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9月27日5版
「破圈」造爆款:動畫電影切分百億「蛋糕」
2020青島電影博覽會舉行中國動畫電影主題論壇,業內人士熱議產業新機會
在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突破六百億之際,中國動畫電影票房也終於突破了百億規模,成為好萊塢之後全球第二大動畫市場。9月26日,2020青島電影博覽會舉行中國動畫電影主題論壇,來自貓眼電影、友夢影業、仙山映畫、原力動畫等國內頭部公司齊聚一堂,探索產業新機會。來自貓眼的數據顯示,25-30歲年齡段觀眾已經成為觀影主流。如何抓住年輕觀眾口味、如何切分百億動畫產業「蛋糕」成為當天論壇的熱點。業內人士認為,動畫行業原本通行的同人開發、衍生品推廣、票房分成、開發後期引入投資等方式,加入了遊戲科技進化、移動端發力、網絡平臺版權等新玩法,已經進入了極速進化的階段。在這個做大「蛋糕」的過程裡,國產動畫電影產業仍然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在這個百億票房、未來空間廣闊的動畫產業裡,青島如何入局、如何實踐青島玩法,也是作為影博會主辦方的青島積極探索的命題。
觀眾層面:
誰是永遠的年輕人
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影票務平臺,貓眼數據顯示,動畫電影對於國產電影的重要性不斷增加。貓眼娛樂動畫工作室總經理孫凌宇表示,「過去幾年中國動畫電影的票房整體佔比大概只有5%-10%,去年比較特殊,佔16%,因為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款出現。」在動畫片的票房裡,好萊塢動畫原本佔「半壁江山」,如今國產動畫已經壓倒了好萊塢動畫。「國產動畫電影佔動畫電影的票房從20%增長到去年的60%,這個數字在2018年是37%的樣子,這個增長是非常令人振奮的。」對照其他國家的數據,在動畫大國日本,動畫電影佔全年總票房的40%-50%,在美國,動畫片佔總票房的15%-20%,「我們認為中國的動畫電影票房達到10%,是完全有機會的,甚至可以達到15%。」尤其《哪吒之魔童降世》單部動畫電影觀影人次達到了14億(影院+線上),更讓動畫業激動不已。
然而在這個令人欣喜的數字背後,也要看到值得擔憂的數據。貓眼數據顯示,整個中國電影的用戶平均年齡到了29歲。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的主體觀眾年齡為20-25歲,五年後,這批觀眾仍然是當下觀影的主流,比他們更年輕的人群已經被短視頻等更具社交性的娛樂帶走了。「觀影數據裡25-30歲的觀眾排第一,人數是最多的。排第二的是30-34歲,接下來才是20-25歲的用戶。」觀影習慣的養成,使得同一批人佔據了中國影迷的主流地位。友夢影業姜輝調侃道,日本同行自稱動畫產業是老年人院線,深刻反映了觀影習慣對一代人的影響。
仙山映畫創始人周靖淇打造了中國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動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他表示,「我不認同動畫是給年輕人看的。以前大家說動畫給低幼觀眾看的,這是畫地為牢。好萊塢動畫巨頭皮克斯的導演很多是老頭子,我問皮克斯的導演『你們怎麼做出來讓所有人喜歡的動畫片』,他們說:『我們首先要做感動自己、打動自己的作品。』」姜輝的觀察是,「北美為什麼票房好?周末家長帶著孩子消費,所以動畫片要做成合家歡風格。」在全民娛樂時代,動畫片要面對的對手越來越多,姜輝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特別多元化,什麼年齡段的人群都會有。我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做出多元化。我們的對手不是電影,是遊戲,是未來的其他娛樂方式。要讓大家留守大銀幕,必須要有足夠優秀的作品。」
技術層面:
動畫如何「破圈」?
與會嘉賓在中國動畫產業主題活動論壇就2020動畫產業發展進行對話。 邢志峰 攝
此次影博會動畫論壇嘉賓代表了動畫產業各個熱門方向:友夢影業曾打造了爆款《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若森數字打造了2018年爆款《風語咒》,而代表了技術流方向的則是業內技術翹楚原力動畫。CEO趙銳表示,原力動畫兩個事業部,一個是做遊戲的,還有一個是做影視的。遊戲公司要把自己的IP改編成電影的非常多,「做遊戲的人普遍的心理是:遊戲做得再成功,他們都覺得遊戲IP不是金字塔的頂端,電影永遠是金字塔的頂端,所以他們非常想自己的IP能夠破圈,能夠成為金字塔頂端的內容。」遊戲公司動輒千億級的收入,也讓動畫電影的投資顯得特別「便宜」,「投資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動畫電影,作為遊戲推廣費用真的是太小了,所以遊戲公司做電影順理成章。」
遊戲想要靠動畫「破圈」,而動畫也想憑藉電影「破圈」。周靖淇表示,當年他做的《十萬個冷笑話》是第一部票房破億的國產動畫,可惜半年後《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破十億,沒人記得《十萬個冷笑話》的成功了。「這個片子破億後就吸引不到圈外的觀眾注意了。破圈非常難,如何讓IP破圈,像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恨不得所有人都去看,它依賴了所有人熟悉的IP力量。」
日本動畫屢屢創下「破圈」的奇蹟,像是《海賊王》《柯南》《哆啦A夢》頻頻被搬上銀幕,姜輝介紹,「日本的開發先從漫畫開始,漫畫改編成小說,然後是動漫劇,接著是動漫電影。當一個題材既可以拍動畫也可以拍真人電影時,日本電影優先選擇動畫。」而好萊塢動畫不僅注重創作和設計,還注重衍生品開發,「《功夫熊貓》上映之前,好萊塢提前四年開發了衍生品」,這種對產品線的高度專注讓國產動畫豔羨不已,「開發衍生品模具需要大量投資,這筆錢你讓誰出?」在貓眼娛樂動畫工作室總經理孫凌宇看來,動畫產業的技術和意識都有了長足進步,「後端衍生消費的東西也開始逐漸成熟,包括版權意識也逐漸確立,所以後面的配件都逐漸達成的時候,我相信未來的市場空間足夠樂觀。」
青島層面:
入局機會在哪裡?
動畫領域公司林立,然而在頭部公司看來,中國動畫產業仍然處在初級階段,突出表現在動畫的工業化程度不夠。原力動畫CEO趙銳坦言,「拍一部電影花了七千萬、一個億,其中三千萬是扔掉的,我們要提升技術和管理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畫面我們基本上跟好萊塢沒有區別了,單一技術沒太大差別,但是在管理方面尤其是技術管理方面,背後的差距太大了。」青島澤靈動畫作為本土代表,在動畫電影國際化方面具有深厚經驗。副總裁車俊傑介紹,澤靈採用的方式類似「蘋果模式」:蘋果手機出設計,讓代工工廠製作。澤靈團隊積累了多部擁有版權的動漫作品,從角色、故事、核心價值都有早期設定,進一步邀請國際團隊製作,避開了水土不服的彎路。
若森數碼打造了《不良人》《風語咒》等現象級作品,然而它成人化的畫風也影響了它的市場接受度。中國動畫作品進入國際市場,從觀眾年齡分級到市場接受度都遭遇障礙,像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裡妖怪吃掉孩子的鏡頭就讓它在觀眾分級時遭遇壁壘。澤靈動畫創始人張霖介紹,「我們公司創立十年來都走國際化路線,2013年發行的《龍之重生》就是我們堅持海外路線的作品。現在中國動畫海外推廣處在『兩極分化』的階段,要麼你的編劇能力能駕馭海外市場,不要融合得不倫不類的;要麼就做非常本土的動畫作品,對海外觀眾來說非常有新鮮感。」據介紹,澤靈已經搭建了本土作品國際化的通道,「我們的平臺已經收到海外發行的規劃。」
動畫領域也是青島電影產業關注的焦點。國內動畫巨頭之一追光動畫聯合創始人於洲表示,公司考慮過建設北京、青島兩個中心,青島由於距離優勢、環境優勢、產業優勢,非常適合動畫的創作。仙山映畫創始人周靖淇也對東方影都很有興趣。他表示,北上廣動畫公司很多,但國內各大動畫公司分散在各個城市,南京、蘇州都有中國頭部動畫企業。「最適合動畫的城市,青島是其中一個。北京在商務資源和發行銷售上有優勢,不過我們在創作故事時希望在一個舒服的、安靜的、有文化氣息的城市。解決人才的安居訴求、建設人文環境,是吸引動畫公司的要素。作為動畫人,我希望公司附近有甜品店、小劇場……有良好的人文氛圍,才能吸引優秀人才落戶。」(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新聞:
中國動畫產業主題活動開幕
青島日報2020年9月27日6版
媒介大融合:內容與技術要並駕齊驅
2020青島VR內容創新論壇舉行,嘉賓圍繞「如何孵化下一代VR內容創作者」進行對話交流
2020青島VR內容創新論壇上,與會嘉賓進行多人對話。
9月26日,作為2020青島影視博覽會的活動內容之一,2020青島VR內容創新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業內專家、學者和從業者回顧總結了VR影視製作的發展歷程和成就經驗,共同探討VR影像娛樂消費市場的未來。2020青島VR影像展同期舉辦,5G高新技術設備、18部VR視頻影片集中亮相。
砂之盒沉浸影像展(SIF)的創始人、沙核科技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的樓彥昕以「VR內容發展演進與展望」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元浦,數字王國空間(北京)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嚴馳李懋,VR影視製作人董宇輝、VRCORE創始合伙人鍾鋮等嘉賓圍繞「如何孵化下一代VR內容創作者」主題進行了對話交流。
沉浸式體驗快速發展
我們正處於一個媒介非常快地變化、轉型和融合的階段。不管是大家平常看到的電影、電視、戲劇、遊戲,還是很多新的媒介,都在探尋一些新的路線。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大家可以看到不同媒介之間互相影響,媒介的邊界正在模糊,一個方向會往另外一個方向去探索。正在出現的大融合趨勢,是我們當下所面對的媒介的現狀。
2020青島VR內容創新論壇上,2020青島VR影像展主持人樓彥昕就《VR內容發展演進與展望》進行主題演講。
2020青島VR影像展主持人樓彥昕介紹,沉浸式體驗是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他表示,我們看的所謂沉浸式體驗有很多其他的不同類型,除了戲劇、遊戲和影視方向之外,主題樂園本身就是一個可以結合劇情,可以結合故事性的敘事空間。
「去年夏天的時候,在美國開的迪士尼的新樂園,就是基於《星球大戰》展開的樂園區域。這個區域裡面不光是遊玩的項目,包括裡面的服務人員,你在裡面看到的吃的、喝的,買的所有的東西全部都是主題式的,所有這些元素都有故事穿在一起,所以它是一個基於實景的故事空間。」 樓彥昕說。
樓彥昕認為,不管是電子遊戲、電影、電視,還是數字藝術、互動裝置、沉浸戲劇、密室逃脫等,未來都會被新的技術進行改造,這個技術就是AR、VR技術。「我相信未來幾年所有這些形態都會跟AR、VR進行結合,形成新的體驗內容和體驗方式。」
VR內容生產亟須加強
最近幾年,國內一直花很多時間精力發展技術、發展硬體,但是相對來說,內容領域是比較薄弱的。對於一個新的媒介來說,不能只看技術是不是成熟,還要考慮在這個技術當下的限制下,能做出的最好體驗和內容是什麼。
樓彥昕認為,VR內容經過多年發展,無論在創作端還是消費端都呈現出了良性發展的態勢,並孕育著無限的機會和可能。他表示,技術的演進並不能帶來技術的普及,唯有內容才是連結技術和消費者的重要橋梁。
與會專家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們認為,內容的開發同樣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探索、去演進,才能跟得上技術的腳步。這二者需要並駕齊驅、共同進步。當下在國內,其實很多人對內容的探索或者對於內容的關註明顯少於對技術的關注。我們需要激起大家對於內容創作和開發的興趣和好奇,讓內容開發和創作這條線可以跟技術並駕齊驅。
另外,國內對於VR內容方面的資金投入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在內容領域想獲得資金上的支持極度困難。一直以來,在創新和探索的內容方面,我們給予的資金遠遠小於其他領域,前期多數的創作人都是靠自己的錢。這種情況必須得到改變。
行業在經歷優勝劣汰
論壇上,嘉賓還就如何孵化下一代 VR內容創作者主題進行了分享。
VRCORE聯合創始人鍾鋮表示,有的團隊是可以靠內容去賺錢,可以靠著自己的作品去養活團隊,而不是過分依賴外界的投資或者政策的支持,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生態。如果外界的投資和政策願意支持肯定更好,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團隊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活下來,這說明行業起碼在市場端已經步入正軌,能夠通過市場的考驗。
近年來,VR產業呈現出過山車一樣的發展態勢,2016年當時的市場非常火熱,2017年突然不火了。鍾鋮認為,五年來,開發者數量在慢慢減少,一些沒有找到自己定位的團隊,一些不願意堅持下去的團隊,一些只是想賺快錢、熱錢的團隊都在這個行業裡面被淘汰了,或者是自己離開了這個行業。而真正在這個行業裡面留下來、還存活的團隊,都已經開始慢慢在這個行業裡面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嘉賓們認為,VR的發展方向是數位化產業融合的前沿領域,是一個新的行業、新的傳播方式,如果沒有創意、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發展。VR在注重發展技術的同時,要做到共情、共享。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加入到VR領域,VR領域的創作人、創作團隊以及發行端能得到更多技術、政策的支持,VR技術能與遊戲、戲劇、影視等更多領域加速融合,從而為消費者帶來更佳共情、共享的體驗感,推動VR影像娛樂消費市場的運作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王 凱)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新聞:
搭建項目交流平臺,吸引優質資源匯聚
青島日報2020年9月27日7版
移動端發力:網絡電影駛入發展快車道
「視頻平臺激發影視文化新思考」主題論壇舉行,探討影視產業與網際網路持續深入融合
9月26日上午,作為2020青島影視博覽會的活動內容之一,「視頻平臺激發影視文化新思考」主題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論壇邀請了國家廣電總局網絡司、北京廣播電視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處相關負責人,騰訊、優酷等視頻平臺代表以及優秀的影視文化產品創作者,共同探討了影視產業與網際網路持續深入融合、影視內容產品的形態觀念、消費模式變革、未來網絡影視的發展趨勢等內容。
「視頻平臺激發影視文化新思考」主題論壇現場。
題材呈現多元化
網絡影視作品近年來發展迅猛,題材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而現在更多的現實題材作品則越來越受到關注。北京廣播電視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處副處長崔樂透露,2019年之前,整個網絡視聽大概率處在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網絡電影還是以一些神話、魔幻、鬼怪類題材為主。「我們就搞了一個『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優秀北京網絡視聽節目創作行動計劃,收集到了《毛驢上樹》。作為一個扶貧類的題材,《毛驢上樹》先於市場上幾乎所有同類的作品脫穎而出,成為一個標杆級、現象級的作品。它的分帳大概是1350萬,在2019年的市場,一個主旋律扶貧題材的網絡電影能分到這個成績相當不錯。」
此外,崔樂提到表現比較突出的網劇《我是餘歡水》,「它的意義在於開闢了短劇集的模式,也是總局倡導的防注水、壓縮集數,其實短劇集的集數也是很能吸引人的。」
製作了《三生三世》《大軍師司馬懿》《平凡的榮耀》等的阿里雲與大用戶聚集中心自製組負責人李基業則透露,玄幻或者現實等不同題材的網絡作品並沒有「次元壁」,「同樣是青春劇,我們也做過《春風十裡不如你》,對於那個時代的把握,對於男女的心靈我們還是抓住了,即便是甜寵,即便是女性愛情劇,也會有很好的市場狀態」。
在愛奇藝熱播的《隱秘的角落》是一個現象級的爆款作品,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壞孩子》。很多觀眾認為,在進行影視化的處理上,這部劇可以成為範本。該劇的編劇孫浩洋透露,關於小說和劇的對比,小說有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劇也有我們編劇主創想表達的內容,「雖然是同一個IP,但是不同的創作者會把不同的想法放進去。」 孫浩洋希望大家能夠把小說和劇當成兩個獨立的作品看待。「雖然小說是我們的土壤,但是小說和劇都各自有各自的優勢。這個類型的題材很難,正是因為它有挑戰性,在創作時會和主人公有很多感情上的交流,這是我在寫這個劇時比較大的收穫。」
用戶熱衷移動端觀看
因為疫情,今年網絡電影異軍突起,很多人把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進行比較。企鵝影視副總裁常斌認為,目前網絡電影還面臨挑戰和困難,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從原則上講是分發渠道的不同,但實際上在真正觀影的時候,對網絡電影來講挑戰很大。
常斌介紹,目前網絡電影到了一個比較關鍵的爬坡期,去年在成都開了一個網絡電影周,對肯定網絡電影的價值有重大意義。在此之前,網絡電影一直有一個比較low的名字「網大」,從去年開始,通過不斷做好的內容,改變了大家以前固有的成見。各平臺和出品公司都在努力,像《我是劉海柱》,是一個非傳統的主流網絡電影,是一個劇情片,最後分帳也不錯,這個對行業還是有比較強的借鑑意義的。
「院線電影就是把觀眾關在一個黑箱子裡,正常看院線電影的人是不會退場的,也沒有彈幕功能。但是對於網絡電影來說,觀眾會隨時放棄。」他建議,創作可以把針對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的內容分開,「網絡電影可能需要一種節奏感、視覺感,用戶90%是通過移動端來觀看,比如說在坐地鐵或者中午休息的時候看兩眼。現在很多的用戶根本不會去1倍速看網絡電影。面臨這樣的變化,在抓住網絡用戶的同時又能夠不斷去把一些主流的價值觀傳遞給他們,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
網絡電影呼喚人才
網絡電影作為新興產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對於人才的渴求十分迫切,也呼喚著更多高水平的製片人、演員等加入。淘夢創始人、CEO陰超介紹,疫情背景之下,院線電影的開機數量在減少,網絡電影在增加。「我們想在青年人的培養上,年輕導演、年輕編劇的培養上有一些更好的突破。所以在創作的時候,我們大量吸納一些年輕的團隊,可能青年人更懂青年人,新的創作需要年輕人的力量,去做新的創新。題材方面,我們希望跟傳統的主旋律等傳統內容有更深的結合。我們看到大量的現實題材非常好,也在想如何去用商業性的東西跟這些一手創作相結合。」陰超表示,希望用網絡電影向下紮根,同時能夠助力中國電影向上開花,以這樣的方式去培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目前看來,網絡電影市場還比較小,在整個大電影環境中是一個小眾題材。如何去突破這個小眾題材,如何做更好的題材的突破?需要更多的人才。
「包括現實主義題材的片子,可能有更大的市場,但是沒有挖掘到。我們在未來幾年會持續投入和生產相關類型的作品和片子,更重要的一點,雖然說我們中國的電影市場非常大,我們的網絡電影暫時很小,但是過去幾年很多人看不上網絡電影,我們的初心是為中國電影作一些貢獻。」 陰超說。
對於網絡電影的發展,相關部門也予以了大力支持。「『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IP徵集庫』正在搭建,預計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線。這是一個全新的網絡編劇孵化平臺,將廣泛調動網友的創作力量,推動網絡影視創作發展。」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宣傳規劃處徐依然介紹,在網絡影視項目的扶持和孵化政策上,國家加大了對網絡視聽節目的扶持和推優力度,並開展了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傳播創作工程,對入選工程的孵化項目,從項目立項規劃到後續上線審查等各環節,進行全程扶持指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新聞:
嘉賓觀點
青島日報2020年9月27日8版
VR影像展:體驗屬於未來的觀影形式
360度影院、立式交互區、氣味電影院……探索虛擬世界讓體驗者驚叫連連
剛才還跟著考察珠穆朗瑪峰的科學家,在天氣晴好的雪山上勇攀高峰,瞬息之間就變身為一個胡蘿蔔,深埋到陰暗的地下,猛地被農夫連根拔起……這些不可思議的畫面,在2020青島影視博覽會的VR影像展上變成現實,讓體驗者驚叫連連。
VR影像展上多部國內外VR影視作品供觀眾體驗。
本次VR影像展主要有立式交互體驗板塊、360線性體驗板塊、中國作品回顧板塊以及其他一些體驗式板塊。VR影像方面總計約18部作品,其中立式體驗板塊和360線性體驗板塊分別包含了來自5個國家的6部作品,題材豐富多樣。
360度影院:
上可攀登珠峰,下可追蹤鯊魚
在影像展入口處的360度影院裡,幾十個座位上坐滿了頭戴儀器的體驗者,大家不停地在座位上旋轉,有時還伸出手摸索,這是在做什麼呢?原來,通過佩戴AR儀器,體驗者可以看到上下左右360度的畫面。現場有6部影片可供體驗,上可以攀登珠峰,下可潛深海追蹤鯊魚,遠可至倫敦的溫布利體育館觀看拳擊比賽,近能乘上一輛計程車遍覽新開發的處女地。雖然體驗者樂在其中,在旁觀者看來,現場卻是一片旋轉不停、「搖頭晃腦」的奇異景象,讓人忍俊不禁。
如果說360度影院還是讓體驗者處於一個靜態的點上觀察周邊的世界,6個「立式交互區」則是將觀眾放置到三維的空間之中,能夠移步換景,兩個手柄則成為了虛擬世界中的「我」的手,可以探索虛擬世界的一切。通過外放視頻,旁觀者可以看到體驗者正在駕駛雪橇、在打開一本書、在撫摸小動物……
記者體驗了影片《共存之地》的交互環節,在AR儀器的幫助下,體驗者進入了英國著名的艾爾斯伯裡住宅區,這個住宅區是英國社會化住宅的歷史遺產和重要的「紀念碑」。在這裡,體驗者可以拿一張魔法卡片透視街區過去的樣子,和工業化的當代景象互為映照;也可以用「手」按下電梯鍵,上樓進入建築內景,觀看室內陳設,深度了解街區文化。
VR影像展現場負責人黃雋華向記者介紹,VR區在影片選擇上,除了太空、科幻題材,注重選用具有人文情懷的作品。「科技是非常重要的,但科技不是本位。」黃雋華說。最終,科技服務和表現的對象還是人——人和都市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人和自己的關係。
中國作品:
展示中國VR創作者探索和突破
中國作品回顧板塊涵蓋了自2017年以來,由中國創作者創作的入圍各大國際知名電影節的6部優秀中國作品。
中國作品回顧板塊用編年史的形式,梳理了自2017年威尼斯電影節為VR設立競賽單元以來,進入國際電影節視野的優質中國作品。本單元選取的6部作品均為動畫類型,每年選取2部優質作品,其中立式交互作品和360線性作品各一部,直觀地反映出中國VR創作者在技術、敘事手段和交互內容上的探索和突破。作品在題材內容上各有傾向,包含兒童科幻、幻想內容,童話、神話故事以及心理探索及友誼探索內容,體現了中國VR製作人在探索技術突破的同時,也在注意表現真善美的故事內核。
或許許多人都幻想過:從其他生物的視角看世界,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在《地三仙》裡,體驗者不再是人類身份,而變成一個深埋在地底的胡蘿蔔,身旁擠滿了和自己一樣彷徨於不知何時會被未知的「怪物」強行虜獲到未知世界的「難兄難弟」。兩部影片融合了當代漫畫和傳統志怪風格,給體驗者帶來新奇的體驗之餘,引發哲學思考。
國產電影區旁的氣味電影院乍一看普普通通,與一般影廳沒有差別,但觀眾落座後,工作人員便會送上一副項圈狀的儀器,供觀眾掛於頸項。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戴上儀器後,伴隨電影進展,觀眾能聞到畫面上出現的事物的氣息:咖啡的焦香、雨水的清新、雪花膏的甜膩,《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裡,瑪蓮娜款款走來,觀眾便隨著少年一起聞到了一陣芬芳……
為什麼小小的儀器有這樣的功能呢?工作人員和記者揭秘,環裝的嗅覺儀器每端各有6個氣味發散孔,分別內置一個料盒,在影片播放前,已由專業人員根據劇情配置了不同氣味,只待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發散出來,就像時間線上滾動出一行行字幕。於是,氣味具有了渲染環境氛圍、介紹人物出場、推動故事劇情發展等神奇的功能。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未來的電影是什麼樣的?氣味作為一種敘事語言,這種藝術表達將無處不在。」現場工作人員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羅 震)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新聞:
2020青島影視博覽會主題影片展開展
5G高新視頻創新展:探索沉浸影像發展方向
來源:青島日報官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