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出自海子的《以夢為馬》。
「以夢為馬」指把自己的夢想作為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馬,在這裡是指動力,亦有希望的意思。以馬這種強健美好的動物作為希望的載體,承載內心的理念和夢想,為未來的人生提供內在支持。
作者,海子,原名査海生,生於1964年3月26日,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
在詩人短暫的生命裡,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7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1984年創作成名作《亞洲銅》《阿爾的太陽》,第一次使用「海子」作為筆名。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裡,海子用超乎尋常的熱情和勤奮,才華橫溢地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結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海子詩全編》等。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
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此火為大 開花落英於神聖的祖國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為大 祖國的語言和亂石投築的梁山城寨
以夢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會寒冷的骨骼
——海子《以夢為馬(或名:祖國)》(節選)
《祖國(或以夢為馬)》有如一首讖語詩或墓志銘,他悲劇性地預言了自己的命運。1989年海子過世了,為我們留下了這部不完整的《太陽·七部書》、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大詩還是「完成」了,詩人是以生命作為最後的啟示錄完成的。因此,讖語又體現出其輝煌的一面:「太陽是我的名字/太陽是我的一生/太陽的山頂埋葬 詩歌的屍體——千年王國和我/騎著五千年鳳凰和名字叫『馬』的龍」,詩人的精神氛圍彌散開去,召喚和激發了活著的中國詩人們。生命易逝,「我必將失敗」,——「但詩歌本身以太陽必將勝利」!……這些彼此糾葛的張力中,書寫了一個中國詩人的赤子之情。
《《以夢為馬》賞析》的作者陳超告訴我們:「他是第一個人向我們表明,人不僅要寫,還要像自己寫的那樣去生活。」
海子用詩歌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記錄在裡面,因為他知道文字可以流傳很久很久,他知道終有一天會有人讀到,那時候拋去別人的繁瑣的解讀,只剩下詩歌的本身和他的思想。我覺得你要想讀懂他的詩歌,你就去遠方行走、感受、發現、體會。
「他詩歌中沁人心脾的原始氣息,像是閃著煜煜金光的束束麥芒,每一次閱讀都會刺痛我們乾涸已久的瞳孔。」(姜冰)
海子所處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全民的理想主義,人人充滿激情,文學還沒有受到市場擠壓,沒有受到大眾傳媒的衝擊,詩人擁有一個比較單純的文學環境,文學是主要的閱讀。
現在,電視、手機、網絡,壟斷了人所有的閱讀時間,這個環境變化非常之大,市場化、媒介化,讓理想主義停滯,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代替了美好單純的理想主義。
「從環境角度來講,現在不適合詩歌生存。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怎樣以詩歌的方式去生存,比怎麼樣寫詩、寫什麼樣的詩還重要。進一步說,如果沒有一個詩的方式生存,寫出的詩都不真實。」——李震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