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生了這麼一件事,顛覆了我的認知,刷新了我的三觀,原來職稱申報代理機構這麼賺錢。
前幾天公司有幾個員工在OA走審批流程,申請蓋公司公章,其中一個節點要經過我,我一看,是申請職稱申報用印,我很奇怪,因為這件事是我在公司統一組織的,他們怎麼自己單獨申請用印了呢?
於是我就給這幾個員工打了電話,讓他們撤銷流程,我說等我把全公司需要申報職稱的人員資料都準備好以後,由我來統一申請用印審批。
結果這幾個員工告訴我,他們因為剛達到申請中級職稱的條件,對職稱申報沒有了解,在網上搜索時看到有代理機構的廣告,就和代理機構聯繫了,然後籤署了一些協議,由機構代報,所以現在需要單獨走用印申請。
我問他們花了多少錢,在我印象中,這事並沒有多大難度,估計幾百塊錢就可以了,結果他們跟我說少的花了3000元,多的花了4000元。
當時我就驚呆了啊,去市裡參加中級職稱評審,評審費就只需要兩百多元,代理機構收費3000元是有多少的暴利?
同事說,代理機構跟他們介紹,通過機構申報,通過率99%。
後來我給南京市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辦公室打了電話,詢問了一下申報流程和通過率,對方告知:今年因為疫情,所有流程均從網上申報,無需線下紙質流程,綜合往年通過情況,一般中級職稱申報通過率在80%以上。
而根據我在國企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多年的經驗來看,只要自身影響條件符合申報要求,按照我的要求整理申報資料並認真整改材料的,99%的人都是可以申報上中級工程師的,高級工程師有一定的淘汰率,那個主要就是看個人業績了,一般通過率在70%左右。
從事職稱申報工作9年以來,經過我審核申報的,共評上正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27人,中級工程師上百人。
之所以講這個事呢,是因為我發現身邊很多人都比較在意職稱,但是對於申報流程和申報資格條件都不太清楚,所以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職稱申報的一些事。我曾經在國企負責職稱申報工作多年,對申報的一些問題也比較了解,結合南京市的職稱申報資格條件和流程來做一下講解,重點是工程技術人員的職稱。經濟師等其他一些以考代評的職稱類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
一、為什麼要去評職稱
職稱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
在國企,職稱是升職漲薪的前提條件,有了職稱不一定給你漲工資,但是沒有職稱則基本晉升無望。基本上公司的高級領導都具有高級職稱。
在民企,職稱也是衡量一個人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標誌,因為它是國家統一評定的,具有權威性。
很多公司介紹裡都會寫本公司具有高級職稱多少人,中級職稱多少人,以此彰顯公司的實力。
二、職稱評審資格條件
其實這個資格條件在網上都能搜到,主要是根據你的學歷、專業和工作年限來的。
我簡單概括下,不展開敘述:
1、助理工程師
碩士剛工作就可以視為助理工程師;本科學歷需工作滿1年;大專學歷工作滿3年;中專工作滿5年。
2、工程師
博士剛工作就視為工程師;碩士工作滿3年;本科工作滿5年;大專取得助理工程師職稱後工作滿4年。
3、副高級工程師
具備博士學位,取得工程師職稱後,從事技術工作滿2年;碩士和本科學歷取得工程師職稱後,從事技術工作滿5年。
4、正高級工程師
一般應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以上學位,取得高級工程師職稱後,從事技術工作滿5年。
以上只是對於學歷和工作年限的要求,其他還有對論文、專利、工作業績和培訓情況的要求。具體請去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方網站查詢,各地具體要求不一,但對於學歷和工作年限基本都是這個要求,可以破格申報,但是要求要嚴格的多。
三、注意事項
很多人對職稱不了解,看見這麼多具體要求會覺得很頭疼,但是當你認真看下去,其實一點都不複雜,只要你具備前面的學歷和工作年限的影響條件,然後按照要求準備申報資料,對於助理工程師和工程師來說,基本沒有門檻,很容易就通過了。
而副高級工程師和正高級工程師就不是能靠年限和資歷去評上的,需要你具有真才實學,擁有大量的工作業績和輔助證明材料才行。
比如說其中最重要的是專利和論文,這兩項都不是短時間就能申請下來的,需要你至少提前一年準備,就論文來說,在省部級及以上期刊發表一篇論文,至少需要半年左右,越是權威性的期刊,所需要的時間越長。
還有在工作業績描述時,不能寫流水帳描述自己做了哪些工作,而是應該側重描寫你所做的工作給公司帶來了哪些效益,獲得了什麼獎項,節約了或者創收了多少經濟效益,這點最為重要。
最後,介紹下南京市的申報方式,南京市職稱申報已於六月份開始啟動,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網站上有申報指南,今年是通過「我的南京」app掃碼進行認證的,全程採用線上申報,提交電子版材料即可,截止時間是9月10日。
如果實在是工作太忙,沒有空去整理申報資料,對申報規則也無法吃透,那可以去找代理機構協助申報,但是我覺得,真的沒有必要去花那冤枉錢,一般多問問公司的HR,他們有申報經驗,有些時候比找代理機構要靠譜,而且各級評審委員會的聯繫方式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上也是有公布的,遇到不懂得地方直接打電話諮詢他們會更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