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在峰頂合影留念。 新華社發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珠峰峰頂開展測量工作。 新華社發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向珠峰峰頂挺進。新華社發
27日11時整,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從北坡登頂「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為珠峰測量「身高」。世界最高峰峰頂上,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
這座6500萬年前從海底隆升而成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時隔15年後再次迎來中國測量隊伍。
通過新華社珠峰峰頂直播畫面可見,在覆蓋冰雪、面積不足20平方米的峰頂斜面上,8名身穿紅色衣服的隊員開始豎立覘標,安裝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天線。
同一時刻,地面6個交會點對峰頂覘標進行交會觀測。
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
這次,峰頂GNSS測量首次依託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提高珠峰高程精度。
「此次測量任務中,大量裝備國產化,可靠性、精度等都比2005年有質的提高。」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隊長李國鵬說,準確收集各項數據,也為人類了解、保護珠峰貢獻專業力量。
珠峰地處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邊緣的碰撞擠壓帶上,地殼運動活躍。
「準確測量珠峰高程有利於分析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高程變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登義說。
60年前,中國人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
45年前的今天,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至峰頂,測得高度8848.13米。
2005年,中國再測珠峰,其巖面高度為8844.43米。
創造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新紀錄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曾對珠峰進行過6次測繪和科考。
「珠峰任何顯著變化都對全球地學、生態等領域研究有重要指示意義,並影響人類生產生活。」在珠峰前進營地的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副總工程師陳剛說。
5月6日,登頂測量正式啟動,因天氣原因兩度推遲衝頂計劃。
27日,秉持科學籌劃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登頂隊員戰勝了極高海拔區域降雪、大風等艱險,成功登頂。
「指揮部,我們完成了測量任務,準備下撤!」
13時30分許,步話機裡傳出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的聲音。
隊員在峰頂停留了150分鐘,其間還開展了峰頂雪深和氣象等測量,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新紀錄。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世界屋脊又一次見證了中國人不懈探索和篤定前行的堅韌。
珠峰測「身高」進入演算階段
5月27日,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完成峰頂測量任務,2020珠峰「測身高」外業作業圓滿收官。
測量外業作業收官,只意味著取得了一手的測量數據,珠峰高程尚需應用多種傳統和現代測量技術進行綜合計算。在數據分析、處理基礎上,還要進行理論研究和反覆驗證,才能最終確定珠峰精確高程。
溫度、氣壓、折光環境等因素都會對測量產生影響,為得到精確的數據,科學家需要通過複雜的計算,以消除誤差。這一系統工程還需要2到3個月左右時間,最後還要經過一定審核程序,才會得出並公布珠峰確切「身高」。
4月5日 測量登山隊抵達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進行高海拔適應性拉練
4月30日 我國正式啟動2020珠峰高程測量
5月6日 2020珠峰高程測量進入登頂測量階段
5月7日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抵達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
5月8日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全體隊員在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進行休整
5月9日 受攀登路線上積雪的影響,原定12日的登頂計劃推後
5月12日 受天氣影響,至珠峰峰頂攀登路線未修通
5月16日 測量登山隊員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出發,再次向珠峰發起挑戰
5月18日 測量登山隊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公布了衝頂隊員名單
5月21日 未能打通至頂峰的攀登路線,測量登山隊決定撤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原定22日登頂測量的計劃再次調整
5月24日 衝頂組部分人員從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出發,開啟第3次衝頂測量嘗試,計劃於27日登頂,並進行測量
5月26日 當天15時40分左右,8名衝頂組隊員從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抵達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16時35分,修路隊員修通了至頂峰的攀登路線
5月27日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在峰頂豎立覘標,安裝GNSS天線,開展各項峰頂測量工作
延伸閱讀
專業人員如何開展測繪?
登頂後,測量隊員首先啟動冰雪探測雷達開始觀測,待雷達測量結束後豎立測量覘標,在覘標頂部安裝GNSS天線進行靜態觀測,同時從地面6個交會點對峰頂覘標進行觀測,測量水平角、垂直角和距離,初步計算珠峰高程,後期將結合重力、天文等數據對珠峰高程數據進行修正,從而得到精確的峰頂巖石面高程。
「專業測繪人員對GNSS接收機、雪深雷達、氣象測量和覘標等設備更熟悉,獲得的數據更可靠、嚴謹。」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說,「另外,珠峰頂峰缺氧、氣溫低,人若長時間停留容易發生危險。專業測繪人員操作儀器更熟練,可減少人員在頂峰停留時間。」
運用了哪些測量裝備?
此次珠峰測高,綜合運用多種傳統和現代測量技術。其中,GNSS衛星測量是重要一環。在峰頂,GNSS接收機能通過衛星獲取平面位置、峰頂雪面大地高等信息。
「2005年時,GNSS衛星測量主要依賴GPS系統。今年,我們同時參考美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和中國北鬥這四大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並且會以北鬥的數據為主。」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說。
李國鵬表示,這是北鬥系統在珠峰高程測量項目中首次應用。登頂測量時,頂峰的GNSS接收機依託北鬥系統和珠峰地區以及外圍的GNSS監測網聯機同步觀測,同時還可監測相關地區的地殼運動。
2005年,我國首先測得了珠峰頂峰的巖面高程和雪深數據,當時使用的雪深雷達為進口設備。今年珠峰高程測量將使用國產雪深雷達,該設備能同時獲取位置信息和雪深數據,兼具衛星大地測量和雷達系統的功能,而且輕便、易攜。
此外,天頂儀、重力儀、峰頂覘標、用於三角交會測量的超長距離測距儀等均為國產儀器。我國最新的測繪基準體系建設成果也應用於此次測量。同時,也將運用航空重力測量技術,提升測量精度。
相關連結
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
為世界最高峰定位置、「量身高」的行動,在人類歷史上已進行了多次。史料證明,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活動。
最先發現珠穆朗瑪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同胞,他們給予這個峰以名稱。但是把這個山峰,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在地圖上的,則是1715至1717年到西藏地區測量的我國測量隊員勝住、楚兒泌藏布和蘭本佔巴。
清朝康熙決定於1708年起重新測定全國地圖,1715年前後,勝住等三人被派往西藏。這是我國首次用現代測繪技術對西藏地區進行國土測量,其中就包括對珠峰的測定。
《皇輿全覽圖》可以說是關於珠穆朗瑪峰測量最早的歷史文獻。我國測定珠峰的時間比西方早了近140年。1952年,我國正式將這座世界最高峰命名為「珠穆朗瑪峰」,這也與《皇輿全覽圖》依照當地藏語傳統發音命名的原則相同。
1975年和2005年兩次測定珠峰高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便提出了「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繪製珠峰地區地形圖」的要求。1975年和2005年,我國兩次成功測定並公布了珠峰高程。
1975年的測量中,中國測繪隊採用傳統大地測量方式,並將覘標豎立在了珠峰峰頂,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這種測量工具帶到珠峰峰頂。
1975年,我國測繪隊員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正式對外發布,並獲得國際社會認可。
2005年,我國再次對珠峰高程進行測量。此次採用了傳統大地測量與衛星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並且首次利用冰雪深雷達探測儀測量冰雪厚度,獲得了珠峰峰頂巖石面的海拔高程。
經過嚴密計算,珠峰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冰雪深度3.5米,其中冰層以下巖面以上有1米厚不明物質,密度介於冰與巖石之間,估計為冰和碎石的混合物。
2005年的測量是人類首次精確測得珠峰峰頂巖石面高程和冰雪深度。
本版文字均據新華社、央視
製圖/何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