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吳棟 SCOP
From Series Afronauts
Cristina De Middel
歷史上第一張月亮照片出自約翰·W·德雷珀(John W. Draper)之手,1840年3月16日,也就是攝影術發明一年之後,德雷珀在紐約大學屋頂的天文臺上,用達蓋爾照相術留下了這張月亮照片。他在他的實驗室筆記本上寫道:「今天晚上,我準備好了一塊板,把它暴露在由一個雙凸面透鏡傳送過來的月光下。」
第一張月球照片(銀版照片翻拍), 1840
John W. Draper 攝
你能在板上看到一個類似光暈環繞月亮的圖像,讓人聯想到月相。但從照片裡可以看到,由於當時的技術原因,畫面被損壞了。
世界上最貴的月亮照片出自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之手。這張《池塘月色》(The Pond-Moonlight)是1904年斯泰肯在評論家查爾斯·卡芬(Charles Caffin)家附近所拍,在2006年拍賣出了292萬美元的高價。月光透過森林,倒影在池塘。斯泰肯通過一種古典的技法——重鉻膠彩轉印法(Gum Bichromate),賦予了畫面幽僻靜謐的氣氛。時年25歲的斯泰肯所拍的這張照片頗具印象主義繪畫風格。在那之後,他跟隨他的老師斯蒂格利茨,漸漸脫離畫意趣味,轉向寫實攝影。
The Pond-Moonlight, 1904
Edward Steichen
20年後,布勒東編寫的《超現實主義宣言》給了歐洲攝影新的養分。1931年,巴黎電力公司CPDE委託曼·雷(Man Ray)製作一系列宣傳個人用電的圖片。其中,曼·雷創作了一張以月球為主題的圖片,它刊載在《世界報》(The world)上,這張照片的超現實主義風格也表明了CPDE的廣告精神:即使是天體,也要依靠CPDE來照明。
Le Monte, 1931
Man Ray
不過,提到最著名的月亮照片,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的月升(Moonrise,下圖1)。1941年11月1日的夜間,亞當斯在新墨西哥州赫爾南德斯的公路邊拍了這張照片。月亮掛在一片漆黑的空中,下方的地上是一片簡陋的住宅,教堂和布滿十字架的墓地。遠方白雪覆蓋的群山,在黃昏餘暉的映襯下,呈現出壯麗的觀感。照片中的每個部分都能看清,沒有一片死白或死黑。可以說,黃昏的光照起了很大作用。「抓住這個!聽我說,看在上帝的份上!我們時間不多了!」事實上,亞當斯對當時情況的描述可能引領了後來風光攝影的潮流。「黎明與黃昏的魔幻一刻」被許多愛好者奉為風光攝影中的經典選擇。
同時期,1939年,在歐洲,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受布拉塞(Brassai)《夜巴黎》的影響,回到倫敦拍攝了《夜倫敦》(London At Night)系列。這張照片(下圖2)裡,月亮懸在空中,微光勾勒出街邊油燈的輪廓,卻將地面照亮。就像條發光的裂縫,在黑暗中生長。讓人聯想到福爾摩斯所生活的倫敦的景象。
Moonrise, Hernandez, New Mexico, 1941
Ansel Adams
From series London At Night,1939
Bill Brandt
從畫意式的表現,到超現實主義,再到區域曝光的技法。二戰前的月亮攝影也折射了當時西方主流的攝影與藝術理念的變化。與此同時,科技的發展也在暗自影響著人們對月亮的觀看和理解。它的發展不止體現在成像質量的提升,也體現在人類與月球的距離之中。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所拍的登月照片震驚世界。
地球的升起,1968
攝於第一次載人繞月飛行
William Anders / NASA 攝
太空人 Buzz Aldrin,1969
Neil Armstrong 攝
不過,多年來,認為阿波羅登月任務是一場騙局的大有人在,許多分析和質疑指向圖像的真實性。但無論真相如何,登月事件的確改變了許多人的世界觀(或是宇宙觀)。它使得月亮從一顆遙不可及的星球成為一個真正出現在眼前的場景。神秘感的削弱,伴隨著攝影中主觀意識的崛起,攝影家與藝術家們開始以一種介於真實和虛構之間的角度,看待月亮,看待圖像。
英國攝影師泰瑞·歐尼爾(Terry O'Neill)1971年在工作室裡創作了一張照片便帶有這樣的傾向。扮演007(詹姆斯·邦德)的演員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在倫敦的一處工作室的沙漠布景前打著高爾夫,但背景卻是掛在天上的地球。這張與NASA取景如出一轍的照片一眼便可知真假——人類在當時一定不可能穿成這樣在月亮上打高爾夫。
Sean Connery, as James Bond, on the moon, 1971
Terry O'Neill
在中國,也有一些攝影師對「月亮」這個主題感興趣。在李智2013年創作的系列《月》中就有一系列看似是月球表面的照片,但他並非站在月球上拍下了那些影像。李智通過查閱資料來描述月球,將所拍攝位置的星空進行準確的還原。然後通過石膏粉和麵粉搭建月球模型,以類型學的方式拍下照片。可以說,這樣的照片是真實的。但這些照片又並非是對真實月亮的拍攝,於是,形成了一種「虛假的真實」。
《月》, 2013
李智
同樣帶有虛構,克裡斯蒂娜·德·米德爾(Cristina De Middel)的系列《太空人》(Afronauts,又譯作「非洲太空人」)則用照片敘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1964年,尚比亞人愛德華·穆庫卡·恩科洛索(Edward Makuka Nkoloso)試圖憑一己之力加入美蘇之間的太空競爭。他開展了一個非官方的太空計劃,想將非洲人第一個送上月球。可該計劃由於種種阻礙而流產,其一是資金缺乏,當時尚比亞政府及聯合國都無法提供足夠資金;再者則是因為那個被選為太空人的年輕女孩懷了孕。於是這計劃便化為泡影。
這個鮮為人知的真實的故事被米德爾作為系列的原型。大象、穿著多彩的太空人、獨特的髮型……照片中的元素充滿了超現實。有人說,米德爾是想嘲笑恩科洛索的不切實際,不過據米德爾本人所述,這些影像首先建立在愉快美好的層面之上。
「事實上,沒人相信非洲人會先登月。對於我們的立場與偏見,這裡隱藏著一個非常微妙的批判。」米德爾說。
From Series Afronauts, 2012
Cristina De Middel
這些攝影師、藝術家以及科學家所拍的月亮,所講的故事,有的優美浪漫,風趣幽默,也有的結合了科學與幻想。但其中的月亮形象,卻仍然與我們腦海裡中國文化中的月相有所距離。所感之處不見「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之景,也少有「舉杯邀明月,低頭思故鄉」之情。或許攝影的寫實性本就與傳統的寫意有所分別,月亮在東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似乎少有與攝影藝術相碰撞的例子,令人有些遺憾。
但拍下一張月亮照片,傳遞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在我們心裡,早已是平凡的儀式。普通的照片也是輕聲的祝福,習慣陰晴圓缺,方知圓滿的彌足珍貴。
SCoP Conversation
『 SCoP Conversation 影像對話欄目 』依靠有關攝影,攝影的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廣泛觀點,來激發關於這個媒介的新對話。我們的欄目始於這樣一個信念:攝影是一種獨特的媒介,具有向世界投射直接的、不尋常的、動態視角的能力。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深思熟慮的觀點下,那些發人深省的作品。
「SCoP Conversation" draws upon wide-ranging ideas about photography, its history, its present and its future to inspire new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medium. Our conversations start from the belief that photography is a distinctive medium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ject direct, unusual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Here you find thought-provoking bodies of work underscored by thoughtful points of view.
正在展出 Current Exhibition
《我與你:埃裡克·索斯》
The Space Between Us: Alec Soth
2020.08.01 - 2020.11.20
參觀時間 10:30 - 17:30
周二至周日 Tuesday to Sunday
周一閉館 Closed on Monday
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2555號-1
(021) - 64289516
原標題:《SCôP Conversation | 關於月亮的攝影——從優美到腦洞大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