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法國、美國、英國記者 青木 劉玲玲 鄭可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 張旺】編者的話:若拜登上臺,跨大西洋關係將迎來「蜜月」?在美國大選投票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被主流民調普遍看好,歐洲很多國家也希望拜登贏,連被視作川普最親密盟友的英國首相詹森,也被英媒爆料有此期待。隨著美國大選結果明朗化,歐洲人長出一口氣,一些政要歡呼「歡迎美國歸來」。但歐美關係真的能夠和好如初嗎?其實,雖然川普的4年被不少人認為導致跨大西洋關係進入「冰河期」,但歐美關係從根基上變得不穩是在川普之前。這意味著,拜登時代,歐美依然有不少心結待解,更有許多現實裂痕需要彌合。何況4年後,美國會不會再來一次政黨輪替?尤其是最近多方紛傳川普可能「再戰2024」。
伸出橄欖枝的歐洲大國各有憂慮
自11月7日晚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宣布獲勝以來,德國總理默克爾已三次公開提到「恢復跨大西洋關係」的期待,分別是在8日通過推特發文祝賀拜登、9日舉行記者會以及10日與拜登通話時。德國外長馬斯也在祝賀拜登的推文中稱,期待與下一屆美國政府合作,尋求一個新的跨大西洋關係起點。
德國防長卡倫鮑爾近日也成為焦點。美國投票日前一天,她在美媒上發表「歐洲仍然需要美國」的署名文章,表示歐洲未來短期內仍然需要依附於美國的軍事保護,應強化跨大西洋關係。在法國總統馬克龍表態稱對此「完全不同意」後,卡倫鮑爾於17日反駁馬克龍,再度稱如果沒有美國和北約,歐洲將無法保障自身安全。
拜登成為美國「當選總統」可以說是讓德國上下如願。早在美國大選前,德國就對拜登寄予厚望。德國西韋輿論調查公司(Civey)的選前調查顯示,只有13%的德國人希望川普連任。
有分析稱,除了2017年赴漢堡參加G20峰會,川普是二戰後第一位沒有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的美國總統。如今,德國政要紛紛向拜登遞出橄欖枝,但一些德媒對兩國關係改善的障礙很清醒。比如德國電視一臺稱,民主黨人與川普政府對於歐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態度空前一致,在這個導致德美兩國關係惡化的關鍵問題上,無法寄希望於拜登。
「德美關係艱難重啟。」德新社的一篇文章提出三個問題:拜登將改變什麼?拜登上臺後不會改變什麼?德國政府會做什麼?文章稱,「北溪-2」項目、北約國防開支、美軍從德國撤軍、歐美貿易協定等都是不好解決的難題。「德國政府認為,如果德國不做些事情,美國新政府是不會自行推動跨大西洋關係的。」文章寫道。
另一個歐盟主導大國法國,雖然馬克龍總統與德國防長就依賴不依賴美國問題打起嘴仗,兩國外長卻於17日在法國《世界報》上共同發表題為「動蕩正在重塑世界,需重新思考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文章,稱拜登的當選為加強跨大西洋團結鋪平了道路,但「要彌合我們之間的分歧,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今天,歐洲人不再只問自己美國能為他們做什麼,最重要的是問自己必須做什麼來捍衛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建立更加平衡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就法美關係而言,能否妥善解決雙方貿易爭端問題是主要挑戰,尤其圍繞徵收數字稅一事雙方分歧難以彌合。拜登上臺以後,其多邊主義立場、對貿易戰的態度可能有別於川普,法美貿易關係或有所緩和,但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多國徵收數字稅意向堅決,認為制定數字時代的國際稅收規則迫在眉睫。
在跨大西洋關係中,脫歐的英國與美國的關係依然重要。11月10日,英國首相詹森成為拜登打電話溝通的第二位西方政要,排在法德及愛爾蘭之前,並且一聊就是25分鐘,頗令人意外。畢竟,雙方在英國脫歐問題上分歧嚴重。
在英國人看來,英國與歐盟在脫歐問題上的最終談判結果,將決定未來很長一個階段英美關係的發展。英國《獨立報》最新的民調顯示,雖然約七成的英國人不希望川普連任,但更多人擔心拜登上臺後會令英美關係出現倒退。
英國廣播公司分析稱,拜登曾表態支持加徵關稅,又曾描繪對一些無法滿足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承諾的國家加徵費用的計劃。他跟川普一樣,提出要重振美國製造業,要求政府部門加大力度「買美國貨」。像加拿大和歐洲等被川普疏遠的長期盟友和國際組織,大概可以預期拜登治下的美國會較少攻擊它們,但某些緊張局面預計還要拉鋸一段時間,當中英國的問題尤甚。拜登曾明言跟英國訂立貿易協定並非當務之急,且要視乎脫歐對愛爾蘭邊界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跨大西洋浪漫主義早已終結」
「跨大西洋浪漫主義早已終結。」德國漢堡國際政治學者哈拉爾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美國大選前後,歐洲國家對拜登當選總統後的跨大西洋關係存在理想化色彩。有人甚至覺得,拜登一當選,歐美之間的矛盾將隨之而去,世界問題都可以在歐美聯盟下解決,這種理想化思想會隨著拜登上任而逐漸消失。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法國輿論也普遍認為,儘管拜登上臺會使歐美關係回暖,但這並不等於跨大西洋關係會恢復如初。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羅伯特·舒曼基金會在網站上刊登文章稱,過去4年川普的外交政策使得歐美在英國脫歐、北約問題和經貿方面齟齬不斷,跨大西洋關係遭受質疑和挑戰。這些矛盾不會隨著拜登的上臺而一下子解決,採用務實外交戰略的美國政府依然想向歐盟追求更加「公平有利」的貿易協議,並且想讓北約盟友分擔更多軍費開支,這必將引來歐洲的反對聲音。
哈拉爾德說,歐美所謂基於共同的價值觀背後,是冷靜的成本-收益分析。拜登當選總統固然可以改善歐美關係,但他同樣會對歐洲人提出更多要求,比如讓歐洲人自己付出更多金錢在國防上,讓歐洲購買更多的美國產品等。美國仍會以「美國優先」來處理歐美關係,而且它一直是這樣。因為美國對待夥伴關係的核心標準是是否有利於美國的利益,如果不是,就會一腳踢開你。
「拜登也將讓歐洲很難過,」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德國在拜登大選獲勝後的解脫感,可能很快就會幻滅。美國新總統將保持友好態度——但在許多事情上,他代表的利益類似於川普,「跨大西洋關係已經無法回到過去」。
即便能回到過去——歐巴馬時代,也不意味著歐美關係和諧。「對歐洲來說,他們期待拜登上臺或者說與民主黨合作,是因為有一個比較,川普的4年應該是讓歐洲對美國的認識以及抱怨到了一個極限。」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2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美國大選前,歐洲內部擔心如果川普再幹4年,歐美關係就徹底完了,但這並不說明歐巴馬時期美歐關係有多好。
崔洪建表示,歐巴馬時期,現在歐美關係的一些矛盾或問題就已經出現,比如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引發歐洲內部很多討論,實際上是不滿。如果帳算起來,歐洲現在周邊很多安全問題都是歐巴馬時期開始的。歐巴馬政府也提北約經費問題,美國防長每次去歐洲都會提,只不過不像川普那麼直接。
對於美歐關係的未來,美國專家同樣有憂慮。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項目研究員戴維·惠納瑞說,此前歐洲擔憂川普連任後將退出北約,拜登的勝利讓其鬆了一口氣,但他從歐洲駐美外交官處了解到,這些人對美歐關係的未來不敢過於樂觀,因為橫亙在美歐間的長期結構性利益差異將必然使雙方無法站在統一戰線上。
美國《大西洋月刊》稱,「川普主義」在未來數年內不會消失,美國在世界上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論是白俄羅斯危機,還是地中海的土耳其問題,抑或黎巴嫩的災難性爆炸,美國都出現了缺位的情況。歐洲人已經意識到,實際上不可靠的不僅是川普,還有美國。
4年後,萬一「川普」捲土重來……
「若進入拜登時代,首先,歐美經貿上還會有競爭的關係,雙方不會通過貿易手段打來打去,但拜登的經濟路線其實和川普的差別不大。這是結構性矛盾,不是拜登能解決的。」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其次,美國的戰略轉向是肯定的,不可能再轉回歐洲。這要看拜登怎麼做,能否做得巧妙點,讓歐洲覺得沒被拋棄。第三,美歐防務軍費問題還會出現,拜登的方式可能和川普不一樣,但目標、內容一致。
除了這些,歐洲內部的分歧也可能產生影響。很多人還記得,美國時間11月4日凌晨,即美國大選投票結束沒多久,斯洛維尼亞總理揚沙就祝賀川普「連任」,這名支持反移民政策的斯洛維尼亞民主黨領袖成為第一個這麼做的國家領導人。到目前為止,他仍未向美國「當選總統」拜登表示祝賀。「對於小小的斯洛維尼亞而言,它同是歐盟和北約的成員,現在看來,它與下屆美國政府打交道會有些困難。而揚沙事件是未來跨大西洋關係的一個註腳。」紐西蘭新聞編輯室網站的一篇文章寫道。
隨著川普在白宮的日子被認為進入倒計時,在歐洲很多國家的首都,解脫的情緒被釋放,但並非全部都如此。川普在歐洲也有支持者,他們不像斯洛維尼亞領導人那麼「粗心」,也不像德國等國的政要那麼熱心,比如波蘭總統杜達用詞謹慎——恭喜拜登「總統競選很成功」;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給拜登的賀信內容是「祝您身體健康,在擔負責任非常重大的職務的過程中不斷取得成就」。「川普時期跨大西洋關係進入『冰河時代』的說法只是老生常談,它不過是故事的一部分。通過拉攏一些國家,同時冷淡另一些國家,川普頗有分寸地推動了歐洲內部本就存在的分化。」紐西蘭媒體這篇文章稱。
有專家表示,對於歐洲來說,未來4年歐美關係「去川普化」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對於美國來說,歐洲將會有更多戰略自主的目標和行動。此外,由於「川普主義」的社會基礎,拜登施政可能將受到牽制,短時間內在國際舞臺上很難有大的作為。
這也讓歐洲必須考慮另一個問題——4年後,如果「川普」再度上臺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歐洲必須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川普主義』並沒有在這次美國大選中被打敗,某個類似他的人可能會在4年後捲土重來。因此,布魯塞爾必須思考在哪些領域打造出的信任和機制,能夠在『川普2.0』時期持續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重啟關係的討論中,常會提到中國。德國外長馬斯祝賀拜登時,就「修補」跨大西洋關係提出具體建議,第一個議題就是如何同「中國這樣的國家打交道」,之後是氣候問題和新冠肺炎疫情。英國經濟學人智庫首席貿易分析師馬志昂認為,拜登任期第一年大部分時間將優先處理國內疫情和經濟困境,貿易問題處於次要地位,但「中國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對此,德國學者哈拉爾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問題上,儘管現在有一些歐美政客要求聯合應對中國崛起,但歐美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反華聯盟」,也不可能與中國「脫鉤」。歐盟經濟依賴龐大的中國未來市場,沒有中國,歐洲經濟將面臨巨大苦難。無論如何,歐洲都必須保持「中歐經濟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