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湛江人,要回答「湛江人是怎樣的」這種問題有點困難,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個問題,最好是由在湛江呆了多年、並接觸過湛江各個地區不同層次的人來回答,為此,我採訪了幾位這樣的朋友,得到一些有趣的答案(請勿較真),結合我自己的思考,將他們的答案整理成為一篇文章。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湛江的面積有11693平方公裡,戶籍人口800萬左右,所轄範圍以雷州半島為主,兼容吳川廉江。湛江所在地,在歷史上曾屬雷州府與高州府。雷州府包括現在的遂溪縣、麻章區、雷州市、徐聞縣及湛江市區、東海島等地,高州府包括吳川市、坡頭區、廉江市及硇洲島、特呈島。作為粵西地區的一員,湛江人的共性有:
一、重視家族、家庭、後代,責任感較強。有的人對後代非常執著,號稱「人活著就是活孩子」、「票子多不如孩子多」,將一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從此產生了一系列悲喜劇。除了後代,湛江人還普遍重視孝道,對不孝之子進行強烈譴責。因為家族、家庭和後代,很多湛江人活得很累,沒有什麼享受,在外地人眼中,有些湛江農村出來的老人活得很「悲壯」。而北方人更重視自我,喜愛享受,包括老年人也看得比較開,經常搓麻將,到處旅遊。
本來全國各地都有責任感強和責任感弱的人,但湛江責任感強的人比例特別大。像我們農村的男孩子,一生下來就被賦予了「光宗耀祖」的責任,不僅對原生家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們有責任,對整個家族都有義務。我爸就曾借錢給親戚起樓,後來自己起樓時又找親戚借錢,借錢起樓也是基於一種責任感。女孩子出嫁前為娘家,出嫁後為夫家,都有重任在肩。而北方人基本是以小家庭為主,親戚之間有來往,但沒有什麼大的義務和責任。
二、重視傳統習俗的承襲。一年中,湛江人重要日子有年例、神靈聖誕、各種傳統節日、祖先的生忌日等。在這些日子裡,湛江人會花大量時間和金錢來拜神拜祖,並且年年如此。甚至有些日子只是祖宗傳下來的,都不記得是拜誰了,但仍然堅持著每年拜祭。有些習俗,在北方人看來就是迷信,但湛江農村仍然深信不疑。其實漢族的傳統習俗原本是全國都有,但像湛江人這樣代代承襲到21世紀的,真是少見了。
三、在吃方面捨得花錢。湛江人經常說自己是吃窮的,經濟條件再差的人也捨得花錢吃。在外地人眼中,湛江人不僅平時大魚大肉,年例時的海鮮盛宴更是讓人驚嘆。由於口味清淡,強調原汁原味,因此對食材的新鮮度要求很高,而新鮮的食材價格必然貴,所以形成了湛江人「吃窮」的現象。吃方面花錢多了,別的方面自然就得省了,所以穿著方面很一般。而北方人由於重口味,對食材要求不高,在吃方面花費不高。北方人又注重穿著打扮,有些人為了買昂貴的衣服或是包包,吃鹹菜度日也願意。
四、感情表達比較含蓄笨拙。雖然湛江「腳爆爆」的人多,說話大聲大氣的人多,但湛江人在表達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時候,是比較含蓄的,也可以說是比較粗糙和笨拙的。夫妻之間說「我愛你」的很少,節日生日送花送禮的也少,說的話大多是瑣事與孩子。親子關係一般不怎麼好,特別是父子關係和母女關係。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湛江人越是在意一個人,越會強加於人,嘮叨得你煩(聽上去都是指責批評),甚至大發雷霆,也許這就是「關心則亂」吧。不在乎的人,理都懶得理。
五、湛江人之間需要加強團結。雖然湛江人重視家族,重視親情,但往往會有爭奪,顯得不太團結。村與村之間,有時會因為土地問題發生衝突。同一條村的人,你告我、我告你是常事。講吳川話、雷州話、客家話人群的排異,在過去也是存在的。外地朋友的認為這是湛江人的一些封閉思想造成,守著祖宗的土地,人越來越多,如果不走出去,只能與周圍的人爭奪有限的資源,利益不平衡,自然就容易發生衝突,顯得不團結了。走出去的湛江人,遇到講家鄉話的,還是比較重視鄉情的。
六、湛江人並不像傳說中那樣排外。之前網上說湛江人排外,但我熟悉的這幾個外地朋友並不那麼認為。雖然嘴上稱外地人為「撈仔」「撈妹」,但那種略為排外的情緒主要是八九十年代。總的來說,湛江人對外地人還算友好,對有能力有技術的外地人更加尊重。反而湛江人之間,容易產生矛盾。不過這幾位朋友主要在湛江市區生活,有一定社會地位,據說偏遠農村還是有些排外的。
以上說的共性,是湛江人與北方人差異化的共性,或許北方人也可能有這些問題,但湛江地區會顯得更突出一些,不必用「全國都一樣」的話來解釋,因為確實全國的民風存在著差異性。
另外,有些網友在評論中補充了兩個特徵。一是湛江人不注重穿著,腳上一雙拖鞋,在公眾場合說話像吵架;二是湛江人又瘦又小。我拿這兩個特徵去問外地朋友們,他們很負責任地說這兩個特徵是偏見,表示不認可。公眾場合穿拖鞋、說話聲音大的一般是剛進入城市的農村人,還不適應環境,適應後也會改變。至於又瘦又小那是過去時了,現在營養好,曬得少,男女都長得高,我自己都176了。
雖然湛江人有一定的共性,但各區域之間的人群大致的性格特徵,還是略有不同,有著自己的特色。這些不同表現得很微妙,必須在湛江浸淫了多年的外地人才能觀察得出來。
吳川系人。由於坡頭也曾屬高州府吳川縣,所以也可與吳川市人一起,稱為吳川系人,特點如下:
一、現實性很強,將生存放在第一位。為了生存可以不要面子,「扛起鐵錘就說吳川話」,為了掙錢,啥賤活累活都幹,不顧臉面。早些人發達的吳川人,很多是從收破爛、收廢舊輪胎起家的,不怕髒不怕累,後來成為了億萬富豪。吳川系人在窮的時候不講面子,在富了之後也會考慮用錢買面子,但面子不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
二、敢闖敢拼,思想開放。吳川縣自古以來人多地少,原住民的危機感比較強。因此,吳川老闆往珠三角跑,坡頭老闆往湛江跑,都是因為不安於現狀打下了一片天地。我還認識80後的吳川老闆在非洲發財的,只要哪裡有金撈,哪裡就有吳川系人。所以也有人說吳川人和溫州人,都是中國的「猶太人」,頭腦靈活,敢闖敢拼,不固守一處,為了賺錢四處遊走。
三、將錢看得很重,顯得計較。也許是過去窮怕了,吳川系人就算有錢了,也恨不得一塊錢掰成兩半用。女人整天把「錢」「數」之類的字眼掛在嘴上,嘮叨不休。男人對女人說一句「還有錢用嗎?」就等於說「我愛你」了。吳川人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比較摳門(或是一種自我保護?),但有時為了某種目的,會顯得大方豪氣。
四、天生擁有生意頭腦。大多數吳川系人,無論男女,都有一副精明的生意頭腦,比較擅於算計投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老婆,別看她是中文系本科畢業的公務員,見面兩次之後,就直接帶我到麻章一塊地,看這塊地有沒有投資價值。後來,只要一說到做生意相關的事,她就特別激動,津津樂道。我經常想,難道這是天生的?應該是吳川普遍的經商氛圍有關吧。
五、自帶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吳川系人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廣府文化」的一分子,講的是白話,從而比雷州半島本地文化高一等,更加接近於珠三角發達地區。其實,一查族譜,很多吳川系人也是從福建來的,祖上也是閩南語系。至於後代為什麼說土白話,這就有一個複雜的方言演變過程了。
雷州系人。我說的這個「雷州」不單指現在的縣級雷州市,而是原雷州府之遂溪、麻章、雷州、徐聞及湛江市區、東海島人。這個區域面積很大,但民風有一定的共性。特點如下:
一、愛面子,眼界高,不把掙錢擺在第一位。錢當然對誰都重要,但相對於吳川系人,雷州系人更看重精神層面(如面子、尊嚴之類)的東西。為了生存,為了錢,什麼活都去幹,基本是不可能的。也許你覺得有些基層的雷州系人懶,其實他們只是不屑於做苦力掙小錢,他們自視甚高,志向遠大。有理想,就有可能成大事,但這種思想過分了也就容易眼高手低,一事無成。與吳川人不一樣,大多數雷州系人並不認為有錢就了不起,有錢不如有面子,這面子有時來自於當大哥(官員或家族權威),有時來自於多子多孫,總之,雷州系人更在乎他人的肯定。
二、重感情,講義氣,易衝動。雷州系人一般來說不像吳川系人算得那樣精,有些事出於感情就去做了,沒有想那麼多利害關係。比較典型就是老闆送別墅的事,遂溪官湖村老闆送別墅,感情一衝動就決定了,由於沒考慮周全,群眾反而有意見。而吳川楊赤裡村,人少屋少,又都跟著老闆做事,老闆經過仔細權衡後再送,就會令大家比較開心。雷州系的年輕人,也常常會為朋友兩肋插刀,一言不合就動拳頭,看上去民風要彪悍一些。
三、老實人居多,女人特別能吃苦。雷州系人貌似民風彪悍,實際上老實人居多,尤其是基層勞動人民,思想比較單純,想法不多,受周圍人影響大,沒有太多獨立的思考。過去,雷州系的女人地位比較低,男人對女人不太重視和尊重,女人也將自己的地位擺得很低,大多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甚至認為男人不做家務事是天經地義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這種情況好多了。
四、比較重視文化建設。雷州系的官員或是宗族當家人,都比較看重文化。曾有一位任宣傳部部長的雷州官員,在他的帶領下,建立了一個雷州文化的完整體系。基層農村,也很看重宗族傳承、修族譜、傳家訓之類的文化建設。之前盛行的「外嫁女回村」,也是一種文化活動。這種文化建設,吳川系與廉江系的也有,但多有大老闆的支持,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物。而雷州系人,哪怕一條貧困村,也很重視傳統文化的輸出。雷州系人群中,大官和文化人數量,也是湛江最多的。
五、農村思想較為封閉。由於地處粵西邊遠地區,過去交通不方便,與外界交流少,雷州系有些農村的思想幾百年好像都沒怎麼變過,哪怕外面改天換地,自己還是過著祖宗傳下來的生活。當然,現在進入資訊時代,從手機上就能了解全國和世界的消息,情況改善多了。
順便說一下,在雷州系人群中,市區人群及縣城人群由於與外界聯繫多,融合多,思維方式已多元化、開放化,特別是年輕一代,雷州系人群的傳統特徵不明顯。
廉江系人。廉江其實也曾是高州府的一員,為什麼要單拿出來說呢?是因為在大家的討論中,覺得廉江人受客家文化和廣西文化影響,有一定的特殊性。廉江是一個文化比較複雜的地區。
一、顏值、性格和氣質要稍好一點。雖然哪個地方都有美人醜人,但廉江的地表水源特別豐富,滋養出來的人,無論男女,顏值都較周邊地區好一點(牙爆爆的比較少)。由於喝江河水,不易上火,性格也會柔和一點。有些從政或從商的廉江人,言行優雅,衣著光鮮,有大城市人的氣質。
二、比較包容,幫派意識不強。湛江由於是一個「大雜燴」地區,多語系的人在市區活動時,常常會因為方言自成一派,吳川系人與雷州系人常有這種傾向。但廉江的人口本身來源很複雜,大部分靠唐朝以後從境外遷徒而來。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期間,從福建南部及廣東潮州地區,有大量移民遷廉江境內定居。在清朝歷史上,還有幾次地方政府大規模分插客家人到廉江定居的。
因此,廉江雖有客家人和獨特的涯話,但總的來說數量不多,不成氣候。看來,清朝時期把好鬥的客家人從珠三角遷到粵西是對的,在粵西,彪悍的客家人居然成為弱勢群體!由於與外界接觸多,又受廣西白話人群影響,廉江講白話的人越來越多,在市區與各種人都能打成一片,幫派意識不強,顯得包容和諧。
三、上進心不是很強。有的人說,某些雷州系人才是不思進取,其實不是的,雷州系人由於家族責任感強,大多數是很有上進心的,只是容易眼高手低,看不起眼前的小事,總活在未來的宏圖裡(如未來的自己發達或兒子發達),現在物質生活再差也能忍受。(不要問我怎麼知道,說起來都是淚~)反而廉江有山有水,資源好,本地人稍稍努力,就能自給自足,解決溫飽問題,到外面去闖蕩的願望相對來說不是很強。廉江的泥水佬也多,但出的老闆比吳川系人少很多,性格上的衝勁闖勁不足,小富即安。
四、受廣西文化影響要多一點。在整個湛江地區中,廉江與廣西距離最近,來往最多,受影響也比較大。廉江曾發生過的一些重要的刑事和經濟案件,都要廣西人的參與。也不是說所有廣西人都不好,但某些廣西人確實思想不單純。比如90年代出現的「誆北佬」事件,就是廣西人帶著廉江人一起行騙的。2002年的時候,我們公司組織去東興,我們就被一廣西女孩騙到越南,在回來的路上,越南佬勒索了我們好幾千元。廣西北海、欽州的傳銷也是很出名的。
以上是我採訪幾位外地朋友,並結合我自己經歷,描畫出來的湛江人的形象,一共20個特徵。由於調研人數不多,可能與實際情況存在著一定誤差,希望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補充。另外,特別聲明一下,這幾位外地朋友對湛江人總的來說是認可和喜愛的,他們的評論也是較為客觀的,不帶有任何地域歧視,只是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們湛江人更好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