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並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現象, 比如宋代時期人們都痴迷蘇軾,有些人千裡迢迢就為見他一面,也有些女子整天哭天喊地的要嫁給他,跟現在的腦殘粉一樣。
可想而知蘇軾是多麼的有人格魅力,而且他在那個時代還沒有媒體包裝,不像現在的明星大部分只是一個「產品」,大眾喜歡什麼就生產什麼。
所以粉絲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媒體騙了,因為在他眼中的明星並不是那個人本來的樣子,但粉絲不知道這些東西嗎?當然他也知道,那他為什麼還要喜歡他呢?
那是因為追星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有治癒作用的,這比他們所追的明星本人更有意義。
首先追星能帶他們快樂,不管真的假的,他們感受到的快樂是真的,好看的人就是能讓人愉悅,你說他是整的,但我所看到這張臉就是讓人賞心悅目的,不管是不是整的。
我們人都是唯樂主義原則,只要能帶給我們本能上的快樂,認知層面上的真假也就不重要了。
追星讓我們找到群體的歸屬感,比如我們都是喜歡周杰倫,我們一起去看他的演唱會,結果在那裡全都是喜歡周杰倫的人,這一下就讓我感覺到了某種力量,原來有很多人和我是一樣的啊,原來我並不孤單,這就讓我找到了某種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比明星本人更能讓我快樂。
追星是某些人的生活支柱,如果他不追星他的生活就會崩塌,就像在現實中非常孤僻的人,這類人沒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但人又是群居動物。
所以他們就去和明星建立一種叫「準社交」的社交模式,簡單說就是我認識你,你卻不認識我。
然後他們去幻想和明星的交往,有時分不清現實與虛幻,但這的確對一個人是有療愈作用的,只要是有積極作用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去讚美。
但這時就有人出來說:有的人還因為追星搞得家破人亡呢,其實有很多並不是因為追星搞得家破人亡,而是他本身的生活就已經傷痕累累。
就比如在周杰倫演唱會上吞安眠藥自殺的男孩,這個男孩有偏癱,但家裡不願支付治療費用,當這個男孩想要自己掙錢去治療的時候,他父親又把他鎖在家裡,這些都是發生在他追星之前的事。
後來他開始去喜歡周杰倫,這就給了他在痛苦生活得到一點慰籍,但他的生活依然是煎熬的,不過追星就緩解了他的自我崩潰和自我消亡的速度,只不過現實太殘酷,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死亡。
所以追星是曾給他帶來希望的,這可以滿足人的一些心理需求,滿足一些從家庭上得不到的東西,比如愛和尊重。
再舉個例子,一個每天打扮成動漫中人物的男孩,他和家裡鬧矛盾站在樓上要自殺,結果他的母親拿著掃帚就要來打他。
你看男孩都要自殺了,可他的母親卻沒有絲毫的擔心還要打他,可見這個男孩在這個家庭承受了些什麼,所以他在家庭得不到的愛與尊重只能通過追星來尋找了。
所以這麼來看追星從來不是件壞事兒,他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可以給人帶來慰籍,可以給一些處在痛苦中人帶來療愈與希望。
最後說一句,追星並不會使一個人毀滅,而是一個已經處在毀滅邊緣的人選擇了追星。我們可以不去追星,但請不要去嘲笑指責那些追星的人,因為你不知道他們背後承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