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汙水處理行業的產業容量發生了質的變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汙水處理廠數量的快速增長,二是汙水處理總容量的快速增長。數量的變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質量的變化。
通過對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城市水處理發展過程、技術標準、治理水平和監督體系的研究,我國城市水處理能力較強,但只有在數量上,治理水平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例如,膜處理技術、汙泥處理和汙水處理中的中水利用。中國要想在質量上趕上其他發達國家,需要加大對汙水處理監管機制、投融資機制和產業鏈的投入,以提高城市汙水處理的整體水平,有效控制水汙染。
隨著我國現代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廢水總排放量不斷增加。從2001年到2012年,中國廢水排放總量從2001年的433億噸增加到2012年的685億噸,廢水排放總量增加252億噸,年均排放21億噸,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4.3%。
從汙水來源來看,我國汙水總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城市汙水排放量的增加。我國城市汙水排放比例從2001年的53.2%上升到2012年的67.6%。此外,2001-2012年我國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年均增量19.4億噸,佔廢水排放總量年均增量的92.2%。然而,從我國不斷發展的水汙染突發事件來看,我國的水汙染監管體制和處罰機制還有待完善。
從空間分布的角度來看,過去是點狀分布,現在變成了空間網絡布局。這種轉變有什麼好處?在區域一級,產業的具體容量不斷增加,汙水處理廠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產業,稱為規模效益產業,規模越大,效益越好。過去,它是由一個工廠組成的。如果能夠實現區域一體化,單個工廠的規模優勢將轉化為多個工廠的集體優勢,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為此,汙水處理專業人員根據汙水處理行業設施的變化引起的質變,總結出今後三種趨勢。
首先,行業整體表現有所改善。內部行業的績效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因此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有專門項目來建立國家行業管理績效體系。
第二,服務已經成為我們行業的核心任務和關鍵環節。這與發達國家基本一致,基本上發達國家的服務業佔整個環保產業的50%左右,設備、投資、建築佔據了50%左右,中國估計佔10%左右,因此空間太大,內部結構調整正面臨著從建設到發展的需要。無論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事業單位還是股份公司,都不能在國家層面上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呈現出多元化的形式。因此,基於資產的集成機會並不容易。這是我們面臨的困難。但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第三,從技術角度看,水資源問題本身開始出現流域化趨勢,過去被稱為「龍水治理」,越來越重視從流域水平協調,從流域規模上來說,不僅是水資源的協調,還有可再生水的協調。只有從分水嶺的角度審議這個問題,才能實現最大的好處。
因此,從環境本身和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出結論,無論從資源還是水環境的角度來看,要解決中國的水問題,都必須有一個區域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點源解決方案。技術進步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了這種以群體為基礎的分散計劃。這兩個方案本身就是矛盾的,正是它們之間的矛盾和統一,提出了整個產業實現區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