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寶:
康熙通寶為清代錢幣,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康熙通寶錢徑2.5-2.8釐米,重3.8-5.5克,面文「康熙通寶」以真書直讀。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各省鑄錢均為小平,折十大錢為寶源局所鑄,面文離郭隔輪,背滿文寶源列穿左右。幣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也有紅銅及黃銅的省局鑄錢。
康熙8歲登基,智擒鰲拜,勇撤三藩……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康熙王朝》」曾在中央電視臺八套節目播出正酣,觀眾讚不絕口,與之相關的藏品也受到人們的追捧,許多錢幣愛好者紛紛走向文化市場,爭購古幣———「康熙通寶」,或集藏,或贈親朋好友,一時間,原來錢幣市場上並不少見的「康熙通寶」熱賣起來。
康熙年間,全國設有24個鑄錢局,不同鑄錢局鑄行的錢幣各不相同,將這24種錢幣集齊即一套,從這24種錢幣正面文字看,沒有多大區別,皆為康熙通寶,其背文卻各不相同,除戶部寶泉局和寶源局為滿文外,其它22種錢幣均為滿漢兩文各有一字,其左為滿文,右為漢文。
後人為收藏和研究方便,將滿漢文紀地的局名編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韻、順口的康熙錢「背文詩」。詩云: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陝雲漳。這首詩將「康熙通寶」錢背滿漢文的二十局都囊括其中。所以有人將康熙的這套錢稱為「詩文二十品」。後來還出現了「鞏」字(甘肅鞏昌局),又有人說還有「密」、「川」、「貴」、「西」等錢局的康熙錢。但是至今我們僅見有「鞏」、「西」兩字,其它尚未見到實物,對此還有一定的爭議。
歷史成交記錄(數據來源Artron),不代表小編個人意見。
嘉慶通寶:
嘉慶通寶鑄於清仁宗嘉慶年間(1796-1820年)。錢徑2.2-2.6釐米,重2-4克。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為滿文鑄造錢局名,如泉、源、蘇、河、廣等。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如:桂、福、壽、康、寧),吉語背文如:「天子萬年」、「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財」、「嘉慶萬歲」、「唯和唯一」、「如賣三倍」、「四方來賀」、「五世同堂」等多達20種,為歷代古泉所僅見。
嘉慶時出現了一些楷書錢文,如嘉慶萬壽楷書大錢,有光背及背巨星二式,可能是西南地區所鑄。按清初以來的制錢不講究書法,但嘉慶寶黔局小平卻有一種楷書錢文,寫得清秀工整,令人耳目一新。嘉慶錢背還出現了草書錢文,如嘉慶通寶背桂桂、康康、壽壽,均是右楷左草,估計也屬宮錢性質。
另有嘉慶通寶背滿漢文桂寬緣折二型錢,鑄工甚精,真品存世不多,其母錢則僅見一枚。桂雖是廣西省簡稱,但看此錢製作還出於中央戶部,據傳與上述嘉慶背桂桂等錢均懸掛於后妃寢宮之中,以寓早生貴子之意。
歷史成交記錄(數據來源Artron),不代表小編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