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接近5個小時的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已經是凌晨了,月球西墜,怦然有聲。
電影裡的景象總在腦子裡面出現,人依然很興奮。但其實一邊看一邊就在分析,這是一部很有缺點的電影。
電影的基礎是編劇,而巴霍巴利王的編劇就有很大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巴塔帕這個人物身上。最終一再強調他是奴隸,他自己也一再強調自己的奴隸身份,但事實上他是天子近臣,有著比宰相還大的權力。除了有一個一群奴隸端著碗吃飯的鏡頭之外,其他地方完全看不出他的奴隸屬性。這個人的性格特徵也不明朗,甚至前後矛盾。他有著強烈的是非觀念,但是自己做的事情又是非混淆。他明明知道巴霍巴利有著最尊貴的品格,然而親手殺死了他;如果說是因為太后的原因他犯下如此大錯,又無法解釋他竟然繼續活了20多年,直到巴霍巴利二世長大成人,而不是自我了結。
卡塔帕不是主角,但也是一個具有相當重要位置的配角,是劇情貫穿始終的支撐力量之一。這個人塑造失敗了,而且是嚴重失敗了,讓整個電影的情節顯得雜亂無章。
導演方面的缺點也是很嚴重的。導演腦洞大開,設計了很多新穎的交戰方法,這讓人不自然就想到印度的閱兵式,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摩託車疊羅漢,花裡胡哨然而沒有實質性作用。難道這種花裡胡哨但是並不實用的創意,是印度人的思維本性?
當然這還不是最嚴重的缺點。最嚴重的是那些缺乏邏輯性和常識性的鏡頭,比如用樹彈出去的五個人用盾牌組成鐵桶陣,用來破解對方的險峻城牆和箭雨,連小孩子都知道這在現實中是絕對無法辦到的事情,然而電影裡面把他當成了這次攻城的唯一辦法。
我也喜歡看漫威電影。漫威電影裡面也有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的情節。復仇者聯盟為了糾正滅霸造成的慘劇,可以通過一個機器集體穿越時間,回到5年之前,不同時間的一個人還能相遇,其中的美國隊長史蒂夫還能跟自己打一架。卡羅爾能夠在宇宙之間隨意穿越,而不需要穿上太空服或者其他防護設施。但是漫威電影的情節不管多麼離奇,多麼不可思議,畢竟跟一定的科學理論相關,一般觀眾都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原理去解釋,去自己說服自己。
而巴霍巴利王裡面的這些情節就不一樣了,完全違背科學倫理,觀眾只會去找缺點。
這一部電影的核心主題,其實就是王后的那一句話:在戰場上殺100個人那是英雄,即使只挽救了一個人的生命,那才是神。這個主題的表達其實比較僵化,說服力不強。民眾多次對巴霍巴利一世的激情擁戴沒有多少情節來支撐,流於概念化。
按理說這麼一部很失敗的電影,我看完之後一笑置之也就行了。然而我感覺事情不那麼簡單。
因為這部電影也有非常成功的地方。那些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那一楨楨唯美的山水畫,那巍峨槎枒的古代建築,那富麗堂皇的黃金內飾,那出神入化的武術動作,那人格分明的忠奷矛盾,甚至那英俊的王子與漂亮的公主,所有的都在累積印度歷史的雄渾與輝煌,誇耀它們文化的淵遠與汪洋。正是這些畫面、這些人物、這些對話讓我看完了還很興奮,在我的腦海裡面揮之不去。
而這些正是這部電影想要展示的地方。電影雖然有很多明顯的硬傷,但是目的已經達到了。
遠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這一部有著明顯缺點的電影會帶來不同的震撼。根本原因是什麼?電影的根本目的達到了,要表現的印度歷史文化的厚重與輝煌,在世界樹立自己的形象,在印度人民心中樹立信心。
《巴霍巴利王》是半部好電影,而好的那一半很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