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太空看星星 去國際空間站還能幹點啥

2021-01-11 環球網

實習記者 胡定坤

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商業航天上再次出招,根據其最新公布的國際空間站商業政策文件,將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產品製造、生產和廣告等其他商業應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最早從2020年開始,將開啟私人以遊客身份付費到空間站的太空旅遊。

未來,要想登上國際空間站是否有錢就可以?除了當「旅館」,國際空間站還能做哪些買賣?NASA為何要在國際空間站念起「生意經」?其未來前景又如何?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疑問採訪了航天領域的有關專家。

普通人遊太空完全有可能

NASA宣稱,遊客到國際空間站不僅要支付5800萬美元的「運輸費」,還要承擔每天3.5萬美元的「生活費」,或者每月100萬美元的「包月費」。在大多數人印象裡,要想進入太空,首先要有「萬裡挑一」的身體素質,才能適應火箭發射過程和太空失重環境。既要健康似超人,又要身價如富豪,太空旅遊的客戶是否有點少?

「事實上,只要經過科學訓練,普通人完全有可能進入太空。」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2001到2009年間,俄羅斯曾使用「聯盟號」飛船開展過太空旅遊服務,先後將7名太空遊客送到國際空間站。這些人有男有女,年齡最大的60歲,都是身體健康的普通人。

龐之浩談到,航天員可以分為四類。一是作為駕駛員的飛行專家,主要從戰鬥機飛行員中選拔;二是從事機械臂操作、出艙活動等工作的任務專家,主要從航天工程師中選拔;三是在載人太空飛行器上進行複雜的科學實驗的載荷專家;四是我們常說的太空遊客。前兩類是職業航天員,對身體素質要求高,凡是得過哮喘、耳鳴、貧血、骨折、開胸、痛風、皮炎等疾病的均不合格,因為人在太空時,多種環境和工作因素有可能導致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的疾病,他們的訓練時間要達到3到5年。後兩類是非職業航天員,載荷專家一般要訓練兩年半,身體較好的太空遊客僅需訓練半年。

所有要上太空的人都必須經過訓練,否則在太空失重環境中無法生活自理。「太空遊客要通過訓練掌握在太空中吃、喝、拉、撒、睡等生活技能並克服對失重環境的心理恐懼感。」龐之浩介紹,當然,訓練也會對太空遊客的身體素質進行篩選,只是標準相對較低,例如職業航天員要能夠承擔八九個重力加速度的過載,而太空遊客可能四五個就行。此外,太空遊客也不能有較大外傷及後遺症,患潛在慢性病、精神神經類疾病更不行。2006年,日本的本大輔就因腎結石未能「上天」,將機會讓給了全球首位太空女遊客安薩裡。

「但是,太空遊客的低標準確實也會帶來一些危險。」龐之浩指出,2008年4月,韓國女航天員李素妍在返航過程中遭遇飛船故障,以「彈道式」軌跡著陸,過載達到10個重力加速度。未經過高標準訓練的太空遊客一旦遭遇這種場景後果難以預料。

依託空間站開發多種商業項目

空間站上可能開展的商業應用,遠遠不止接待太空遊客那麼簡單。首先,在依託空間站進行各種科學實驗是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商業應用之一。2018和2019年,我國已兩次向全球徵集空間站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項目。

龐之浩告訴記者,在國際空間站中可以開展醫學、生物、材料、物理、太空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實驗。比如可以利用空間站中的微重力環境實施「特殊」的材料實驗,也可通過觀察蜘蛛在空間站的「吐絲」情況研究微重力對生物的影響。另外,國際空間站曾開展「星期六工程師」項目,即航天員利用業餘時間做一些科普性質的實驗。

記者了解到,NASA已經通過「國際空間站國家實驗室」計劃承接了50多家公司的商業科學研究項目,並且正與11家企業合作在國際空間站安裝14個商業科研設備,以輔助NASA和國際空間站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早就開始嘗試更進一步的商業應用。」北京千域空天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藍天翼談到,NASA一直在和Nanoracks公司合作,由Nanoracks負責研發並運營空間站上的微小衛星發射裝置,客戶只需按照5萬美元1公斤的價格付款,就可以搭載貨運飛船將衛星送入空間站,再由空間站發射進入太空。加拿大UrtheCast公司則通過與俄羅斯航天局合作,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安裝了兩部對地觀測裝置。

「Nanoracks甚至『牽線』將路易威登(LV)旗下阿德貝哥(Ardbeg)公司生產的威士忌送入空間站,為其做了一次航天廣告。」藍天翼補充到,此次NASA進一步放開了在空間站「製造、生產」的限制,類似「Made In Space」公司提出的在軌3D列印、組裝衛星等商業模式都將進一步發展。

2018年,中科院太空應用重點實驗室張偉等撰文將國際空間站的商業項目歸納為吸引商業公司合作開展醫學、生物、材料等領域的研究、吸引商業公司為空間站開發硬體設施、將空間站作為星載設備的「試驗田」、以空間站為「旅館」開發太空旅遊以及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建設商業空間站等五個大類。

為深空載人探測做準備

「國際空間站的運營費用很高,美國要負擔70%左右,NASA一年需要在此支出三四十億美元。現在,NASA又要建立月球空間站,又要載人去火星,經費不能被國際空間站佔用。」龐之浩說,此次NASA進一步推進國際空間站的商業化,目的就是通過商業化運營減少其每年在該項目上的資金支出,將更多的財力用在深空載人探測上。「美國政府計劃到2025年將國際空間站全部交給商業運營。」

「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更遠的地方是歐巴馬和川普兩屆政府的共同目標。」藍天翼表示,近年來,NASA一直在從使用商業火箭和飛船、降低運輸成本,以及開發商業應用、降低運營成本這兩個方面減少對空間站的資金投入。

藍天翼稱,實際上,政策中寫的很多工作,NASA已經在做,文件起到的是將其「公開化」的作用,以後可以明碼標價地開展。

「NASA的目標是推廣整個近地軌道的商業應用,而不僅限於一個空間站。」藍天翼談到,2018年,NASA要求波音、藍色起源等13家公司提出國際空間站及近地軌道的商業化運營設想,今年5月,有11家公司提交了方案。此次NASA公布的國際空間站商業政策和這些公司提出的設想和建議密切相關。

那麼,國際空間站商業化的前景如何呢?

「在空間站上開展商業應用的前景是比較光明的。」龐之浩談到,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建設一個空間站超出其能力範圍,但卻有意願投入資金利用空間站開展太空實驗。日本就曾計劃將其空間站艙段的一部分租給韓國使用。另外,美國的比格羅公司和俄羅斯軌道科技公司也都在開展「太空旅館」的研製,太空旅遊也有一定的市場。

「但是,空間站的商業應用能否真正達到省錢的目的仍需驗證。」藍天翼說,就太空遊客而言,NASA報價中絕大部分都是給火箭發射方的「運費」,真正給空間站的只有每天3.5萬美元,就算空間站一直住滿遊客,每年的收入相比其運營費用也是杯水車薪。

「近年來,LV、香奈兒等品牌都推出了太空主題產品。」藍天翼指出,這主要源於太空的新潮和吸引力。這些奢飾品公司每年都投入巨額廣告費,所以空間站未來的廣告收入或許不菲。

空間站裡能做這些科學實驗

在NASA正在規劃的國際空間站商業應用中,商業太空實驗是和接收太空遊客並重的盈利模式。

那麼,國際空間站中,到底都能做哪些太空實驗呢?

「國際空間站中主要開展醫學與生物學、生物工程、空間技術、材料科學、教育活動、地球物理學及對地觀測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方面,失重環境使航天員的生活十分奇妙;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可利用失重對物理、化學、材料、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獨特影響,開展太空實驗。

「醫學與生物學研究是太空實驗的重點,也是國際空間站尋找合作夥伴的首選項目。」龐之浩談到,其主要內容包括研究人與其他生物對空間環境的適應性及應對措施;大量採集人體在空間環境下的生理新數據,以改進航天員克服長期航天不利影響的防護措施,提高醫學監督與醫學保障系統支持載人航天的能力。

龐之浩進一步介紹,國際空間站已在這一領域開展了豌豆種植、養蚯蚓、生物醫學、生物技術等多項太空實驗。在俄羅斯實驗艙和美國實驗艙的科研項目中,醫學與生物研究分別佔43%和32%。

「生物工程是該空間站實驗的另一重點領域。」龐之浩稱,例如研究、製備在醫學、生物學和藥物學方面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生物材料,如微生物、細菌、植物細胞和動物胚胎中的蛋白質晶體。

空間技術試驗則主要研究新結構、新材料、新設備,以及微重力保持、聲學效應、輻射防護、微流星與空間碎片防護等新技術,為下一步載人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開展某些需要有人參與的技術試驗和演示驗證。

「材料科學方面的實驗主要研究微重力條件下的流體行為、材料性質及材料加工工藝等。」龐之浩表示,其中最常見的研究是測試太空飛行器材料如何經受惡劣的太空環境。國際空間站材料實驗成果已經應用於開發未來商業空間站貨運飛船所用的太陽能電池上。

「太空實驗有非常光明的應用前景。」龐之浩介紹,例如國際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中可以使混合物更為均勻,由此能製成地球上不能得到的特種合金。同樣,也能製造新的泡沫金屬,其基本原理是在液態金屬中通以氣體,失重環境可使氣泡不「上浮」,也不「下沉」,均勻地分布在液態金屬中,凝固後就成為泡沫金屬,這樣可以製成輕得像軟木塞似的泡沫鋼,用它做機翼又輕又結實。

龐之浩還說,國際空間站的失重環境可使熔化了的金屬液滴形狀呈絕對球形,冷卻後可以成為理想的滾珠,耐磨損性更好,這在受重力的影響地面上很難造出。在太空生產的半導體和蛋白質晶體都比在地面生長的更沒有缺陷、個體更大、純度更高、更加均勻,有望為電子和生物技術等帶來重大突破。

記者了解到,太空實驗已經帶來了很多科學突破。比如早期研究發現國際空間站航天員的骨密度流失率非常驚人,達到了每月1.5%。科學家隨後制定了通過周期性的高強度阻力鍛鍊,輔以富含維生素D的配餐,以防止骨密度流失的解決方案。這一研究成果化解了人類長期太空旅行面臨的一項重要健康風險。

相關焦點

  • 太空中的基地,空間站
    圖片來源:原創開開心心在看《流浪地球》,當畫面上出現領航員空間站時,心心叫道:「哇,這空間站好酷呀,哥哥,將來我也想到空間站裡住一住。」「呵呵,心心。這只是科幻片中的空間站,目前太空中的空間站並不是這個樣子喲!」開開伸出一根手指搖了搖。「哦?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俄羅斯擬向國際空間站派遣人形機器人,測試太空專用擬人系統
    俄羅斯擬向國際空間站派遣人形機器人,測試太空專用擬人系統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8月14日報導,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將向國際空間站發射一臺人形機器人。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如今在太空中,人類、物品的運輸與微重力下的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時代下,空間站有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工作壽命為15~20年,自2000年至今已達到極限。近年來空間站故障頻發,甚至於前不久的12月19日,據俄羅斯稱空間站再次漏氣。國際空間站已達到退休的邊緣。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天宮」會成為太空「獨苗」嗎?
    國際空間站面臨退役,中國空間站會成為全球唯一空間站嗎?2015年,美國與俄羅斯航天部門籤署協議,將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推遲到了2024年,而我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投入運行,那麼當國際空間站退役後,我國空間站會成為全球唯一嗎?
  • 天翼雲VR全球首發VR紀錄片《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中文字幕版
    《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SPACE EXPLORERS:THE ISS EXPERIENCE)中文字幕版已於2021年1月1 日在中國電信天翼雲VR全球首發!  本片是中國電信作為「全球XR內容電信聯盟」的始創成員,通過聯盟引入的首個項目,也是中國電信首次與聯盟內國際頂級內容製作室展開深度合作,影片曾獲2019年盧米埃爾技術獎等國際大獎,為觀眾帶去史詩般震撼的視覺效果。
  • 國際空間站太空視角看地球:城市燈火與漁船交相輝映
    在我們頭頂上方數百千米的高空中,一座空中「宮殿」正在圍繞地球高速飛行,它就是著名的國際空間站。而在國際空間站上,太空人可以在上面生活並且開展一系列任務,同時,也能在太空中看到與地面完全不同的地球景觀。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在其官網上公開了一張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拍攝的照片,照片角度比較斜,畫面中記錄的是地球的夜景,明晃晃的燈光是人類的燈火照亮黑暗,公路和房屋組成了黑暗中發光的點和線。地球大氣層則透出一點金色,仿佛一層輕紗,而大氣層之外測試璀璨的星辰,而在人類的燈火之外,大片綠光與人類燈光交相輝映。
  • 湯姆·克魯斯去國際空間站拍電影?NASA:在安排
    NASA局長周二證實,該機構正在與湯姆·克魯斯合作,在國際空間站拍攝一部電影。NASA一位發言人也向CNN商業頻道證實,湯姆·克魯斯將進入太空並留在國際空間站內。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耗資數十億美元的太空實驗室,自2000年以來,國際空間站就一直有太空人輪崗,也有少數付高價費用的遊客到訪。
  • 打卡國際空間站,光有錢是不行的
    去年6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允許私人乘坐美國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旅行,但價格不菲,除了大約5800萬美元的往返「船票」,每人每天還要支付大約3.5萬美元的食宿等費用。  這一切似乎都在宣告,去太空旅旅遊,只要有錢就可以,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 SpaceX今年將把湯姆·克魯斯送往國際空間站,拍攝第一部太空電影
    去年5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Jim Bridenstine)宣布,該機構將與好萊塢動作電影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合作,在國際空間站(ISS)拍攝電影。
  • 我的世界:MC玩家也有一顆上太空的心,在國際空間站登陸MC世界!
    而有些建築黨玩家做的事情就很硬核了,直接在MC世界中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國際空間站,建築雖然很完美,但是唯一可惜的就是沒有人啊,如果在太空中擺放村民們的話那就太low了,不過這並不耽誤我們進入國際太空站旅遊。
  • 歷時27小時,美國「龍」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太空旅行有望了?
    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關注國際空間站的狀況,因為這種對於宇宙的開發利用是我們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而就在這段時間有一項重大的宇航成就完成,那就是歷時27個小時的飛行之後,美國的龍飛船成功對接上了國際空間站。其實這並不是第1次有飛船對接上空間站了,在此之前國際空間站的搭建方式,其實就是將零部件一次一次運輸到太空中,然後通過對接組裝起來的,那麼為什麼這一次美國的龍飛船對接空間站大家會覺得這麼開心呢?其實可能是未來的太空旅行有希望了。
  • 俄羅斯明年將派女演員前往國際空間站,拍攝首部太空故事片
    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海外網11月17日電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6日報導,俄羅斯航天集團制定了一份2021年國際空間站飛行計劃(草案),計劃顯示,俄羅斯女演員將與一名太空遊客一同前往國際空間站,拍攝首部太空故事片
  • 國際空間站,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建築,徹底改變太空徵服的雄偉計劃
    太空徵服正處於鼎盛時期。將著陸器降落在邱留莫夫彗星上,研究火星的地表成分甚至建造國際空間站,人類已經開始了宇宙探索的關鍵階段。太空人們永久居住的國際空間站(ISS)正是太空技術的真正瑰寶。數據地面站(DGS)向我們展示了其歷史及最終決定其建設的歷程。
  • 俄羅斯明年將派女演員前往國際空間站 拍攝首部太空片
    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海外網11月17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6日報導,俄羅斯航天集團制定了一份2021年國際空間站飛行計劃(草案),計劃顯示,俄羅斯女演員將與一名太空遊客一同前往國際空間站,拍攝首部太空故事片。
  • 深度解析,國際空間站是如何工作的
    想像一下你早上醒來,從你的窗戶向外看,看到地球的廣闊藍色地平線和太空的黑暗,我們的世界在你的腳下延伸。當你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時,山脈、湖泊和海洋就會以一種快速變化的美麗景色流過。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裡不真實的東西,但是對國際空間站的工作人員來說,這是一個現實。
  • 俄航天集團:希望國際空間站紀錄片能吸引年輕人走進太空科學領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華盛頓12月22日消息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前景計劃和科學執行主任亞歷山大布洛申科向衛星通訊社表示,該集團希望系列紀錄片《太空探索者:國際空間站體驗》能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並吸引他們走進太空科學領域。
  • 俄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的下一次太空行走可能推遲至夏季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22日消息 衛星通訊社掌握的國家航天集團旗下「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空間站初步飛行計劃顯示,俄羅斯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的下一次太空行走可能從2021年春季推遲到夏季。
  • 國際空間站:人類的空中家園
    國際空間站臂章 迄今為止,已有來自多國的航天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其中還包括七名太空遊客。 2000萬美元,去國際空間站?
  • 太空中的微生物:空間站如何保持清潔?
    無論去到哪裡,我們都會帶著微生物群。到了太空中,它們也會像人類一樣,不斷學習並適應太空生活。「太空是一個非常緊張的環境,不僅僅對人類而言是如此,」她說,「太空飛行會給太空人帶來壓力,而我們想知道這些微生物是否也會受到壓力,並做出不好的反應。」她的研究很及時。2000年11月,首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到今年11月時,人類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連續工作時間就將達到20年。當全世界都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背景下,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何使空間站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