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
我國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
長八起飛直指蒼穹。
滄海之濱,長八騰飛。
12月22日12時37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在現場見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我國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該型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目前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在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應運而生——它能將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將有力推動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火箭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介紹,長八將帶動和牽引我國未來中低軌衛星的發展,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對航天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現場:長八拔地而起,人群沸騰相送
「5、4、3、2、1……點火!」
中午12時37分,伴隨著陣陣微風和巨大的轟鳴聲,長八在海邊冉冉上升,尾部噴著明亮的火焰,劃破雲天,直上蒼穹。
「飛了!太壯觀!」22日午間,文昌航天發射場綜合運動場觀禮區,歡呼聲此起彼伏。現場觀看嘉賓在長久等待後,終於等來了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下簡稱「長八」)在海邊升空,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
記者在現場看到,起飛瞬間,伴隨著轟鳴聲,塔架方向傳來陣陣熱浪。長八火箭騰空而起,在天空划過一道弧線,直插雲霄之上。
然而,相比於火箭推進劑燃燒帶來的溫度,距離塔架三公裡外觀禮場卻更「熱」,現場數千名觀眾歡呼著,有人拿出手機拍攝,有人現場與家人視頻,有人踮起腳尖,仰望著天空,目送長八升空。
事實上,上午9時,文昌航天發射場就已經漸漸「熱」起來。冬日的海南文昌褪去了酷暑,清涼舒適,嘉賓們則早已抵達發射場內觀禮區,佔據有利位置,靜候火箭發射,在火箭發射前一小時,觀禮區已經座無虛席,長八成為了人群中的「最熱話題」。
60多歲的陳先生夫婦家住在海口,在幾天前就趕到了文昌,專程來觀看航天發射。陳先生告訴記者,雖然自己不懂專業知識,但是很關心祖國的航空事業發展,每一次的發射成功讓他們感到十分驕傲。
來自深圳某小學三年級的小胖更是難得,由於發射時間延期,不在周末,他此次是特意請假跟著媽媽從深圳來到文昌觀看發射。
「現場見證,意義不凡!」小胖的媽媽表示,此次機會難得,讓孩子在現場感受火箭發射,很有教育意義,更能激發出孩子的國家自豪感。
長徵家族的新成員: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
隨著此次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
據了解,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採用芯級捆綁2枚助推器構型,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起飛推力約480噸。
長八火箭箭體結構芯一級直徑3.35米,芯二級直徑3米,助推器直徑2.25米,整流罩直徑4.2米。動力系統芯一級配置2臺120噸級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芯二級配置2臺8噸級YF-75氫氧發動機,助推器配置1臺120噸級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
據肖耘介紹,目前我國具備中低軌道發射能力的主力運載火箭,能夠將3噸的有效載荷送到太陽同步軌道。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則將此項能力提升到了4.5噸,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能力的提升,對衛星等有效載荷來說也將是一個平臺的升級換代。
「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具備5噸級運載能力的長徵八號火箭,將和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更加優化、合理的能力布局,這將大力提升中國航天進出太空的能力,對推進中低軌道衛星組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肖耘說。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集體亮相,逐漸在密集、複雜的航天任務中擔當重任,中國運載火箭發展邁入綠色無汙染的新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5年至2016年,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先後4型新一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圓滿完成首飛任務。2年內4型火箭首飛,不僅國際航天前所未有,更是極大提升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更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型譜基本構架。
新一代運載火箭採用了無毒、無汙染推進劑,在繼承現役運載火箭技術基礎上,攻克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50噸氫氧發動機、5米直徑箭體結構設計製造、助推器擺動控制等數十項關鍵技術難關,運載能力和火箭性能達到現今國際先進水平。
2015年9月25日,長徵火箭家族中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圓滿成功。該型火箭具備全箭整體儲存、星箭快速對接、環境自主保障、高效快速發射,全天候數小時內完成發射的能力,可實現衛星快速組網和補網,滿足應急發射需求。
2016年6月25日,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首次成功發射。長徵七號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採用「二級半」構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5噸,達到國內外同類火箭先進水平。長徵七號火箭研製應用了96項新技術,其中重大關鍵技術12項,新技術比例超過70%。
2016年11月3日,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該型火箭採用液氫、液氧和煤油作為推進劑,新研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50噸氫氧發動機等多型新型發動機。火箭設計以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為重點,採用「一級半」或「二級半」構型,芯級直徑達到5米,捆綁四枚3.35米直徑的液氧煤油助推器,火箭全長約60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與國際上主流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相當,它的推出標誌著我國追趕上運載火箭的國際先進水平。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為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現役運載火箭相比,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推出是又一次巨大的技術跨越,不僅是它採用無毒、無汙染的推進劑,而且它的運載能力成倍增長,令我國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高。
隨著新一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展和完善,目前現役的運載火箭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實現新老火箭全面交替,使我國的運載火箭水平再次跨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更高性價比的火箭,將拓展中國航天商業舞臺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圍繞新一代運載火箭開展了規劃,逐步形成了小、中、大新一代運載運載火箭的型譜發展規劃。
我國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論證過程中,以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發動機為基礎,提出了新一代大、中、小型運載火箭的發展構想,並通過二十多年的預研和工程研製,成功研製了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了2.25米、3.35米和5米直徑的通用模塊,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模塊化、系列化、組合化」發展奠定基礎。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研製團隊為了搭起中國航天更廣闊的舞臺,將進一步挖潛運載火箭能力,構建完善的運載火箭型譜作為了團隊追求的新目標。
他們從我國現有的火箭模塊中,通過幾百種的搭配,不斷創新研製思路和方案,最終提出了現在的構型。
據火箭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段保成介紹,長徵八號火箭在立項之初就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研製,從能力指標、經濟可靠性等綜合考慮,努力實現火箭研製和市場挖潛的「雙成功」。
長徵八號火箭自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通過包括項目制、高繼承性的嘗試,降低生產成本,降低配套成本,實現火箭的成本有效控制。
也正是因為火箭研製之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製思路,研製團隊對市場的重要性有著充分認識。在此次發射任務中,火箭研製人員一直與衛星用戶溝通星箭接口等問題,積極主動為用戶服務。後續隨著批量化生產的能力提升,客戶從籤署發射服務合同到實施發射將縮短至一年,組網建設周期將進一步縮短。
「長八火箭本身運載能力達到5噸級,而起飛規模為356噸,運載效率在國內火箭中是名列前茅的,運載能力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必然會帶來很高的性價比。」段保成說,隨著中國航天火箭圖譜不斷豐滿,未來的舞臺也必將更加廣闊。
原標題:《V5!長徵8號刺蒼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