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唱響青年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和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2020年
浙師大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施俊天教授團隊
領銜「希望之光——施光南故裡」景觀提升設計項目
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九屆
「為中國而設計」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
改革先鋒的故土煥發新生
東葉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奮發進取,高歌向前
「希望之光」:源東鄉東葉村的靈與魂
施光南故裡,位於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東葉村,自從鄉村振興的旗號在全國高舉,村內一派欣欣向榮。然而在施俊天教授團隊到施光南故居所在地東葉村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村落規劃分散,缺乏整體性規劃設計;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體系化融合不足,村落改造缺乏獨立特色;對名人文化的挖掘轉化利用較少,施光南音樂作品文化內涵的物化和可視覺化的轉化不足;村落布局不合理、環境不和諧、生態有汙染……
施俊天帶領團隊進行實地走訪調研
如何改造這一現象?如何幫助村落實現傳統文化與特有音樂性的結合?如何在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注重人文關懷,提升村民的精神境界?基於這些問題,施俊天組建了一個由10多個人組成的跨學科、跨專業的創作團隊,深入農村,進行景觀設計與改造。起初,施俊天與學院內田中初、劉修敏兩位老師共同為村落打造了「希望之光」的主題,這也成為了後續施光南故裡村落改造的文化核心。
施俊天帶領團隊進行實地走訪調研
文化是靈魂,「希望之光」這一主題的打造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希望之光」象徵著施光南的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始終迴旋在中華大地,閃爍著音樂藝術的光芒;施復亮、施光南的名字都有希望與光明的含義,父子雙傑,交相輝映,他們始終投身於祖國建設的偉大事業;該理念同時也代表美好、光明之意,寄託了每一位設計者與村落村民對美麗鄉村的寄託和對當代鄉村發展振興的美好願景。
因而,施俊天團隊早在2012年就開始著手施光南故居的改造,他們對整體村落和局部景觀節點進行參觀、考察、設計。在原有基礎上對東葉村進行整體性、系統化構思,對村落的文化內涵、視覺形象、經濟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劃並落實,加快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
村落改造:傳統文化與音樂性的結合
施俊天團隊首先對村落整體進行了第一期落地設計,項目從2019年7月底開始實施,年底基本完成,5個月時間高質量完成。
由於金華位於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村鎮散落點綴,風貌各異,別具風採,既有傳承久遠的古代建築,又有現實生活的詩意棲居地。為打破人們傳統中「千村一面」刻板印象,團隊選擇先著手於村落內部核心區域,結合東葉村歷史文化村落特徵,將傳統文化意蘊和音樂國際化元素結合。
團隊秉承「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的理念,堅持在保留村莊原貌的基礎上,對核心區域進行外立面的打造,彰顯傳統文化意蘊的同時又煥發新生創造的活力。其中,建築外立面配合採用白色、棕黃、深紅、紫色、綠色等富有韻律感的色彩,讓村莊更具活力;村內基礎標識採用音樂符號等元素進行指示串聯,表現村落音樂性獨有特色;空調架、門欄、防盜窗等橫梁的建築細節上,選擇了板慄色木紋的花型材質,增添其古色古香的氛圍,展現濃濃傳統文化理念。
光南大舞臺
團隊還對村落內各個景觀節點進行設計打造。開天闢地,敢為人先,黨的精神與光輝、改革先鋒的光榮事跡,創新性地在東葉村傳播,融入村民的藝術生活中。依託施光南的代表作《最美的讚歌獻給黨》,團隊設計主題景觀光南大舞臺,把老一輩改革先鋒「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懷進行物化,為廣大黨員打造汲取黨建薰陶的體驗場所,形成既是高揚主旋律的陣地,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鄉村文化平臺。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老人們舉杯,孩子們歡笑.....」,如今的東葉村,比歌裡唱的還要好,村民載歌載舞,民風歡樂淳樸。
老舊建築材料中的小青瓦、青磚等,採用舊物新用方式進行庭院景觀建設,保留江南白牆黛瓦的意象特徵,用建築特色喚起村落記憶,讓人記住鄉愁。
一期共完成建築外立面改造178幢,美麗庭院節點105個。藝術化、整體性改造新式鄉村,使得施光南音樂作品振奮人心的力量在故土迴蕩,延續傳統文化的溫潤與張力。
詩性江南:自然詩意下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故裡改造不僅要在文化內涵中彰顯改革開放奮鬥崢嶸歲月的壯美如歌,更要追求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的同時,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造村落「詩性江南」品牌 。
春水臺
自然是生命的載體,村落是生活的容器,施俊天團隊通過精妙細緻地規劃,糅合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山水無聲,心有迴響,在迷茫中獲取希望。「春水臺」象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活了社會巨變的動力。「桃花流水步道」,一條小溪伴桃林,山水靜美,怡情養身。正如李白的《山中問答》一詩所描繪的意境:「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團隊巧用設計打造詩意的生活空間,營造特色鄉村氛圍,引導村民關注心理需求,追求閒適雅致的生活方式,向善向美。
桃花流水步道
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保護發展理念,村落的規劃設計要注重空間脈絡的延展,改造不能急於求成,隨意擴張,破壞整體布局。應該符合時宜、合理利用空間,從長遠規劃,可持續發展。同時要以民為本、以農為本,景觀設計要符合鄉村特色,與田園生產相結合,注重經濟價值提升。房屋外立面改造、休閒廣場改造,新建光南大舞臺、風雨長廊,遊步道修繕、強弱電上改下、河道提升綠化、燈明亮化提升……東葉村的環境迎來一次大提升,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建立起休閒步道、文旅集市、民宿體驗等,為打造全國首個「改革先鋒」示範基地,為農村產業升級、農民增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作為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重要一環和全國改革開放代表性村落,東葉村的建設,對形成文化與生產、生活、生態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施俊天團隊認為,應在村落改造過程中,融合詩路文化帶中的文化智慧「詩性」理念,鄉村建設要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與當地居民的實際生活需求的生活,逐步引導村民構建詩化的本土生活方式。它既表現出江南水鄉特有的文學性歷史特徵,又融合了自然景觀下詩化田園經濟的生產背景,因此村落改造在滿足村民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應加快精神文明構建,關注村民的日常文化需求,並通過實際行動,積極引導村民追求閒情雅致的生活。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充分挖掘東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摒棄原有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引導居民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的「美麗鄉村」文化建設中。
建設美麗浙江、富強中國
久久為功
浙師人始終懷揣著熱情、戮力同心
用專業學識點燃鄉村振興的火焰
人物簡介
施復亮(左),中國共青團的早期領袖,上海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曾任團中央書記,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參與民主建國會的籌建,成為在國統區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名著一時的戰士。
施光南(右),施復亮的兒子,被稱為「時代歌手」,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自己培養的新一代作曲家,代表作《祝酒歌》《月光下的鳳尾竹》《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他的作曲激勵著一代青年奮發進取。
今日霜降
終於迎來了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
冬天還會遠嗎?
攝影 | 林友桂 朱程賓
文字 | 陳婉盈 羅婷 潘代紅
製圖 | 陳思夢
原標題:《快看!是田野上的希望之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