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姬 | 文
熊孩子們坐在旋轉木馬上歡笑、年輕人叫喊的分貝伴著過山車起伏、恩愛的情侶在摩天輪上共賞晚霞...這些片段構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遊樂園光景」。
對於很多人來說,遊樂園稱得上是靈魂的避難所、現實世界的烏託邦。但我要說,能這麼想的人都是幸運的。
誠然,遊樂園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但大眾的感受難免會跑偏——有相當一部分人覺得遊樂園根本不是天堂,而是不敢踏足的恐怖場所。
我的朋友小董就是個深度的「遊樂園PTSD患者」。她給我的理由很充分,因為從小到大看的片子裡,遊樂園總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在被輪播了無數回的《名偵探柯南》開頭,工藤新一被黑衣人一棒槌打暈的背景,正是燈火通明的遊樂園,而在這個名場面之前,他剛剛解決了一場血腥的過山車殺人事件。
聽了她的描述,我逐漸回憶起,遊樂園簡直是恐怖故事的標配,在B級片裡,那些承載著夢想的遊樂設施轉眼就變成了發便當利器,走進其中的善男信女也很少不以撕逼收場的。
但真正在一代人心中,將遊樂園印上「恐怖驚悚」標籤的,可能是一部名為《咒樂園》的電影。直到今天,中文網際網路上仍然流傳著它的傳說。
就算以當時的眼光看,這部2003年上映的恐怖片也算不上出彩,特效場景粗糙,劇情也沒太大的新意:四年前,一個小女孩死於摩天輪事故,四年後一群青年男女進入遊樂園尋找失蹤的友人,由此展開了一系列作死事件...
所以比起「遊樂園」的噱頭,這部電影的傳播方式,才是它廣為人知的原因:
在電影上映的次年,國內的星空衛視就將其引進,這讓許多孩子打開電視機,就能直接看到這座被詛咒的遊樂園;還有江湖傳言,有學校在六一兒童節組織學生觀看這部電影,也有人說自己的小學門口可以免費領到電影票;
現在還能搜到2006年,學生看《咒樂園》被嚇哭的新聞。
用當下流行類比,《咒樂園》就是恐怖電影中的「劍與X徵」和「高曉松」。依靠著病毒般的傳播,《咒樂園》順理成章成了不少80、90後的童年陰影,那些或主動或被動觀摩過這部電影的小朋友,恐怕都對遊樂園有了新的理解。
動漫、電影、遊戲等文藝作品從不缺對於遊樂園的重塑,《紅衣小女孩》《尼爾:機械紀元》、《死神來了》裡的遊樂園無一不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這似乎還不能解釋:人畜無害的遊樂園,為什麼會變成恐怖聖地?
可當我們跳脫出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你就會發現,遊樂園從來都是讓人又愛又怕的存在。比如,早在資訊時代之前,廢棄遊樂園就已經是靈異愛好者們心中的明珠。
在網上隨便一搜,你就能找到類似「全球十大最恐怖遊樂園排行」的榜單。他們要麼傳言發生過噁心事故後被停用,要麼就是根本沒開業的爛尾工程。由於年久失修,外表都散發著濃濃的詭異氣息。
而遊樂園一旦廢棄,就會被賦予新的生命,隨著海量的鬼故事、民間傳說發散開來,越來越多人會被神秘學吸引來,廢棄遊樂園從而重新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目的地。
在民俗文化興盛的寶島臺灣,光是臺北就有數家有名的廢棄遊樂園,當地新聞時有報導,有人拍到了靈異照片,有人組團探險後遭遇不測。無論看門的大爺大媽怎麼澄清「這裡沒鬼啊」,網上的大把素材總能吸引新的冒險者前來。
廢棄遊樂園可能是在野外探靈領域,唯一能和廢棄醫院齊名的存在,他們的共同點是大而空,運行時的喧鬧和廢棄後的寂寥產生了鮮明的反差。
反差感可能是「恐怖遊樂園」之所以受歡迎的最大原因。實際上,對於遊樂園又害怕又想去的心態始終存在,即便是「正常」的遊樂園,也會在項目設計上提供更刺激、驚險的體驗
——畢竟那些在上過山車前滿口拒絕的人,到頭來很可能是玩得最爽的,誰還不口嫌體正直呢?
點擊播放 GIF 0.8M
前兩天,大家都很熟的PUBG上線了第七賽季,主題之一便是「驚奇樂園」,過山車、摩天輪、小丑、恐龍等遊樂園經典元素一應俱全。
官方順勢還公布了一組動態海報,這組海報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反差。
點擊播放 GIF 5.9M
一面青春明亮二面恐怖陰森,你能看到穿著可愛衣服的人物,突然變成了手持武器的狠人,可愛的熊仔頭套變成魔人的標配,上一秒還在疾馳的電車下一秒就化為廢墟,猶如平行世界的切換。
難道PUBG變成了恐怖遊戲?當然不是(雖然對很多人來說確實如此),只是第七賽季的背景正好發生在廢棄的遊樂園,這座待開發的島嶼表面光鮮,實則槍聲刀影,分崩離析。
這其實契合了PUBG第七賽季的製作風格:明朗之下暗藏殺機。新賽季的皮膚中有不少經典的恐怖驚悚元素,恐龍裝、禮服、維京人,讓人仿佛置身化裝舞會。
而隨著維寒迪的回歸、恐龍樂園與火車載具玩法的加入,相信會有更多玩家加入到這場沉浸式的遊樂園爭奪中。不知從PUBG中的廢棄遊樂園中,會誕生什麼新的都市傳說呢。
當然,製造反差並不是遊樂園引發恐懼的唯一途徑。有些遊樂園雖然外表看上去很正能量,甚至完美融合了傳統文化,但就是能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