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分離亦稱"房室脫節",這是一個廣義名詞,指心房與心室之間失去同步關係的一種特殊心電現象。通常所說的房室分離是指幹擾性房室分離而言(圖1)。室房分離是在室速發作時心房獨立活動與QRS波無固定關係,偶爾個別或所有心室激動逆傳奪獲心房。
圖1. 幹擾性房室分離心電圖。
一
房室分離和室房分離的定義
房室分離指在某種生理和病理情況下,心臟有兩個起搏點發放衝動,其中心房由竇房結、心房電衝動或能夠逆傳到心房的房室交界區的起搏點控制,而心室由另一房室交界區或心室起搏點控制,兩者的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內產生一系列幹擾和阻滯現象(≥3次)。
室房分離表現為室速發作時R波和P波自成節律,多數為心室率大於心房率,偶見心房率大於心室率(室速合併房速或房顫時),診斷室速的特異性達100%。
二
房室分離的分類
1. 完全性房室分離
完全性房室分離指心房的衝動完全不能下傳到心室,心電圖表現為心房率(PP間期)和心室率(RR間期)均固定,二者之間無固定關係。
2. 不完全性房室分離
不完全性房室分離指心房衝動能部分下傳到心室,而引起心室激動,心電圖表現為心房率(PP間期)基本固定,而心室率(RR間期)不固定。當心房衝動到達房室交界區時,如果交界區正處於絕對不應期,衝動不能下傳到心室,原心室節律不受幹擾;如果交界區未處於絕對不應期,衝動能下傳到心室,產生心室奪獲並使原來的心室率被打亂,而發生節律重整。
三
心電圖表現
1. 房室分離
房率≤室率,R-R間距規則,P波多由竇房結髮出,其與QRS波群無關,P波可以下傳引起心室奪獲,且符合R-P越長、P-R間期越短的規律。
2. 室房分離
室速發作時,逆行P波少於QRS波,ST-T形態不規整,最易顯露P波的導聯是V1及下壁導聯(圖2)。
圖2. 室房分離心電圖。
四
發生機制
1. 幹擾性房室分離
(1)竇房結自律性降低,一旦低於交界區起搏點的自律性強度時,交界區起搏點便發放激動,與竇性激動在房室交界區連續發生絕對幹擾,形成幹擾性房室分離。
(2)低位起搏點自律性增高,趕上或超過竇性或房性節律的頻率時,即可在交界區與一系列室上性激動發生幹擾,形成幹擾性房室分離。
(3)交界區存在生理性房室傳導中斷。由於生理性單向阻滯區的存在,交界區發放的快速激動與一系列房性快速激動在交界區內發生絕對幹擾,形成雙重快速心律之間的幹擾性房室分離。通常幹擾性房室分離持續時間短暫,只要P波落入房室傳導系統的生理性相對不應期及反應期內,就可下傳奪獲心室。
2. 室房分離
室速發作時QRS波群前無相關的P波,約50%的患者室房間無逆傳功能,少數室速的室性QRS波群之後伴有1:1室房逆傳的逆行P波。少部分室速的心電圖中可以見到規律出現的竇性P波,其頻率慢於QRS波群的頻率。
五
臨床意義
房室分離並不是原發性診斷,不能用來作為心電圖的診斷,而是繼發於其他心律失常的一種現象,它的意義在於闡明是什麼機製造成了房室分離。其治療的目標在於處理誘發它的心律失常。
大約70%的室速患者,無1:1室房逆向傳導,表現為室房分離。因此,室房分離是室速診斷的最重要及特異性表現。
作者介紹
林明寬,三亞市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長期從事心血管內科心電生理介入,曾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進修一年。目前擔任《心血管病學進展》、《廣東醫學》、《實用心電學雜誌》、《重慶醫學》雜誌、《中國醫藥導報》審稿專家。擔任海南省綠色電生理聯盟常委,海南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員會委員。
參考文獻
1. 馬向榮. 房室分離. 醫師進修雜誌2003, 26(2): 9-11.
2. 張兆國, 李立華. 房室分離的定義與臨床心電圖分析應用. 心電圖雜誌2013, 2(1): 60-61.
3. 朱琦, 程國雲, 吳祥, 等. 房室交接區奪獲致不完全性幹擾性房室分離2例. 心電學雜誌2009, 28(4): 256~257.
4. 盧喜烈. 幹擾性房室分離解讀. 實用心電學雜誌2012, 21(3): 182-184.
5. 劉淑婷. 急性腦血管病並發腦心症候群臨床觀察. 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 19(4): 610-611.
6. 孫楠, 梅勇, 王德國. 急性腦血管病致腦心症候群心電圖改變. 實用心電學雜誌2018, 27(2): 86-89.
7. 趙傑, 劉曉紅, 吳玉芙. 急性缺血性卒中致腦心症候群62例臨床分析. 卒中與神經疾病2018, 25(1):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