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恐龍也會得癌症

2020-12-2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8月8日報導在人們的想像中,恐龍代表了大自然的力量,但一項新研究確認了已知的首個恐龍癌症病例,這表明它們也會患上這種對人致命的疾病。

據法新社8月6日報導,1989年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一片荒地上,出土了一塊嚴重畸形的尖角龍腿骨化石。古生物學家起初認為,畸形是骨折癒合造成的。但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和用於診斷人類癌症的技術重新檢測了癒合的部分,結果發現它其實是一種惡性腫瘤。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馬克·克勞瑟說:說:「我們常常把恐龍想像成神話裡的生物,身體強壯,四處亂跑,但(診斷結果顯示)它們與人類一樣也會患病。」

這項研究的報告發表在8月一期的英國《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院長、恐龍愛好者克勞瑟指出,大多數癌症發生在軟組織中,因此沒有完整保留在化石記錄中。

他說:「奇怪的是,在顯微鏡下,它看起來很像人類的骨肉瘤。」

他說:「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癌症數千萬年前就已存在,而且至今存在。」

骨肉瘤是一種侵襲性的骨癌,全球人類每年的發病率仍為約百萬分之三。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說,尖角龍是生活在7600萬至7700萬年前的食草動物,癌症的擴散很可能使上述這隻巨型蜥蜴的活動受到了限制。

但他們認為,最終殺死它的既不是晚期癌症,也不是瞄準了這個行動緩慢且虛弱獵物的食肉恐龍。

研究人員說,這隻尖角龍骨骼化石是與同一群恐龍中另外100多隻的骨骼化石一起被發現,因此它們更有可能死於洪水等突發災難。

領導這項研究的是克勞瑟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古脊椎動物館館長戴維·埃文斯。研究團隊對位於艾伯塔省的皇家蒂勒爾博物館保存的數百塊異常骨骼樣本進行了篩查,最終找到了一塊長有腫瘤的骨骼,腫瘤大小與一隻蘋果接近。

研究團隊還利用了高解析度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這是一種用於診斷人類癌症的多學科診斷技術。

骨肉瘤通常發生在青少年身上,造成骨骼快速生長。克勞瑟說,恐龍很可能面臨更高的骨肉瘤風險,因為它們生長迅速、體型巨大。

相關焦點

  • 恐龍也會得癌?畸形化石顯示,7600萬年前恐龍也深受骨癌之苦!
    癌症是一種根植於人類基因的弱點,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動物會不會得癌症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史前的恐龍同樣也會患癌!據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加拿大科學家在一隻存活在7600萬-7700萬年前的成年尖角龍骸骨化石中,發現了惡性腫瘤。
  • Science:新研究表明一種導致袋獾大量死亡的傳播性癌症轉變為一種...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一種導致袋獾(Tasmanian devil)種群大量死亡的傳染性癌症可能不會給它們引來滅頂之災。
  • 癌症在7600萬年前已出現,科學家找到第一隻患癌恐龍,它太可憐了
    恐龍竟然也會患有癌症提到恐龍,人們總會覺得它們是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強大的動物,畢竟對於人類來說,我們最熟悉的遠古生物就是恐龍了,特別是在很多影視作品之中,恐龍強大的身影看起來非常可怕,它們猶如一座座移動的小山,而且曾經是地球上的主宰。
  • 恐龍也會患癌症?科學家在一塊恐龍化石中,找出腫瘤痕跡!
    恐龍也會患癌症?科學家在一塊恐龍化石中,找出腫瘤痕跡!在恐龍統治時期,稱霸了地球整整1.6億年。因一場自然災害,恐龍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後哺乳動物才迎來巔峰時期,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和演變,終於成為地球的主人。
  • 多項新研究表明:暴露在外太空會加速衰老,還會導致DNA損傷
    多項新研究表明:暴露在外太空會加速衰老,還會導致DNA損傷  CHEN • 2020-12-01 16:02:16
  • 第一隻患有癌症的恐龍,科學家在它的腿骨上,發現不同之處!
    多年來科學家們研究恐龍化石的原因,無非就是想還原它們在地球上生活的場景,以及找到它們滅絕的原因,究竟是由於那場意外的到來,還是由於天敵的出現呢?恐龍化石上的新發現加拿大的一位古生物研究學家,在一塊恐龍化石的身上已有了新的發現,這塊化石來自於白堊紀時期。
  • Nat Genet:新研究揭示癌症基因突變規律
    2020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症中發現的突變並非隨機積累,而是以不同的模式發現。其中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導致突變的潛在因素。研究發現,由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或菸草煙霧)引起的突變以及內部因素(例如DNA損傷修復或校對機制的缺陷)引起的突變實際上位於基因組的不同區域。
  • 著名癌症研究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新進展
    著名癌症研究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新進展 2020-10-25 0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恐龍滅絕:研究似乎排除了火山爆發導致恐龍死亡的可能性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火山噴發似乎並不是使恐龍滅絕的原因。平切利·赫爾領導了這項新工作。她在康乃狄克州紐哈芬的耶魯大學研究海洋歷史。大多數科學家現在承認,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對全球氣候造成了嚴重破壞。
  • 新研究: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恐龍?
    你可能會想,我不在乎以前怎麼樣,但是以後變成什麼樣子,至少你會有興趣吧。我們要研究、理解人類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就首先要知道人是怎麼來的。恐龍就是這個大故事裡面的關鍵一環。它是以前陸地的霸主,我們是現在陸地的霸主。這一代的霸主總是想要去了解上一代的霸主。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缺氧狀態是癌症惡性發展的一個標誌,其也會促進腫瘤內部血管的生長,從而促進癌細胞向機體其它部位擴散;這項研究或可幫助開發有效的放療技術來增強X射線的劑量來有效作用缺氧區域的腫瘤組織,同時也為監測是否放療或者其它藥物有效提供思路。文章中研究者利用一種新出現的名為氧增強的磁共振成像技術來通過將癌細胞植入小鼠機體中,從而繪製出缺氧性腫瘤的位置,該技術未來或可用於癌症病人的臨床研究中。
  • 美媒: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去年已在歐美傳播
    美媒報導稱,自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首批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以來,該病毒的起源和全球傳播的真實時間表仍然是一個謎。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全球首例病例之前,該病毒已在歐美地區傳播數月有餘。 據《商業內幕》22日消息,義大利於2020年2月21日在倫巴第記錄了第一例官方新冠病例。
  • 研究發現:癌症受血型影響,A、B、O和AB型血,哪種會不易得癌?
    研究發現:癌症受血型影響,A、B、O和AB型血,哪種會不易得癌?導語:對於我們人體的血型大家並不陌生,常見的血型除了有A型、B型、AB型、O型以外,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熊貓血型,全稱叫Rh陰性血。對於自己的血型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的了解。
  • 恐龍的菊花長啥樣?這個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
    這些新發現的化石是信息保存較為詳細的那一類,其中包括了恐龍的皮膚和鱗片,以及尾巴上裝飾性的鬃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臀部和尾部之間的一塊組織——它的後庭。在這篇未經同行評審的預印本論文中,對這個「後門」的真實描述讓我對恐龍產生了同情,它怎麼也不會預料到自己的後庭會在 1 億多年後出現在一篇技術文獻中。
  • 2019年度巨獻:癌症檢測創新性研究成果!
    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相互作用的合成DNA鏈形成了簡單的電路,這些合成DNA鏈比人的頭髮細了數萬倍。與計算機中的電路不同,這些電路通過附著到細胞外部並分析細胞表明特異性高表達的分子標記。如果電路找到目標,它會發出一個很小的發光「標籤」。
  • 重大發現:恐龍化石中首次診斷出惡性腫瘤
    加拿大科學家近日發表論文稱,他們在尖角龍(Centrosaurus)的一根嚴重畸形的腿骨化石中發現和診斷出骨肉瘤,成為首宗從化石中發現恐龍罹患癌症的病例。該恐龍化石是1989年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恐龍省立公園發現的,屬於一種生活在7,600萬年—7,700萬年前的尖角龍屬恐龍。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嚴重畸形的腿骨化石是骨折癒合後留下的痕跡。
  •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多數恐龍都長有羽毛
    今天,我們習慣於看到長羽毛的恐龍飛來飛去,棲息在樹上。同時,越來越多的新發現正徹底地改變我們對已滅絕恐龍的印象。至少,其中一些確實做到了。在過去的20年中,發現了各種類型和大小的恐龍,它們都帶有某種絨毛甚至是全身羽毛。
  • 《自然》新研究:對抗癌症不僅需要T細胞,B細胞也可能很有用
    《自然》新研究:對抗癌症不僅需要T細胞,B細胞也可能很有用  Winnie Lee • 2020-01-22 15:48:
  • 胖子和瘦子,哪一個得癌症的風險更高?
    胖子和瘦子哪一個更容易得癌症?毫無疑問,充分的證據顯示,肥胖顯著增加癌症風險,減肥有助於降低相關癌症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6年已經確認,超重和肥胖與13種癌症風險增加相關。
  • Nature:21世紀以來,人類癌症研究的14項裡程碑式進展!|微生物群|...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不斷深入,如有關腫瘤發展的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畸變、腫瘤全基因組測序等。這些發現推動了癌症新療法的發展,尤其是免疫療法,已成為與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並列的重要治療手段。希望這些突破性事件能激發人們對癌症研究的樂觀情緒,並積極開發新的方法來攻克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