫洗髮水都在向脫髮人群的錢包下手,其中最立竿見影的要數佩戴假髮或者植髮。
「禿」如其來的煩惱
有調查顯示,熬夜、喝酒、染燙、心理壓力大等是年輕人脫髮的主要原因。作為「禿」如其來的煩惱,脫髮不知從何時起成為一種大眾化的社會現象蔓延開來。
在脫髮大拯救的行動中,防脫髮洗護用品成為很多人的選擇。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防脫髮洗護用品市場規模約13億元,知名品牌如絲域、霸王、卡詩、章光101等均推出了防脫生發、強根健發等各類功能產品。
在中醫「以內養外」理論的支持下,很多人將目光投向了藥食同源的黑芝麻,有的在家自己炒黑芝麻服用,有的則在網上購買黑芝麻丸。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搜索發現,僅芝麻丸就有7000多個搜索結果,更有商家直接打出「以黑養黑,拯救髮際線」的廣告語。
面對脫髮問題,更多人「簡單粗暴」地選擇假髮產品。「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國內假髮的銷量應該是上漲的。」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發製品分會秘書長王粉榮對國際商報表示。
在他看來,如今人們在假髮產品上的消費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人們買假髮的時候會遮遮掩掩的,感覺不好意思,現在則會大大方方地走進店裡諮詢、購買。」
「現在的假髮產品主要滿足了兩方面的需求,一種是剛性需求,即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脫髮群體,另一種則是時尚需求,假髮成為個人整體形象的一種搭配。」青島即發集團相關負責人對國際商報表示。
在北京從事媒介宣傳工作的張小姐屬於後者。「因為我工作很忙,有時候還要外出見人,不能不洗頭,假髮又便宜又好帶,網購還可以7天無理由退貨,喜歡的留下,不喜歡的退掉。」她說道。
她剛剛購入的三頂假髮價格從98~380元不等,最終留下的卻是98元的假髮。「這些假髮質量其實都差不多,對我來說款式和顏色更重要,因為頭髮是門面。」
兩種消費需求驅動了兩種不同的消費模式。其中,追求時尚的年輕人更喜歡價格便宜的中低端產品,中老年群體則是中高端產品的主要客戶群。
「年輕人追求時尚,對於假髮產品不願意打理,通常一頂假髮價值不高,不喜歡就扔了。中老年群體願意花時間清洗護理,使用時間也更長。」王粉榮說道。
據他介紹,目前假髮店的售後服務也很貼心,有的推出一年送幾次免費護理服務,可以快遞送到店裡,護理結束後,再通過快遞送到消費者手裡。
拿什麼拯救你的頭髮?
在剛剛過去的「雙12」,演員賈乃亮送了員工特別的禮物——報銷植髮費用。他讓員工拍了拍各自髮際線,發現確實有些慘不忍睹,於是決定送員工去植髮。
隨著脫髮人群越來越年輕化,植髮需求在近幾年暴增。根據企查查數據,截至2020年12月,全國範圍內植髮相關企業(在業、存續狀態)共計811家。近5年植髮企業年均註冊105家。
各類植髮廣告鋪天蓋地,北京的年輕人坐地鐵就能看到「大麥微針植髮」的廣告。大麥微針植髮全球連鎖醫院院長李興東對國際商報表示,在大麥接受植髮手術的消費者中,有近70%都集中在22~40歲之間。其中,22~30歲的佔比大概在30%左右,30~40歲的佔比大概在35%左右。另外,40~50歲甚至50歲以上的群體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從職業角度看,植髮消費者以網際網路、IT行業的從業者居多,比如程式設計師、產品運營等日常工作壓力大、熬夜多的群體。此外,像銷售、市場、娛樂等對外在形象要求比較高的群體也比較多。
「大麥近幾年通過加快新分院的落地升級以及推動品牌化建設,業務上也實現了比較快的發展,每年平均能實現40%~50%以上的增長。今年雖然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預計也能實現比較大的增長。」他表示。
對於什麼樣的脫髮人群適合植髮的問題,他介紹到,導致脫髮問題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類型是雄激素性脫髮(AGA),佔全部脫髮人群的90%以上。所以,如果是AGA類型而且頭頂也出現光裸情況的是最適合做植髮的人群。由於短期生活習慣、精神壓力問題或者自身的一些其它疾病導致的脫髮不太適合直接做植髮,最好是先到三甲醫院或者專業機構進行診斷和治療,等病情穩定後,再根據實際情況判斷進行養發或者植髮。
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植髮產業發展到現在僅有20多年的時間,市場並不成熟。他認為,隨著脫髮問題的大眾化、年輕化加劇,消費者對毛髮形象的關注不斷加深,在毛髮問題上的消費意識和意願都在不斷增強,這對整個市場都是十分利好的。
隨著入局者的增多,他表示植髮行業目前競爭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植髮技術的創新和科普推廣,需要用更好的植髮技術教育市場,打動消費者。二是運營和服務體系的建設,要打造規範有序的、有品質的市場發展和消費者信任機制,讓大家安全消費、放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