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已久,在西紅柿原產地秘魯的森林裡,當地土著認為這個稱之為「狼桃」的果子有毒,無人敢吃,只能用作觀賞。從秘魯森林傳入歐洲的數百年間,沒有一個人敢嘗一口「狼桃」。
1830年一位上校看到如此鮮美的西紅柿,好奇它到底是什麼滋味,他冒著中毒致死的危險,吃下了一個西紅柿,並躺在床上等死。鎮上的居民都嚇壞了,但上校過了半天也沒感到身體不適。
他將西紅柿可以吃的消息告訴了所有人,他們都驚呆了。於是,西紅柿名聲大振,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
西紅柿如此,扶老助殘如是。忙活了6年公益事業的孫利勇,也想從昌平做起,告訴大家扶老助殘不僅是一項公益活動,更是一件多方受益的機遇。
孫利勇(左)組織老人一起跳秧歌,並和「袖珍人」一起合影
獲國家級金獎
提倡老人和殘疾人「互短為長」
2020年8月23日,經過半年的多輪競賽,全國社創之星創新創業大賽在浙江省杭州市落下帷幕,北京市昌平區的北京扶老助殘科貿有限公司獲得金獎,成為昌平區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獲得國家級金獎殊榮的第一家企業,董事長孫利勇捧起了獎牌。
獲得這一殊榮在孫利勇的意料之中:「儘管隨著老齡化在中國的不斷深化發展、殘疾人就業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但是在很多人看來扶老助殘事業還是很有難度,具有挑戰性,但我不這麼認為。」孫利勇有著自己的想法:「提高扶老助殘的力度是社會發展的標誌,它首先是個機遇,然後才是帶來的挑戰,要將『扶老』和『助殘』結合起來。」
據了解,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有老人的家庭都選擇了「居家養老」的方式,但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老人精神上需要陪伴、生活上有很多瑣碎需求等諸多問題難以通過單次的獻愛心活動來長期滿足老人的需要;殘疾人就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但現實是很難找到稱心的工作,有時僅能領到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資金,甚至有些殘疾人僅能靠家裡的幫助,才能獲得一份穩定且合適的工作。老人和殘疾人,在社會上的兩個弱勢群體各有需求,且能夠互相補充,這為孫利勇的「互短為長」模式提供了基礎。
「簡單來說,老人可以隨時請殘疾人上門來提供一些生活服務,殘疾人還能獲得一定的報酬。」孫利勇繼續解釋道,殘疾人陪老人聊聊天、做做家務甚至可以幫忙做飯、按摩,但所需的薪酬則要低於普通的保姆或養老護理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針對老人和殘疾人的生活服務類平臺,但更多的是一種人情味,『互短為長』就是這個意思。」
在殘疾人上門幫助老人的同時,老人還能幫助殘疾人。部分殘疾人文化水平較低,且沒有機會學習一技之長,這也讓老人的長處有了發揮的地方。老人可以在生活中教授一些技能,成為殘疾人的良師益友。
如今養老服務業被視為「朝陽產業」,付出與收入不匹配讓很多人不願意從事養老護理工作,導致了非常大的用人缺口。以殘疾人所在社區為中心,輻射本社區有需求的老人,通過小程序一鍵呼叫,讓殘疾人在「家門口」上班、讓老人享受「鄰居」的照顧,雙方既方便、又放心。這一模式得到了昌平區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也讓孫利勇能夠在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放開手腳將項目落地,未來輻射更多地區。
多方支持下
他希望「扶老助殘」能走向專業化
為了能讓項目儘快落地,昌平區民政局開通了綠色通道,加快業務辦理速度;由於孫利勇和他的團隊對回天地區的社區需求情況不了解,具體與社區有需求的老人和殘疾人的對接工作出現了困難,昌平區民政局了解到情況後趕緊幫孫利勇和社區牽線,並為孫利勇講政策、送服務。
「昌平區民政局的同志告訴我這是一項惠及民生的項目,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放開了幹,為居民們帶來些福利。」孫利勇說。
通過大量調研後,孫利勇計劃組建義工和服務商團隊,覆蓋50個社區,直接受益5千名以上老人,並最少提供100個殘疾人就業崗位。並且在殘疾人上崗前為其提供專業的崗前培訓,包括基本護理知識、溝通技巧、適合健身用的木蘭拳等。孫利勇還正在以殘疾人創業基地為核心,建設無人機產業基地,無人機組裝、無人機駕駛員培訓、無人機飛行比賽等,他希望殘疾人接觸的不僅僅是養老護理、手工藝品,還要有更高技術含量的高端產業。
「專業的崗前培訓是必要的,這樣殘疾人在和老人的互助中也能更加得心應手。」孫利勇向記者介紹道:「創業基地在昌平區南口鎮,有專業的老師和場地,讓扶老助殘走向專業化。」
一項關乎你我的民生事業
孫利勇從小生活在山東農村,父母樸實善良的性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小時候家裡經常住著些陌生人,一住就是一兩個月,都是生活上有困難的老人或殘疾人,我母親就照顧著他們。」
當時孫利勇並不理解母親的做法,認為收留的這些人影響了家裡的生活。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他漸漸理解了母親的善良,對於物質生活沒有過多追求的他幾經周轉最終投身到公益事業中。
「我的母親前些年在老家突發腦梗,但當時家裡沒人耽誤了急救時間,沒過多久便去世了。」孫利勇說到這裡有些遺憾,他希望這種事情能夠盡少發生,老人在家裡至少得有個人陪著:「我的姐夫下肢癱瘓,一直靠拉摩的掙錢養家,但畢竟又危險又辛苦,不是長久之計。」
家庭的變故讓孫利勇更加堅定了投身扶老助殘事業的決心,他發明的預防老年痴呆的益智語言文字系統——「幸福密碼」文字系統正在申報國家專利,將為老人提供一套全新的動腦、動手益智文字,結合老人行為心理學,為延緩老人記憶力衰退、增加社區文化交流提供新穎、有效的工具。
中國的老齡化進程遠快於西方發達國家,80後、90後是少子化家庭的開端,面對悄然來臨的社會形態,我們不禁要問:未來會怎樣?今年新冠疫情後殘疾人就業問題更是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幫助。
「住在回天地區的殘疾人、復轉軍人、下崗職工歡迎入職、兼職或者做志願者」,孫利勇也希望更多人加入進來:「人多力量大,為社區建設一起努力。」
扶老助殘事關每一個人,孫利勇想和當年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上校一樣,讓扶老助殘事業更上一個臺階,從回天地區做起、從昌平做起。
文/北青社區報記者 李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