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1月18日電 題:揭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中新社記者 劉辰瑤
3999塊曲面鋁合金「琉璃瓦」、約7000塊波浪形天花單元件、1:3斜度的整面牆體……在一層薄薄的綠紗下,七層樓高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對岸中銀大廈、國際金融中心遙相呼應。這座傳統文化與現代風格結合的香港新地標18日在西九文化區維港畔舉行大樓結構平頂(封頂)儀式。
2017年6月29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張建宗與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籤署《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2019年4月,該項目主體結構工程正式開始動工。
11月18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儀式在大樓工地舉行。 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回首一年半的施工建設,該項目負責人、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房屋工程部助理總經理王勇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最難的,要數實現設計師的構想。
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境外的首個故宮項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香港頂級華人建築設計大師嚴迅奇操刀,其代表作香港會展中心、雲南省博物館等均為典型的現代風格建築。此番設計故宮項目的匠心,是反映和尊重香港當代都市文化的同時,體現中國傳統視藝文化及傳統空間文化。
圖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入口大門模型。 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從外部來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外觀「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形似中國古代的鼎。王勇介紹稱,由於上寬下聚是一個斜牆的結構,且最大斜牆的斜度達到了1:3,需要大型的組合結構柱來實現。「組合結構柱其中有4層的懸挑結構,最大的懸臂長度達到了14.6米,整個構建鋼結構最大的構件可以達到12噸,需要4組工人連續燒焊12個小時才能完成。」
內部空間方面,則是汲取北京紫禁城中軸空間平面遞進的靈感,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打造成中庭空間垂直遞進的內部結構。逾萬塊三維曲面帶孔鋁板鋪滿建築天花與外牆,王勇告訴記者,項目全面應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可以說,每一塊曲面鋁板都有建築信息模型,再輔助以3D雷射掃描儀,儘管內部裝飾尚未完工,但在每一個施工者眼中,這個建築是「可視化」的,也是科技化的。
圖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模型。 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2019年4月,我第一天來的時候這裡還是很大的地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看到如今的規模,我感到很開心也很榮幸參與這個項目。」項目地盤管工丘柏森告訴記者,比起自己以前參與的私人住宅工程,博物館的清水斜面結構施工起來難度很大,再加上今年夏天疫情下作業異常辛苦,這個項目讓自己格外難忘。
參與安裝玻璃幕牆的工人徐勇良與記者分享了看到項目封頂那一刻的感動,比起建設中的攻堅克難,他更欣喜於自己幼年曾與父母、妹妹參觀北京故宮看到的展品有朝一日能在香港重現。「因為在香港都是高樓林立,很少見到比較古老的東西,小時候感覺特別感動,回到香港一直沒有機會再看,所以現在有機會參與故宮(項目)建設,以後我的孩子再來這裡的時候也能找回那種感動,過去的歷史特別感動,我和我工友都有這種感覺。」徐勇良已與工友約定好,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落成後,要一起帶上家人來參觀。
「我相信將來建成之後也會非常的壯觀,非常的震撼,會成為一個香港旗艦的文化品牌。」站在項目模型旁的王勇會心一笑。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封頂後,將進入機電安裝等施工高峰期,並有望在2022年中旬投入使用。屆時,等待七百萬香港市民及上千萬海外遊客的,還有港版的朱扉金釘、九龍吐水、金水橋、故宮紅,以及紫禁城這座融合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600歲宮殿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新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