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GDI大學一流學科排行榜(2020)"(下稱"2020學科榜"),通過科學研究指數、人才培養指數、學科聲譽指數和二次評估指數四大一級指標科學評價516所院校藝術類學科外的90個學科。其中,蘇州大學表現亮眼,國內高水平(前50)學科排名並列全國22名。
學科實力
作為國家"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雙一流"建設高校,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大學科門類。現有1個國家一流學科,4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9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截止目前,學校共有14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2個學科進入前1‰。
人才培養
蘇州大學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積極深化人才培養系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現設30個學院(部),擁有全日制本科生27734人,碩士生13871人,博士生4202人,留學生3271人。納米科學技術學院被列為全國首批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特區。學校設立了3個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其中敬文書院定位於專業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唐文治書院在"第一課堂"開展博雅教育,紫卿書院致力於打造"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試驗場。
一系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卓越成果。2018年,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獲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0門,位列全國高校第11位。2019年,學校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近年來,蘇大學子每年獲得國家級獎項200餘人次,在全國"挑戰杯"、奧運會等國內外各類大賽中屢屢折桂。2019年,學校畢業生總數為10293人,年終總就業率達 93.72%。其中本科生就業為 93.19%,本科生升學出國率為31.95%。
科學研究
學校實施"頂天立地"科技創新戰略,科研創新工作取得累累碩果。人文社科領域,2019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47項,其中重大項目5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重大研究專項項目立項數均位列全國首位;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立項數位列全省首位;東吳智庫入選"中國核心智庫"和"中國高校百強智庫";近5年在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位列全國第23位。
自然科學領域,2019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5項、青年科學獎1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8項,資助項目數連續八年保持全國前20位;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4項、課題10項,獲批國防重大項目1項;全年發表三大檢索論文4400篇,其中SCIE收錄2684篇,位列全國高校第24位。
蘇大在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綜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9位、全國高校第11位;19人次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位列全國高校第5位;全年授權智慧財產權1085項,其中國內發明專利508項、國際專利授權19項,獲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實現智慧財產權轉讓和許可使用176項。截至2020年2月,學校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登記生效的專利轉讓累計702項,位列全國高校第十位。
除此之外,學校還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增強區域創新能力。聚焦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新醫療器械、人工智慧和光電子材料六大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學科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學校依託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形成的"政產學研"3公裡協同創新圈,與阿特斯光伏研究院、科沃斯機器人股份公司等100家省內知名企業共建聯合研發中心,在前沿領域與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如蘇州大學南通紡織研究院等。共建各類創新服務載體69 個,累計獲得企業與地方政府資金支持6.75億元。
新時代,蘇州大學將繼續堅持"人才強校、質量強校、文化強校"戰略,依託長三角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人文、地域條件,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來自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