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高考讀不讀大學
其實學廚師也跟文化差異有關係,其實烹飪是一個系統的學科,包括材料學、物理學、仿生學、食品營養健康學、以及食品營養學。
廚師掌握基礎技能只是假把式,真正的智慧都是老師傅拿手絕活,這些都是一脈相承,不傳其他人的,所以廚師最害怕偷師,容易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想要當個大廚,僅僅高中文化是不夠的,不同學位說話,用實力說話,即使沒有相關證書,你必須具備專業認知能力和熟練的操作能力。
02第二、讀什麼大學
一般較炒菜都是技術學院和高職,甚至是成人教育,而大學學的就比較多了,各個方面都有涉獵,但是唯獨沒有實操。
所以讀大學最大的痛點就是沒有辦法轉化成為實際的生產力,所以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做一些兼職,嘗試動手實際操作。
不讀大學可以在新東方、藍翔深造,也能鍛鍊人,但有限,餐飲管理必須學會採購、炒菜、配菜、以及經營和管理。便於成本核算和利潤控制。
03第三、廚師和炒菜的區別
一般會顛勺的都是炒菜的,而大廚基本都是廚房老大,負責行政和管理職能,但菜也要槓槓的。
中國的廚師分八大菜系,也分具體的部分、紅案、白案、粘板、大廚、二廚。但是西方的廚師不側重技巧,側重對於食物火候把控,以及經營管理的水平。所以米其林三星,除了拿手西餐,還精於管理。
04第四、怎麼才能把廚師幹得響噹噹
除了自己專業技能,還要與時俱進,快手、抖音很多廚師入住,並且免費教學,他們賺的是流量,在這個時代酒好不怕巷子深已經成為錯覺。
比如麻辣德子、陝西老喬、還有陝南私房菜等等大v,通過線上的資源來拉動線下消費,甚至把油潑辣子、八寶辣子、各種肉醬放到網上銷售。
跨界的前提是懂行,360行,行行出狀元,前提是精,垂直,在單一領域持續發力,才能明白其中的道道,以及賺錢的門路。
05第五、廚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廚師的核心競爭力是炒菜、味覺、都不是,而是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怎麼把自己創造力轉化成為作品展現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廚師的核心競爭力是做人,他把做人的原則和方法都用在做菜上,會吃的人吃的匠心獨運,不會吃的人只能飽口腹之慾。
廚師的核心競爭力是價值追求,見過不愛錢的廚師嗎?他們嚴重控制自己作息,每天用最好的狀態為人民服務,錢賺不完,一旦現在物慾中,那麼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06第六、學廚師是人生規劃還是職業規劃
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設計不一樣的,職業規劃是人生的一部分,無論炒菜做飯,我們一輩子都要吃,想要吃的好,吃的健康,自己實際操作沒問題,問題在於會不會堅持做下去,其實入圈的人不少,但堅持下來去做餐飲的人是少數,而且餐飲也不是暴利行業,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
07第七、是真才實學還是體驗生活
是直接想幹廚師作為一輩子事業來幹,怎麼都可以,無非是一個路徑問題,如果想要逃避生活,大可不必,其實底層的廚師還是很累的,而且廚師也有「鄙視鏈」想要學東西就得先吃苦,很多優秀的廚師都是從底層一步一步做起來的。
無論高中還是大學,學做菜都是一輩子的事,不為謀生,只不過是喜歡,記得特殊的味道,想要把這份美好傳承下去,就這麼簡單。
其實今年疫情影響,餐飲確實不好幹,但從以往的角度來說,做餐飲餓不著,養家餬口還是可以,大富大貴有可能,但也只是有可能。
08第八、廚師不僅僅是一門手藝,也是一門學問
廚師不僅會炒菜,還要會做人做事,既能把菜燒好吃,色香味俱全,還能結算成本,而且要做市場調研,確定餐飲項目定位以及食譜設計和定價。
第九、到學校學習不如直接去藍翔、新東方。職業教育做飯有做飯的專業,每天會訓練臂力,來顛勺,配菜、以及技工製作。
學習做飯不僅是做飯而已,還要學習古代經典哲學,學會樸素的唯物主義,了解食材本來的味道,廚師不是把味道混在一起的「攪拌器」,而是讓所有味道在合適的時候釋放它獨有的氣息。
所以中國對原汁原味,好廚師,一把鹽,這樣的說法告誡我們一定遠離香精,懂的用香料、中草藥來激發食物的味道,並且去腥增香。
大文豪蘇軾就創造了東坡肉等一系列的食物,並且傳承到現在經久不衰,不僅因為食物好吃,而是一種情懷,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十、喜歡做飯是興趣,調劑生活,主要還是要專心讀書,其實大學離開你可以認識五湖四海的朋友,也能知道文化和飲食的差異,而且圖書館可以借閱相關的資料,並且通過自己嘗試品嘗和製作不同菜餚。
09編者的話:
其實完全可以上大學讀經濟管理,然後在學校裡面實際操作餐飲項目創業,比如食堂檔口,學校外面江湖餐飲,以及夜市等綜合性比較強的餐飲項目。
做成一個項目之後,可以加盟和開分店的方式向周邊輻射和蔓延,只要盈利模式確定,完全可以建立中央廚房,統一採購和配送,嚴格要求流程流水線生產,既能保證品質又能保證利潤。
也可以在大學聯合其他同學做自媒體,做美食自媒體博主、吃播、探索美食旅行vlog,或者直接做旅遊達人、科技達人、以及社交達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