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元帥為何輕視美國南北戰爭:兩個武裝暴徒,在全國追逐打鬧

2020-12-22 陶慕劍地球觀察

美國南北戰爭,是影視作品裡經常會看到的題材。美國聯邦軍和邦聯軍兩邊排成密集隊列,互相「排隊槍斃」,是不少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情節。

由於後世美國的強大,南北戰爭似乎也成了世界軍事史上的重要篇章。但是,對於那個時代的歐洲專業軍人看來,這場戰爭卻處處體現著落後的戰術、粗糙的訓練,以及各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業餘作風。

美國看似龐大,正規軍數量還不如歐洲中等國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陸軍的實力一直被歐洲國家所輕視。關鍵原因就是美國常備正規軍數量很少,而且水平非常業餘。即使到了一戰前夕,美國陸軍數量也不過區區幾萬人,規模排名甚至落後於歐洲小國黑山。

在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初期,美國能出動的正規軍只有一萬人。最後在緊急動員志願兵的情況下,美國參戰兵力才超過了五萬人。

1860年爆發美國南北戰爭時,全美國的現役軍官才1000人。林肯總統下達了徵召75000名民兵的命令,應徵者雖然超過了好幾倍,但由於軍官不足,初期只能編成20萬人的部隊。隨著動員能力的提升,北方軍隊數量在一年後才超過了50萬,隨著解放黑人的加入,後期更是達到了一百萬的規模。相比之下,南方邦聯軍初期也只有10萬人,後期則超過了50萬人。

相比之下,1870年的普法戰爭就體現了歐洲強國的動員能力。小小的普魯士(包括北德意志聯邦其他成員),在短短幾周時間就動員了100萬軍隊(美國則花了兩年多),而且訓練有素,作戰能力很強。在當時,歐洲各大國都引入了現代預備役制度和徵兵制度,能夠迅速出動幾十萬大軍。而美國採用的是鬆散的民兵制度,動員效率低,士兵素質差。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雙方雖然人數看似不少,但這麼龐大的軍隊實際並非正規軍,多數都是屬於臨時性質的志願兵團,或者說美國南北戰爭其實是兩大幫民兵的戰鬥!

羅伯特·李效仿拿破崙的企圖總是失敗

美國的西點軍校名聲在外,歷史悠久。但問題是,美國南北戰爭前培養軍官人才的學校,只有西點軍校和有限的幾個軍事機構。當代的美國西點軍校雖然是一所名校,但在19世紀卻遠比不上歐洲的各大軍校,不僅規模小而且理論水平落後。

包括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匈帝國、義大利在內,歐洲各大強國均擁有完備的軍校培養體系,每年都向軍隊提供大批指揮人才,並且在學術理論上不斷創新,引導著當時的軍事進步。相比之下,美國的西點軍校能夠學到的最新軍事理論,還是拿破崙時代的東西。以至於,南北戰爭最優秀的將領——南軍名將羅伯特·李,一直在戰役指揮上試圖效仿拿破崙。

但是,半個世紀的技術變化讓羅伯特·李總很難複製拿破崙的成功戰例,以至於這個所謂的「美國內戰第一名將」竟然從來沒打出過殲滅戰!羅伯特·李指揮的一系列勝仗無一不是擊潰戰,最後總是讓北方聯邦軍成功保留了多數實力,無法在戰略上扭轉南方的頹勢。

南北戰爭期間,軍隊組織的基礎實際上是各州組建的「團」,互相之間缺乏統一協調。一旦團隊的指揮崩潰,士兵很難被其他團隊所收容和整編。這也是美軍正規化水平低下的直接表現。

美軍的團隊作戰能力差還有一個體現,就是內戰雙方的士兵只會排成一行行的密集隊列,進行排槍齊射。如果不組成線性隊列,美軍士兵就不會打仗!

落後的線性戰術:軍事理論還不如拿破崙時代

士兵排成密集隊列進行齊射的線性戰術,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從火槍發明以後就出現了,但拿破崙時代就已開始被散兵戰術淘汰。

拿破崙時代的法軍戰力冠絕歐洲,關鍵就在於士兵主動性強,善於進行散兵射擊和衝鋒,不依賴於密集隊列。在1806年奧厄施泰特戰役中,在拿破崙不在場的情況下,法軍名將達武指揮兩萬法軍充分發揮了散兵戰術,對面的五萬普魯士軍卻呆板地組成密集隊列進行線性齊射,結果普軍被劣勢法軍打得一敗塗地。

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美國南北戰爭雙方卻仍然堅持呆板的線性戰術,還不如拿破崙時代。從散兵戰術角度看,歐洲軍隊的優勢在於成熟的正規軍訓練制度,能夠花時間培養適合散兵戰術的「輕步兵」,同時加強步兵和騎兵、炮兵協同作戰的訓練。這些是長期服役的正規軍才能進行的訓練!

美國以各州為單位組成的「團」,基本都是志願兵,上戰場前才勉強訓練好隊列行軍。如果脫離密集隊列的約束,缺乏訓練的美軍志願兵們,甚至容易因失去組織度而潰散。

不過,與落後的線性戰術相比,歐洲一些觀戰軍官最頭疼的事情是——南北戰爭中的美軍騎兵竟然不敢衝鋒!

歐洲軍官頭疼:美國騎兵不敢衝鋒

南北戰爭中,雙方並不缺少步兵刺刀衝鋒的場面,比如葛底斯堡戰役中著名的「皮吉特衝鋒」——南軍一次師級規模的衝鋒。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擁有不少騎兵部隊的美國南北兩軍,竟然從來沒有在這些大戰役中發動過騎兵衝鋒。直到戰爭末期的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中,才在謝裡登指揮下發起了一次大規模騎兵衝擊,但戰役實況令人汗顏。

與正規步兵類似,正規騎兵也是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來的。能夠對密集步兵隊列發動正面衝鋒,不是隨便哪一種騎兵都能夠完成的。當時的美國騎兵部隊實際上是龍騎兵,也就是「騎馬的步兵」,即使是騎術精湛的牛仔,最多也只能充當偵察騎兵,根本不敢對步兵隊列進行衝鋒,哪怕是鬆散的步兵。可以說,歷史上的美軍騎兵,騎馬揮刀並不是一個傳統。

在1864年9月的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中,謝裡登將軍終於籌劃了一次大規模騎兵衝鋒。足足三個師的北軍騎兵,向南軍陣地發動了衝擊。這次騎兵衝鋒,甚至以「美國最大規模騎兵衝鋒」載入了史冊。但是在歐洲人看來,這次衝鋒如同一場兒戲——北軍騎兵數量多達8000人,而對面的南軍步兵不過五、六千人,騎兵居然比步兵還多!

真正意義的騎兵衝鋒,是人數少而精的騎兵,迎著槍炮衝擊人數更多的步兵,從而打開敵軍的戰線缺口,或者包抄敵軍側翼,動搖敵軍的陣線。

相比之下,歐洲在當時仍保持了裝備胸甲的重騎兵,敢於在戰鬥中迎著炮火衝鋒,並且平時有專門的馬匹飼養和騎兵戰術訓練,從而讓正規騎兵達到高度的戰鬥意志和專業素養。這種正規的騎兵部隊,不是戰時徵調的馬匹和臨時動員的騎手能夠勝任的。在戰鬥中,歐洲的正規騎兵不僅能夠配合步兵作戰,衝擊敵方側翼,而且能夠在敵軍潰散時發動追擊,擴大戰果。

除了正規騎兵之外,歐洲軍隊在當時還部署了步兵伴隨火炮和原始機槍,並且發展了與步兵、騎兵協同作戰的軍事理論。可以說,同時代歐洲軍隊的作戰模式更加複雜多樣,作戰藝術也更加高超。

與此相比,美國軍隊在南北戰爭中的表現水準,就好比是一支落後的殖民地僕從軍。

從葛底斯堡戰役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場被美國自稱為「史詩」般的大會戰中,雙方步兵互相開火、衝鋒和肉搏,然後敗退,然後再開火,不斷重複著無聊的落後戰術。在這種無聊的重複中,觀戰的歐洲軍官曾經一度期待騎兵來打破僵局,但是無論是南軍還是北軍,都無人敢組織騎兵衝鋒。

直到戰爭後期,美國北軍的騎兵軍團,才仗著人多才敢於衝擊南軍步兵。像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這種八千人規模的騎兵大衝鋒,更像是為了打掃戰場!

所以,普魯士著名戰略家、陸軍元帥馮·莫特克評價美國南北戰爭,留下了這麼一句名言——「這場戰爭,是兩個武裝暴徒在全國各地互相追逐打鬧」。

美國南北戰爭,對軍事工業和武器裝備的促進是巨大的,但美國軍隊的業餘程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有所改觀。至少在一戰前,美國軍隊在後勤、戰略和戰術層面,都很難與當時的歐洲一流軍隊相比。(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胡錫進:美國或正在打響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胡錫進:美國或正在打響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美國前所未有的封號和反封號大戰或許成為該國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川普發聲,除了怒斥推特,還聲言要建立「我們自己的」平臺,表示「我們不會被禁言「,他的這個聲音通過美國總統的官方帳號和競選團隊的帳號發出,但也迅速被消聲和封禁。推特還封禁了兩名川普效忠者弗林和鮑威爾的帳號。川普的支持者們都聚集到了一個叫Parler的社交平臺上,谷歌直接封禁了它,蘋果要求它在24小時內整改,目前暫時銷聲匿跡。
  • 美國南北戰爭,南軍本來佔儘先機連打勝仗,為何最終敗給北軍
    美國南北戰爭是工業革命以後第一次超大規模的戰爭。美國南北兩方,共有超過300萬人投入戰爭,雙方死傷總人數也遠超百萬。然而在這場戰爭中,擁有精銳部隊的南方軍隊,卻在初期佔盡優勢的情況下突然崩潰,最終由林肯統領的北方政府獲得了勝利。
  • 美國南北戰爭到底為何而戰?
    在美劇《紙牌屋》中有這麼一個橋段,主人公弗蘭克去參觀一個南北戰爭古戰場,因為這裡既是他祖先陣亡的地方,又是當地的旅遊景點,對此他非常政治正確說了一句,「更不要為奴隸制這樣愚蠢的原因開戰」。這句話其實也符合人們的刻板的印象,美國為了解放黑人發起一場南北戰爭,這一事件也成為了美國的閃光點,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客觀的說,美國人解放黑奴是真的,南北戰爭也是真的,但是解放黑奴只是結果,而不是目的。林肯曾經在給朋友的信中對南北戰爭如此描述,「我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既不是保存奴隸制度,亦非摧毀奴隸制度。
  • 美國封號和反封號大戰上演!胡錫進:美國正打響新的「南北戰爭...
    美國前所未有的封號和反封號大戰或許成為該國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川普發聲,除了怒斥推特,還聲言要建立「我們自己的」平臺,表示「我們不會被禁言「,他的這個聲音通過美國總統的官方帳號和競選團隊的帳號發出,但也迅速被消聲和封禁。推特還封禁了兩名川普效忠者弗林和鮑威爾的帳號。
  • 美國南北戰爭對美國的意義何在
    應該說自南北戰爭以後才標誌著美國的美國的正式崛起。意味著一個不可分割點聯邦政府的存在。一個強大富裕美利堅正式出現。我們都說美國的制度穩固而完善,都是聯邦制,蘇聯解體,而美國卻日益穩固。事實上,美國的制度基本上成熟正是在南北戰爭以後的事情。一句話,南北戰爭成就了今日的美國。
  • 南北戰爭——一份修正案導致的國家戰爭,林肯的無辜、無助與無情
    本文從美國獨立以後的發展為起點,講述了南北戰爭發生的因果聯繫,同時論述了為贏得戰爭,林肯的宅地法對印第安人的血淚影響。 開篇:美國南北戰爭前的修正案糾紛 在南北戰爭爆發前,美國工農經濟發展迅速,自從在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娜以後,1819年又佔領了佛羅裡達,
  • 七年戰爭,普魯士一挑四大強國,靠什麼贏得最後勝利?
    戰爭過程異常艱難,戰鬥相持不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幾乎彈盡援絕,曾兩次想自殺,但最終還是頑強地挺了過來。那麼,普魯士究竟靠什麼能夠以一敵四,抵擋住四大強國的圍攻?普魯士軍隊擁有濃厚的軍事傳統,是當時歐洲最能徵善戰的軍隊。普魯士軍隊不僅訓練有素,而且規模龐大,從國王到士兵都是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的戰士。普魯士軍隊經過多次戰爭的洗禮,對武器的熟練程度要優於對手,而且普軍在機動能力、戰術協同方面也非常優秀,常常出其不意,以少勝多。
  • 法媒述評:美國南北戰爭並未結束
    參考消息網6月23日報導法國《新觀察家》周刊網站6月21日刊登《美國的南北戰爭並未結束》一文,作者菲利普·布萊-熱爾古在文章中指出,在美國,分裂之戰並未結束。兩個強大的神話「天選之國」和「美國夢」,讓美國掩蓋了奴隸制的原罪並將內戰中的南部聯邦者奉為「英雄」,不過到一個月前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警察壓喉致死後破滅了,美國重新走向了分裂。
  • 讀懂了南北戰爭,就看懂了一半的美國
    弗裡德曼(右)接受CNN採訪 視頻截圖這讓很多美國人對「第二次內戰」的擔心增加了很多。事實上,美國短短兩百多年的歷史,已經發生過很多次各種級別的社會撕裂和族群撕裂,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構建了現代美國的政治基礎。可以說任何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有獲益的一方和失意的一方,但因無法調和最後發展成大規模內戰的,其實也就南北戰爭一次。
  • 林肯:與華盛頓齊名的美國領袖,為何當選總統卻導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名總統,也被美國人稱為與華盛頓齊名的偉大美國領袖,林肯在任期間做出了哪些成就呢?廢除美國黑人奴隸制,贏得南北戰爭的勝利,奠定美國工業發展的經濟方向。
  • 美國南北戰爭,一場人渣之間的戰爭
    美國沒有貴族傳統,但是非常重視個人品德。美國獨立之後很長時間裡,人品都是經商從政的重要資本。但是南北戰爭改變了這些。正人君子都不能打仗以林肯為代表的北方,擁有絕對的人口和資源優勢。南北戰爭打響才兩個月,就招募了31萬軍隊,林肯先以麥克道爾為統帥。麥克道爾渡過波託馬克河,派一支小分隊去偵察,結果暴露行軍計劃。南方派優勢兵力增援,北方大敗,因為久疏戰陣,撤退變成潰退。林肯不得不換帥。第二任北軍統帥是麥克萊倫。
  • 第二次南北戰爭打響?百萬川粉持槍上街,與多個黑人武裝爆發激戰
    自總統大選開始,現在美國本土已經熱鬧了半個月,時不時各地都要上演一下最美風景線,川普支持者、川普反對者、拜登支持者、黑人武裝和安堤法組織等,時不時都要上演一下武裝衝突。近日大量川普粉絲聚集參加「百萬挺川大遊行」,上百萬川粉持槍上街遊行,堅決不承認拜登勝選結果。
  • 美國的利益分配失衡,觀念又無法統一,最終點燃了南北戰爭的戰火
    在美國尚未建國之前,奴隸制度就已經遍及北美多地,即便是獨立戰爭後建立的美國,也未能及時將奴隸制廢除,反而是任由其繼續存在。美國南北雙方也逐漸形成了資本家組成的北方派系和支持奴隸制的南方派系,雙方的利益分配不明與觀念不合,導致雙方的矛盾日漸加大,最後就變成了一場可怕的內戰,即美國歷史著名的內戰——南北戰爭。
  • 揭秘美國為何不設元帥軍銜
    美國為何不設元帥軍銜?竟和這兩位將軍有關 眾所周知,元帥軍銜是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譽。在二戰時期有許多國家都變有元帥軍銜,像德國和蘇聯最多,而蘇聯首腦史達林自己也給自己封了個大元帥軍銜,可見元帥軍銜是多麼誘惑人。而在我國建國首次施行軍銜時,也對十位戰功卓越的人進行業了授封。
  • 因為有普魯士軍官團-條頓騎士團的後代
    長期以來,由於德國的對外戰爭和尚武傳統,普魯士貴族軍官團和軍隊所擁有的特權及政治影響力,在德國社會根深蒂固,一戰的失敗也未能對其有所動搖,而且他們藉助於來自一戰的傷痛,在二戰的初期找回了自己民族和團體的尊嚴。
  • 如果當年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聯邦被南方同盟擊敗,後來美國會怎樣
    參戰雙方為北部聯邦(北方美利堅合眾國,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利益)和美利堅聯盟國(南方同盟,代表南方使用黑人奴隸的大種植園主利益),最終北方聯邦獲勝、確立了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為後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
  • 南北戰爭時期,為什麼會有黑人為美利堅聯盟國(南)打仗?
    眾所周知,美國的南北戰爭是因為黑人奴隸制而爆發的。美利堅合眾國(北方)要廢除奴隸制的,美利堅聯盟國(南方)堅決要保留奴隸制。因此大部分美國黑人在南北戰爭中後期都是支持北方的。但奇怪的是,很多史料記載都表明,有些美國黑人在南北戰爭時期卻為了美利堅邦聯的奴隸主打仗,著名小說《飄》就有了這方面的描寫。那麼為什麼會有黑人在南北戰爭時期為南方邦聯打仗呢?首先,美國南方黑人的文盲率在南北戰爭時極高,認字的黑人少得可憐。
  •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正義」的北軍在南方搞「反獨大屠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國南北戰爭似乎是一場解放黑奴的正義戰爭。客觀地講,南北戰爭確實符合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但正如美國這個國家一樣,南北戰爭中的北方在正義性上也有很多問題。在南北戰爭期間,被後來很多人以及外國人視為正義一方的北方軍隊在南方曾經做下很多暴行,其中最後過分的就是「反獨大屠殺」。下面本鬼就簡單地介紹一下北軍在南北戰爭期間的「反獨大屠殺」。1862年7月,謝爾曼被任命為孟菲斯軍官區(北軍)總司令。
  • 南北戰爭不是為解放黑人奴隸?你不知道的10個美國內戰冷知識
    演繹南北戰爭關於美國南北戰爭,還有許多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下面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一些資深美國南北戰爭研究員認為:黑人踴躍參加北方聯盟軍隊幫助扭轉了整個戰場局勢,讓聯邦最終取得了勝利。6.死於南北戰爭的美國人比任何美國參與的戰爭死的美國人都多根據美國聯邦檔案館資料顯示:南北戰爭中大約有62.5萬名士兵喪生——比死於一戰、二戰、韓戰和越南戰爭的美國人總和還多!在南北戰爭中雖然槍炮傷是主要死亡原因,但疾病、營養不良和感染也是重要死亡因素。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條頓騎士團領地自此轉變為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成為普魯士公爵。但普魯士公國是波蘭王國的附庸國,受波蘭控制。阿爾布雷希特及其子孫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的母系祖先,普魯士公國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中普魯士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