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份的拉薩,被一片「海洋」包圍——繁花開滿了山崗。在這美麗的季節,來到這片海拔36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自然資源部第一航測遙感院做著一件美麗的事情——為拉薩市達孜區編制未來十五年(2020-2035)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布局國土空間發展新格局。
該院黨委書記呂琳介紹,此次編制將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重點圍繞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主線,對空間資源布局施以長遠規劃。近日,記者跟隨工作人員在達孜區「上山下鄉」,實地體驗了編制工作的方方面面,零距離觀察這張規劃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裡的藍圖究竟如何描繪。
「一張圖」囊括全域資源家底
出了拉薩市城關區,一路向東,就是素有拉薩「東大門」之稱的達孜區。「達孜」在藏語中意為「虎峰」,下轄5鄉1鎮,全區總人口約3萬人。該區南北兩側皆是綿延的群山,中間夾著一條奔騰不息的拉薩河,自東向西切出或寬或窄的河谷,澆灌出了高原地區的農耕土地。城鎮和鄉村散落在河灘兩側或山谷深處。
由於人類活動範圍小、密度低,達孜區具有先天的生態優勢。但同時由於高海拔嚴酷的氣候條件,這裡的林業、溼地和水域等自然資源也極為脆弱。怎樣才能可持續地獲取腳下土地給予的饋贈,而不是用力地榨取資源,成為了此次總體規劃編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編制啟動會。王自堃 攝
編制座談會。王自堃 攝
7月29日,在達孜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編制啟動會上,達孜區區委常委許俊超懇切地談到,做好青藏高原地區的國土空間規劃,更注重的是要解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問題。規劃要有大的格局,嚴守生態安全底線,體現人與自然的平衡協調,進而統籌推進各項規劃落地落實,引導達孜區域發展布局。
為了做好案頭工作,部第一航測遙感院規劃人員收集了大量關於達孜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所需的專業資料,共涉及24個政府部門,數據量達100GB,約17萬個文件,如同一部關於達孜經濟社會狀況的百科全書。在這些海量數據中,規劃人員要整合處理各類相關數據,將其疊加到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上,形成區域現狀「一張圖」,以期摸清全域資源真實家底,支撐後期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
規劃人員通過分析收集到的各類基礎地理信息和行業專題信息數據,最終要達到「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以落實西藏自治區和拉薩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的硬性管控要求和約束性指標。達孜區國土空間規劃項目現場負責人陳通預計,到今年年底,將初步形成達孜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
雲端拍攝超清底圖
在《達孜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圖》上,不同的土地類型由不同的顏色表示,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墨綠和淺綠,分別代表林地和草地,加在一起超過了達孜土地總面積的7成。而沿著拉薩河河谷及其支流,分布著絳紅和粉紅的條帶,包含了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服務用地。此外,水域及水利設施是淺藍色的,耕地是褐色的,交通運輸用地是灰色的……
現在,規劃人員將在這張土地利用的「底圖」上進一步精準描繪。「城市在不停變化,有新建樓房、新修道路、變更土地……規劃編制一定要在最新最清晰的底圖上進行。」無人機航攝負責人田超介紹,他和同事此次要做的,就是為達孜及時獲取現勢性最好、解析度可以達到20釐米(影像上的1個像素)的1∶2000比例尺數字正射影像成果。
航測無人機。 田超 攝
無人機航測結束後,達孜的青山上升起了彩虹。 田超 攝
用於航測的無人機是個大傢伙,翼展可達3.5米,能垂直起降,能靈活地穿梭在地形複雜的山谷中;執行任務時,無人機可按事先設定好的航高和規劃航線執飛。作為操控無人機飛行的飛手,則需要關心雨霧、雲系高度、光照強度、風力風向等。最讓田超發愁的是高原上盤踞在山間的雲朵。飛機一旦飛入雲層,就什麼也拍不到了。七八月又正值拉薩的雨季,田超和同事們有時空等一個白天,也等不來雲散。
布設像控點。王自堃 攝
像控點附近的油菜花海。王自堃 攝
與此同時,布設「像控點」的兩組人員正奔走在山溝裡。「航拍照片有光學畸變,並且地形起伏也會使照片產生變形,使照片上的地物呈現出不真實的位置信息;像控點就像一個個釘子一樣,可以校正這種畸變,使得從影像上看到的每一個地物都有了真實、準確的地理位置信息。」來自第一航測遙感院的馬威耐心地解釋道。山溝裡的像控點大多分布在山上,車往往只能開到山腳下,人要扛著儀器爬山。山谷裡沒有路,為完成實地施測,他們經常要爬兩三個小時才能到達像控點。
「今年雨季,拉薩的山格外好看。」馬威感嘆,此刻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正是萬紫千紅開遍,儼然一座座空中花園。但馬威和同事很少有時間能停下來拍拍眼前的美景,他們總是扛著設備,一路向上攀登,很快就融入了美景中,成為了其中毫不顯眼的一個像素點。
實地踏勘規劃要求
7月31日,由達孜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單增羅布帶隊,規劃項目組迎來了第一次現場踏勘。項目組先後來到德慶鎮和邦堆鄉,查看了正在建設的殘疾人康復中心、計劃撤出的木材交易市場,並走訪了達孜工業園區。
單增羅布介紹,達孜於2018年「撤縣設區」後,產業發展方向也隨之一變,例如「不再發展工業」,「木材加工」等粗放型產業也面臨轉型,木材交易市場等場地逐步遷出中心城區。「達孜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非常緊缺。」單增羅布告訴項目組,「建設用地指標如果無法科學利用,就會造成產業發展受限。」
「踏勘實際上就是要眼見為實,當面聽取地方的發展需求,也要回答對方有關空間規劃工作的疑問。」陳通講道,「每次下沉到鄉鎮層面,當地人都十分關心『哪塊地還能開發』『哪些地方需要保護起來』之類的問題。」規劃人員只有在實地調查研究中分析問題和風險,才能合理配置各類自然資源要素,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踏勘接地氣,規劃才能更符合地域特色。」他說。
達孜在落實拉薩「一心兩翼」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該如何把握新機遇,利用好區域資源環境優勢,補齊發展短板?這些問題都有待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空間布局的優化方案中予以解答。
同時,按照此次規劃目標,到2022年,達孜將全面實施國土空間監測預警和績效考核機制,建立「一張圖」實時監督系統,為規劃落實情況建立可靠的年度「體檢報告」。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才。測繪人將用更加務實、科學、創新的方式,為達孜未來的綠色發展描繪最美麗的藍圖。
記者:王自堃
視頻拍攝:王自堃 鄧曉璇 田超
原標題:《自然資源報:一張藍圖擘畫高原好山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