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宏觀經濟研學會 ,作者德弗洛埃
宏觀經濟研學會
關注宏觀經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前沿問題,推廣、普及DSGE及其他宏觀經濟研究方法。
序言
經濟學,是格致之學,也是致世之學,是現實觀察、理論思考和實證檢驗的高度統一。如何從紛擾複雜的經濟現象中總結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經濟發展規律,對於一代代學人都是艱巨的智力挑戰。
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優質的經濟學研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在此推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者著作推介」系列項目,分專業和主題推介本院學者的代表性著作。這些著作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環境和金融經濟學等諸多領域,凝結了學者們對現實問題的長期觀察和深入的理論思考,其中不少著作還採取了跨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假以時日,一定會對經濟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理論不一定是灰色的:和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是長青的生命之樹。通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者著作推介」系列項目,我們真誠的希望優秀的經濟學著作能夠走進更多人的書房,希望更多的讀者和學人能夠從中受益。
前言
本書旨在追溯現代宏觀經濟學迄今為止的演化路徑。眾所周知,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1936,以下簡稱《通論》)以來,現代宏觀經濟學已走過七十餘年的風雨歷程,如今是時候對這門學科的思想脈絡進行梳理了。此外,縱觀宏觀經濟學發展史,隨著傳統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被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創立的動態隨機宏觀經濟學(Dynamic Stochastic Macroeconomics)趕下神壇,宏觀經濟學已經發生了巨變,這一思想革命的意義亟待評估。正如阿克塞爾·萊榮霍夫德所言:
任何關於20世紀下半葉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都必須解釋為何在此期間那些代表性(宏觀)經濟學家們的世界觀發生了這種180°的轉變。(Leijonhufvud,2006a:35)
首先,本書試圖為那些日常使用現代宏觀經濟學建模技術但又希望進一步探究這一系列模型建構背後最初起源的宏觀經濟學者(無論是教師還是研究生)解惑;其次,我希望本書尤其適用於那些研究生和年輕學者們,他們常年接受純粹的技術層面的訓練,聚焦於前沿模型,但對思想的歷史發展一無所知——或者根本不屑於了解過時的文獻,認為過去在概念和方法論層面的爭論在今天已經失去學術意義;再次,本書也面向經濟思想史學家們,無論他們是業內人士(正如我一樣)還是純粹站在學科的外部視角來研究這段歷史;最後,希望本書對於其他經濟學分支的學者們了解宏觀經濟學學科發展史亦有些許幫助。
《宏觀經濟學史:從凱恩斯到盧卡斯及其後》
[比利時]米歇爾·德弗洛埃 著
房譽 李雨紗 等 譯
本書源自我的教學經歷。過去二十多年來,我主要在自己的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ouvain in Belgium)為研究生們開授一門關於宏觀經濟學史的課程,同時也曾在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in París)和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講授過該課。在這門類似於研討課的課程中,我要求學生們閱讀宏觀經濟學發展史上自凱恩斯以來的諸多開創性文獻。與其他常規課程相比,閱讀這門課的相關文獻給學生們帶來了不少新鮮的樂趣。我發現學生們幾乎總是在閱讀某篇經典文獻時為作者的論述所折服,並且直到閱讀下一階段的經典文獻時才會意識到前述文獻存在的缺陷和盲點。在此過程中,我真誠地期望能夠引導學生發現宏觀經濟學在理論論述和政策建議方面充斥著的各種爭議。對我來說,這比在傳統觀點中將理論演進視為單調的進步有趣得多。當然,為了教授每一屆學生,有些文獻我反覆閱讀了近二十遍。奇怪的是,這並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厭倦感,足見這些文獻具有深刻的內涵。事實上,對於一些作者,特別是盧卡斯及其追隨者,反覆閱讀他們的文章十分有益:由於我自己的偏見和他們思想的反直覺的特點,我花了很久才完全深刻地理解了他們的卓越貢獻。
一般認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在其發展歷史中主要有兩次突破。第一次是將凱恩斯所撰寫的《通論》轉化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所秉持的理論——按照萊榮霍夫德(1968)的說法,這即是「凱恩斯的經濟學」向「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轉變;第二次是推翻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統治地位的所謂「盧卡斯革命」(Lucasian revolution)。因此,暫且撇開《通論》,宏觀經濟學的歷史可以大致被分為兩個時代:20世紀40年代—70年代為第一個時代,在此期間「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在學界佔據主流;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至今為第二個時代,在此期間「動態隨機一般均衡(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宏觀經濟學」逐漸演變為主流範式。
細而論之,凱恩斯在《通論》中試圖證明非自願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本身並非源自工資剛性(wage rigidity)假說。以約翰·希克斯(John Hicks)、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勞倫斯· 克萊因(Lawrence Klein)為代表的第一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們全盤接納了凱恩斯未竟的事業,但卻認為非自願失業大體上就是源自工資剛性。這一命題成為以IS-LM模型為核心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石。到了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萊榮霍夫德以及追隨唐· 帕廷金(Don Patinkin)足跡的非瓦爾拉斯均衡經濟學者們,加上以埃德蒙德·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和米爾頓·弗裡德曼為代表的另一派學者們,開始在不同層面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提出質疑。沿著弗裡德曼和菲爾普斯的腳步,羅伯特·盧卡斯更為激進地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展開批判,並最終開創了DSGE宏觀經濟學這一新的研究路徑。盧卡斯革命無疑是一次典型的庫恩式科學範式革命,它宣判了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死亡。然而,DSGE方法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一方面,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辯護者們對它予以激烈的反駁,認為所謂的盧卡斯革命是在「用精確的錯誤替代零散的真相」(Lipsey,2000:76);另一方面,不少經濟學家打著「新凱恩斯主義」(New Keynesian)的旗號,試圖通過接納盧卡斯的那種新均衡準則來拯救部分凱恩斯主義的思想。回到革命者這邊,準確來講,盧卡斯開創的經濟學新範式實際上要到芬恩·基德蘭德(Finn Kydland)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提出真實經濟周期模型(real business cycle ,RBC)後才真正得以開花結果。此後,80年代中期的年輕學者們紛紛將「藉助計算機進行宏觀經濟學研究」視為最高學術目標。隨著學者們成功對RBC模型作出一系列修正,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推動著盧卡斯主義研究計劃到達一個新的突破口。基於本書相關章節將要羅列的那些理由,這些模型被我們稱為「第二代新凱恩斯主義模型」(Second Generation New Keynesian)。雖然這些模型是嚴格基於DSGE的方法論原則構建起來的,但通過引入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一些核心假設並採用新的實證技術,它們已經和經典的RBC模型相去甚遠了。事實上,在2008年經濟衰退發生前,第二代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代表了宏觀經濟學的最高技術水平。
專欄0.1遵循了萊榮霍夫德所描繪的宏觀經濟學史決策樹圖,並且該圖將成為本書分析的行文線索:
專欄 0.1 宏觀經濟學史演進概覽
主流經濟學家們總是強迫同時代的人就如何提問、如何假設、如何選擇證據以及使用何種方法和模型等問題進行選擇,並試圖說服整個或部分學界服從他們所做的選擇。任一特定思想學派的發展路徑都是由一系列這樣的決策推動的。我們在持續追蹤這些議題的發展後會發現,學派的創始者們很難提前預測到他們的學術繼承人將面臨怎樣的選擇;其中一些決策在我們這些事後之人看來顯然是誤入歧途。(Leijonhufvud,1994:148)
決策樹上的每一個分叉都代表了一個新的研究路徑,它們源自一些開創性貢獻並且最初看起來像是一個冷僻的經濟學分支,其成功與否取決於它所受到的關注程度。最初的開創性貢獻必須足夠有價值才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之進行深入研究並最終形成一個學科分支。一旦趨於成熟,某種研究思路便會逐漸喪失上升勢頭:各種難題、反對意見以及對理論有效性的質疑都將湧現。此時,我們將不得不退回到決策樹上之前的分叉處,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研究路徑此時可能變得可行,進而頗具研究價值了,萊榮霍夫德將此稱為回溯(back-tracking)。當我們回溯到足夠古老的決策節點上時——比如像盧卡斯那樣——科學革命便發生了。
本書主要關注我認為最重要的那些宏觀經濟學發展史上的篇章,並不試圖包羅萬象。我著重選取了理論方面而不是實證層面的思想演進。本書是一部學科的內在演化歷史,忽略了大部分的外部環境。我既沒有涉足前凱恩斯主義(pre-Keynesian)宏觀經濟學,也沒有探究非主流理論(heterodox theory)。此外,儘管按照當前流行的理解,宏觀經濟學被劃分為經濟增長領域和經濟波動領域,但本書其實並沒有涉及增長問題,因為我們恐怕需要另一部皇皇巨著才能理清經濟增長問題的思想脈絡。因此我必須向研究經濟增長的理論學者們致歉,因為本書確實只關注了經濟波動領域,使用「宏觀經濟學」這一通用術語過於誇大其詞了。
經濟思想史學家無權裁定應當採用哪一種研究議程。然而,在本書中我並不迴避對我所研究的經濟學家們予以評判。這並非源自我的驕傲自大,而是因為經濟分析史本來就是一部反覆否定(via negativa)的歷史——經濟學本身的發展嚴重依賴於對過往學者的批判。我當然也意識到,理論越古老,挖掘其盲點也就越容易。因此我需要再次強調,即便我在批判這些學者,我對他們仍抱以最崇高的敬意。
此外還有一些關於宏觀經濟學史的出色評述,但由於它們基本上都是獨立的論文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有一些關於宏觀經濟學史的書籍,例如Hoover(1988)、Snowdon and Vane(2005)和Snowdon,Vane,and Wynarczyk(1994),以及近期出版的Backhouse and Boianovski(2013)。儘管書山無涯前路漫漫,但我仍希望本書作為我這十幾年來的辛勤研究成果能開啟一段新的徵程。
作者簡介
米歇爾·德弗洛埃,比利時魯汶大學榮譽教授,聖路易斯大學訪問教授。出版著作包括《非自願失業:難以捉摸的理論探索》(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The Elusive Quest for a Theory)、《凱恩斯、盧卡斯:另一種宏觀經濟學》(Keynes,Lucas: D』une macroéconomie à l』autre),另在學術期刊上也發表諸多文章。
譯者簡介
房譽,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候選人,現任職於國家開發銀行,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李雨紗,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現任職於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經濟史學。
供稿 | 經濟學院科研辦公室
美編 | 山竹
原標題:《北大經院學者譯作推介 | 《宏觀經濟學史:從凱恩斯到盧卡斯及其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