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只有當人類不再因神秘力量恐懼、不再被性別枷鎖束縛,不再被構建的幻想操縱時,我們才能看到貓最真實的樣子。」
1919年11月9日,紐約的動畫製作公司Pat Sullivan公布了短片 《Feline Follies》,從中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動畫明星——菲力貓。
菲力貓誕生後的這一個世紀中,我們迎來了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喜愛貓的時代:20世紀的最後20年,家貓在英國和美國的數量首次超越了狗。
而在現實生活中沒有養貓經歷的人,也可能在虛擬世界成為貓咪的溫柔俘虜。
貓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精神符號,它是甜蜜與可愛的具現。
不過,如果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人類對貓咪投射的情感十分複雜多變、有時甚至是矛盾的:貓咪既是被人崇拜的神明,又是邪惡的魔鬼;既是弱小懵懂的小女孩,又是風騷放蕩的妓女;既是機智正義的捕鼠英雄,又是忘恩負義的陰損小人;既是優雅敏捷的獵手,又是貪吃懶惰的肉憨憨。
此前一篇討論網絡吸貓的碩士論文曾引起了熱議
同樣是這一百年間,動畫世界也出現了數不清的貓咪角色。僅在迪士尼的57部動畫長片中,有貓登場的影片就佔到了24部(而出現了鼠或狗的分別佔到21部和32部)。
在正片中則出現了近90隻貓咪,其中有臺詞的有22隻,有名字也大概有20隻。這些動畫中的貓咪正如上文所述的那樣性格迥異。
這一次,就讓我們從形形色色的動畫貓咪形象出發,來整理一下貓在人類眼中的百變面孔。
1. 貓咪與英雄
作為一種家畜,貓咪受到的壓榨儘管不及豬、羊等生物殘酷,但在人類的統治秩序中仍然有其本職工作——消除來自齧齒動物的威脅。
雖然在多數情況下被冠以陰柔特質,但這項獵手的工作仍然為貓贏得了一些「勇猛、陽剛」的讚譽。1981年高畑勳監督的漫改動畫電影《小麻煩千惠》中,便刻畫了一隻勇武而堅韌的貓咪小鐵,他在爭鬥中取走了另一隻貓的金色「玉潰」(睪丸),招致了對方兒子的尋仇。
失去男性力量的貓咪
驅逐鼠害也讓貓咪被視為正義的化身。正義之貓在新中國建立後的許多動畫中屢屢現身。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的《謝謝小花貓》中,便有一位盡忠職守的捉鼠英雄。1979年的《好貓咪咪》講述了一隻原本被鼠欺負的貓咪成長為滅鼠鬥士的故事。而那位英勇抗擊犯罪團夥的《黑貓警長》更是深深印刻在幾代小朋友的腦海中。
正義地叉叉腰
但這種正義到扁平的形象,多少還是由當時中國那種黑白分明對立的意識形態環境塑造的。在西方,貓咪很少充當光明磊落的正義審判者。2000年起陸續出版的系列犯罪漫畫《Blacksad》中倒是塑造了一位嫉惡如仇的黑貓,但他的身份卻是游離於體制之外的憤世嫉俗的私人偵探。
2.貓咪與惡棍
貓的獵手工作在更多時候並沒有獲得人類稱讚,反倒招致了猜忌和厭惡。貓喜歡偷襲獵物、玩弄獵物,他們作為獵手的天性與在人類面前的柔軟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使得貓得到了兇殘、偽善、多變的壞名聲。
《貓和老鼠》
在18世紀以前的歐洲,遍地皆是 「貓毛可導致肺結核」、「貓肉有毒」這樣兇惡的謠言。在英、漢、日語的慣用語中,時常能夠看到斥責貓咪不忠、貪婪的句子。
在影視中,貓會為那些權勢滔天的大惡人增添神秘的魅力。《教父》中老科裡昂手中的那隻貓也許是影史份量最重的貓。在迪士尼的動畫長片中,作為反派跟班的貓出現了5次,《仙履奇緣》中灰姑娘繼母的肥貓路西法,便是一隻無論何時都努力掛著一臉壞笑的盡職反派。
不過,隨著人類逐漸喜愛上貓咪,貓的相同行為也有了不同解讀。
在表現貓的獵食天性時,如果老鼠是更正面的角色,那麼貓咪就是窮兇極惡的貪婪饕餮。就像《貓和老鼠》的Tom。在講述老鼠故事的《妙妙探》中,貓咪甚至成為了黑幫鼠老大的打手與寵物。
但當老鼠是破壞者時,貓就成了上文中談到的英雄。在迪士尼的動畫長片中,有7部展現了貓咪貪吃的一面,但是貪吃的背後並不全是貪婪,也有可愛。《木偶奇遇記》中木匠的小貓掏魚便成了貓對魚的遊戲而非獵食。
截然相反的貓魚關係
貓咪也常常是麻煩製造者。在迪士尼的《仙履奇緣》、《小姐與流浪漢》等片中,都出現了以打翻物品陷害別人為樂的貓咪。
但有時,這種製造麻煩的行為被歸結於貓咪好動、調皮的天性。就像迪士尼1935年的短片《三隻流浪小貓》在闖入房屋後的冒失表現,並不使人厭惡,反而令人憐愛。
善變與使詐也是貓咪經常受到的指責。《伊索寓言》中便有講過貓欺騙老鼠或雞的故事。《湯姆和傑瑞》這對冤家時常會上演十分誇張的「和談騙局」。《閃電狗》中的黑貓Mitten雖然不是負面角色,但也表現出欺軟怕硬與出爾反爾的一面。
但對貓咪的善變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解讀:在日本文化中,貓咪是一種習慣掩藏自己的情感的生物。《日常》中的阪本先生就是一隻非常在乎維持理智深沉的形象,但總是安奈不住喜愛玩耍的本性的傲嬌貓咪。
《日常》
3.貓咪與魔法
貓咪擁有比人類敏感許多的知覺。貓可以在幾乎漆黑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視力,可以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聲響,可以悄無聲息地出沒。這些獵食者的先天優勢在人類看來仿佛是超自然的力量。
這種掌控黑夜的力量讓人類對貓產生了恐懼與猜忌。12世紀時,在天主教會的引導下,歐洲社會逐漸將貓與魔鬼、邪惡力量、異教崇拜聯繫在一起。大量貓(尤其是黑貓)被有組織地虐待、屠殺。每年的聖約翰節都是貓咪的受難日。儘管對貓咪的屠殺可能促進了鼠疫的肆虐,但人們卻認為貓是鼠疫的罪魁禍首。
從那時起,貓咪和女巫的特定聯繫被建立了起來,人們相信貓是女巫的朋友和化身。
展現女巫與貓集會的木版畫
19世紀,宗教力量消退後,魔法成了一件神奇有趣的事情。女巫的黑貓夥伴也以更積極的形象進入動畫世界。如果我們觀察迪士尼創造的那些兇惡女巫,會發現她們的夥伴多是烏鴉而非貓咪。
上世紀七十年代發行的一套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繪本《女巫麥格和小貓莫格》中所描繪的女巫與貓咪是一對善良熱心卻笨手笨腳的夥伴。2013年,這個充滿了溫馨與快樂的故事變成了動畫。
如今,我們再想起女巫與黑貓,更熟悉的是《魔女宅急便》、《瑪麗與魔女之花》等動畫中的模式:孤僻垂老的女巫變成了可愛天真的小魔女,邪惡兇惡的魔鬼跟班變成了好心的閨中密友或軟萌可愛的吉祥物。
《女巫麥格和小貓莫格》
還有許多與女巫無關,但也展現了奇異能力的動畫貓咪角色。像是《美少女戰士》中教給小兔變身的露娜夫婦;《妖精的尾巴》中那幾隻善用魔法的「超越者」;《龍貓》中八條腿的貓巴士。
也有一些長著兩隻尾巴的貓咪角色,如《犬夜叉》中的雲母、《妖怪手錶》中的吉胖喵、《青之驅魔師》中的小黑。這種造型來源於日本傳說中的貓又,但也去除了原本傳說中貓妖邪惡、噬人的特質。
不過最著名的魔力之貓可能並不是一隻貓,而是那位沒有耳朵、害怕老鼠、擁有神奇口袋的哆啦A夢。這些擁有奇特異能的貓咪不再是魔鬼的化身,而是人類的得力夥伴。
動畫中的兩尾貓妖
4.貓咪與恐懼
不過,同貓咪的魔力一樣流傳下來的還有一種與貓有關的恐懼。在一些同神秘力量無關的故事中,也會渲染貓咪的恐怖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應當是愛倫坡的短篇小說《黑貓》,在病態精神狀態的驅使下,主人公殺了自己的妻子,由於他失手將活著的黑貓同妻子屍體一起砌入牆後,導致了他的罪行敗露。
自然主義作家左拉也在《泰雷茲•拉甘》中描繪過一隻讓犯罪者的良心悚然的黑貓。在上世紀的好萊塢驚悚電影中,貓咪時常會從黑暗中飛出嚇唬觀眾,儘管這同貓咪的習性完全不符。
《13號星期五Ⅱ》(1981)
但在動畫中,這種貓帶來的恐懼往往要更溫和一些。受驚嚇的往往是貓自己,它們被刻畫為膽小、敏感而容易受驚的可憐生物。
在迪士尼的動畫長片中,有14部出現了貓咪受到驚嚇而炸毛的場面。比如《沉睡谷傳奇》中被沉浸在恐怖故事裡的主人公澆到咖啡的黑貓,比如《變身國王》中被追擊的反派意外踩中的貓咪。這些貓咪往往只是無辜的過客,它們的遭罪只是渲染氛圍或推動情節的固定套路。
5.貓咪與蒙昧
在對貓咪無所不能的恐懼的另一端,是對貓咪無知無能的幻想。貓咪經常象徵著無知、懵懂、冒失之人。
我們能在很多動畫中,看到涉世未深、誤入充滿新奇或危險的新環境的貓咪。就像前文提到過的《三隻流浪小貓》。迪士尼1988年的《奧利華歷險記》也有這樣的設置。這部影片改編自狄更斯的《遠大前程》,講述了無人領養的小貓奧利華闖入紐約大都市,加入狗狗幫派的故事。
《奧利華歷險記》
懵懂的小女孩也時常與貓咪一同出現在熒幕上。迪士尼的動畫長片中,小女孩養著小貓的組合出現了4次。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小母貓黛娜是最典型的。它是愛麗絲的寵物和好友,它身上有著同愛麗絲一樣的天真懵懂的好奇心,當愛麗絲告誡黛娜「好奇心總會惹麻煩」時,自己卻一頭扎進了兔子洞。
1984年根據同名少女漫畫改編的《棉花國的星》中,也有一位想成為人類女孩的小貓琪比,她在對夢想失望之時離家出走,重新闖入了貓咪的世界。
《棉花國之星》
有時這種蒙昧也是貶損意義上的愚蠢與無知。
老舍的寓言小說《貓城記》便描述了一個愚昧、麻木的貓人國,用以影射中國的社會。橋口千代美創作的漫畫《貓湯》構建了一個等級森嚴的麻木社會。幸運、殘忍而無知的貓姐弟對自己從人類那裡受到的歧視毫無知覺,還毫無內疚地欺辱殘殺豬、雞等生物。這部漫畫分別在1999年和2001年被製作成動畫。
《貓湯》
6.貓咪與生活
西方對貓咪態度的改觀大約從17世紀末的法國貴族開始。當時的流行故事《白貓》有點像是公主與青蛙故事的翻轉版本。一名王子愛上了一隻經營著沙龍的貓咪貴族夫人,深深為之傾倒,當他講出自己為她願變成一隻貓時,貓夫人的詛咒被解開,變回了美麗的人類。
這種優雅高貴有素養的貴族貓形象也進入了動畫。《棉花國的星》、《美少女戰士》、《貓的報恩》等片中的貓咪都擁有王室或貴族血統。
迪士尼1970年的《貓兒歷險記》講述的就是一家貴族貓的故事。優雅嫵媚的白貓「公爵夫人」和她的兒女是大戶人家的貴族貓,卻被管家扔到了野外,通過幾隻野貓的幫助他們才打敗了管家重返家中。
《貓兒歷險記》讓優雅貴族貓與放浪流浪貓的世界發生了交集
進入19世紀,對貓咪的喜愛已從小部分貴族流向了大眾。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普遍把貓咪看作精緻優雅的家庭生活的象徵,而非捕鼠工具。
那個時代的貓咪畫像時常讓貓穿上人類的衣服,過著幸福資產階級的家庭生活。小貓活潑調皮但無傷大雅,而貓媽媽則是溫柔負責的家庭主婦,把得體的教養灌輸給孩子們。《三隻流浪小貓》中,那名收養三隻小貓的白人小女孩,幾乎是「貓媽媽般的家庭主婦」理想在20世紀的延續。
現在的貓咪已不再是傳統家庭美德的象徵物,但依然在許多有關家庭生活的動畫中佔據重要位置,比如《海螺小姐》中的小玉,比如講述小男孩一家收養走失貓咪的《甜甜私房貓》。
一些不涉及家庭但是仍注重展現日常生活的動畫中也頻繁出現貓咪。像是《校園漫畫大王》中兇巴巴的Kamineko,《嘟嘟貓觀察日記》的佐藤嘟嘟。
很多動畫中的貓咪縱使擁有強大的魔力,也必須展示出它們在日常陪伴中甜美可人的一面,比如《夏目友人帳》中那隻妖力強大但也會同主人公拌嘴的貓咪老師。扮演模範人類家庭的貓已成為歷史,但人們又在貓咪身上構建起安閒生活的可愛精靈的神話。
7.貓咪與女性
前文中,我們已經多次提到身為女性或與女性為伴的貓。
貓總是被想像成一種女性的動物,特別是在與狗相提並論的時候。社會對女性構建的種種幻想也會被扣在貓咪頭上。我們能在英語中找到很多這種習語,比如會把難纏的老太太稱為「old cat」,把年輕女孩稱為puss或kitten,而pussy一詞是女性陰部的粗俗表達。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見過了懵懂的女孩貓與年老的巫婆貓,而對成年女性的的貓咪幻想,也並不豐富。主要集中在母性與性慾這兩點。
女貓貓男狗狗的固定模式
早在古埃及人那裡,貓首女神巴斯特便是掌管生育與家庭的女神。在基督教中,雖然日後遭到汙名化,但貓曾是聖母瑪麗亞的象徵。在網絡上流傳著一個故事,不清楚是是否來自現代愛貓人士的杜撰:講耶穌出生的頭一夜無法入睡,是一直虎斑貓幫助瑪麗亞按撫耶穌,於是從此虎斑貓的頭上有了「M」的符號。
而在中世紀的劫難後,貓咪又很快成為了整潔慈愛的家庭主婦的化身。而規矩主婦的另一面則是淫蕩的妓女。
早在古希臘,貓咪就同女性的性慾聯繫在了一起,亞里斯多德認為母貓「天生放蕩」,她們「發出尖叫,引誘雄性進行交配」。從文藝復興開始,我們就能看到許多用貓咪來暗示女性性引誘的畫作。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馬奈的《奧林匹亞》,一隻黑貓表明了畫中女子的妓女身份。在一些浮世繪春宮圖中,小貓也會作為增添情趣的配角出現。
在動畫中,那些擁有貓耳的人類角色往往承載了情色意味。最早掀起這種貓耳造型的風潮的作品是《棉花國的星》,為的是表 現主人公作為貓咪卻想做人類的自我認同難題。但到90年代後,當大受歡迎的貓娘已趨向一種固定符號後,她們的情色意味便逐漸顯露出來。
性意味張揚的貓耳角色
可以看到,從小女孩到老太太,貓咪的意象貫穿了女性的一生。貓在人類社會的遭遇其實正如同女性,無論是讚揚其英雄、母性、甜美,還是指責其放蕩、無知、善變、非理性,其實都是印象的禁錮,使貓和女性從來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本身。
8.貓咪與獨立
不過,雖然女性會因為狹隘的社會觀念而束縛自己,但貓從來不會根據人類對它們的態度而改變。貓是最後一種被人類馴化的動物。千百年來,貓咪身上保有的野性令它們對人類的事務毫不關心。
文藝復興後,宗教題材的繪畫時常會出現貓,但它們似乎對這些神聖的時刻漠不關心
人們總是記恨貓對人類的冷淡態度。在古代,各地都流傳著對貓咪不忠行為的批評。中國有「貓認屋,犬認人」「 狗不離窮主,貓跟富貴走」這樣的俗語。
18世紀的博物學家布豐在其巨著《自然史》中甚至也有對貓咪夾雜濃鬱感情色彩的詆毀,認為貓是「不忠誠的家養動物」,「再好的教育也只能將它們轉變成狡猾的小偷」。迪士尼1946年的短片《彼得與狼》中,就刻畫了一隻雖然被彼得納為夥伴但時常在彼得背後展露自己小心思一面的貓。
我們能找到很多灑脫而超然的貓咪形象。17世紀歐洲的鞋貓劍客雖然在為一個農夫辦事,但實際上是一個把所有人類都耍得團團轉的騙子,這個故事在1969年被東映改編成了動畫《長靴貓》,《怪物史萊克2》中也有引用這一形象。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為愛麗絲指路的柴郡貓則是一個超然之中帶著瘋癲的角色,在動畫中它被描繪成了一隻粉色的花貓。
最早的動畫貓咪明星菲力貓其實也是個隨性而散漫的角色,它一開始被刻畫為貓咪版卓別林,是個倒黴但隨遇而安的小角色。懶散而挑剔的加菲貓非常善於操縱他的主人,也很喜歡嘲笑忠誠的傻狗奧迪。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柴郡貓
近50年來,我們對動物和人類個體的尊重都有了顯著的提升。自走自路的貓咪也從被厭惡的自私者變成了獨立人格的象徵。啟蒙運動的先驅盧梭曾批評厭貓者具有「專制本性」,因為貓「不會像其他動物那樣俯首帖耳,屈尊於你的差遣」。
在迪士尼的動畫化長片中,作為獨居者寵物的貓咪出現了6次。而在一些2000年後的動畫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獨立自信的女性貓咪角色。比如《星銀島》中的幹練船長、《馬男波傑克》的拼命三郎經紀人卡洛琳公主、《衝吧烈子》中性格散漫但掌控自己生活的步子。
一身千禧粉的獨立貓咪女性
結語
自野貓被埃及人馴服,已過去了兩千多年。動畫中的貓也有了百年歷史。看著這些性格迥異乃至自相矛盾的貓咪,難免會令人疑惑,真實的貓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其實,正如貓咪對人類的漠不關心,我們對貓的各種幻想其實也多是人類自身的投射,善變的不是貓而是人類自己。
也許只有當人類不再因神秘力量恐懼、不再被性別枷鎖束縛,不再被構建的幻想操縱時,我們才能看到貓最真實的樣子。我們與貓咪的旅途,最終還是我們自己的。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動畫學術趴
ID:babblers
作者:愛瓜
編輯:彼方
點擊觀看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