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上了人民日報的爸爸,因為他利用廢舊紙箱,3年裡,給女兒做了100多件大玩具,而且各個都會動。
同樣是女兒奴的爸爸們:
別人家的爸爸,寵女兒的方式是:
「爸爸,我要這個」
「好閨女,買」
張帥寵女兒的方式是:
「沒問題,做」
女兒想要汪汪隊中的瞭望塔,好,做!
張帥直接就開始對比著拿紙箱做起來,其實你細看這過程,並不算難,有心的爸爸們也都可以做得出來,but,更多的爸爸只會寧願選擇刷手機。
女兒想玩賽車,ok,做!做完一代,做二代,二代覺得不夠精緻,再做三代,別看是小閨女,玩極品賽車咱也不輸給誰。
有人說,做這些玩具沒用,光玩了,但是馬上有更多網友站出來為他打call。
莫美麗:從此世界上再也沒有一款手機遊戲能走進這個小姑娘的法眼.....她永遠記得在父親的手工裡那種略帶笨拙卻無比雀躍的快樂,今生今世無可取代。這不只是玩具,更是童年時埋在大樹腳下的一個寶藏,夠用一生。老戴:誰說沒用?看女兒的笑容,幸福地像花一樣綻放,一輩子的炫耀,有這麼厲害的爸爸。這爸爸太帥了,再生個兒子繼承手藝吧。還有,製作玩具的工廠,把他請去吧。太智慧了。四季:別的爸爸業餘時間在對著手機打遊戲、撩妹……這個爸爸在DIY玩具。 佩服,佩服,紙殼版的魯班啊。 專家可不都是學院派的,有些專家真就是自學成才。在這個博士遍地、學士滿天飛,專家到處曝光的時代裡,我更看重的是那些默默思考和做事的「匠人」們。泥瓦匠都不是大學培養出來的,但他們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時代更加需要的永遠是」乾貨」,而不是那一摞摞的證書背後的泡沫。
有人說,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簡單,人生就是開掛。
這位爸爸做的事情不僅有用,而且很有用。
我叔叔家的一個孩子,從小對學習沒有多大興趣,但是對電器特別感興趣,小時候其實家裡電器都是挺值錢的東西,但是叔叔比較開明,孩子總是拿著電器拆著玩,他也不會禁止,後來還幫著孩子收了一些壞掉的電器,讓孩子自己鑽研,其實,那時候叔叔也沒有太多想法。
不過,後來我的這個堂弟,就真的當上一家電子公司的廠長,論學歷他拼不過別人,但是論實踐經驗他很豐富,而且為人踏實肯幹,最後被公選為廠長,這些都是他小時候打下的基礎。
回到這位爸爸身上,就像上邊那位網友所說的,別的爸爸業餘時間都在忙著打遊戲,這位爸爸在忙著diy,同時陪孩子玩,這種陪伴教育就是最可貴的,這種記憶在女兒心目中也是最深刻的。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玩遊戲可以說用盡方式方法,設密碼,藏起來,對孩子又吼又罵,禁止等,卻從沒想過如何更巧妙地引領孩子從遊戲中拔出來,自己一個勁刷手機,看視頻哈哈大笑,轉過頭來對著孩子吼一嗓子:快學習。孩子內心也是抗拒的。
父母想要孩子不再迷戀遊戲,那自身就應該做到:
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既然是要陪伴孩子若干年,為什麼不高質量地陪伴呢?當孩子在身邊時,父母要放下手機,引領孩子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把孩子關進他自己的房間裡,讓孩子自我學習,孩子就像小動物,是沒有那麼多自覺性的。其實每個成人回想自己小時候,難道沒有淘氣過,不想學過嗎?
巧妙引導孩子學習很多時候,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在學習上沒有得到成就感,就像每種遊戲的設計都會利用多種心理現象來吸引玩家注意力,如果父母不動點心思,該如何和這些遊戲爭奪孩子的注意力?只有正確引導孩子,孩子對於學習也有了過關打怪的成就感,才會對學習有內驅力。
像張帥爸爸,最初也是為了引導孩子不玩手機遊戲,就自己親自做,而且越做越嫻熟,同時,自己也陪伴著孩子玩,這樣的親子互動,哪個孩子不喜歡呢?
多帶孩子戶外運動如果,你不是一個手巧的爸爸,或者自己確實興趣也不大,那也可以多帶孩子戶外運動,孩子在戶外運動時,也可以做到舒展身心,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孩子在運動中不僅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自己心情快樂,更能得到身心健康,避免長大後成為標準宅男。
結語:
前蘇聯有一位昆蟲學家,哲學家和數學家,他的名字是柳比歇夫,他在一生中發布了70多部著作,涉及到:生物分類學,遺傳學,動物學,進化論,科學史,農業等多方面。
柳比歇夫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每天都會紀錄自己做了些什麼,而且進行月總結,總結之後再進行改進,這個習慣保持到去世。
很多人把他當做時間管理的典範,我卻更認同他的這種堅持精神,當一個人,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像人生開了掛一般。
張帥作為爸爸,將做廢舊紙箱玩具做到極致,就是最帥的爸爸。
爸爸們,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