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正式籤署,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就此誕生。
RCEP是區域協定。區域分為傳統區域和非傳統區域。RCEP 所涵蓋的區域仍然是傳統的。RCEP以東協為中心,其「對話夥伴國」同意和支持東協的中心地位。非傳統區域是建構性的。在RCEP之前,「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所涵蓋的是一個非傳統區域。CPTPP區域包括了太平洋盆地涉及的東亞、東南亞、東北亞、北美、拉美、大洋洲等11個國家。而尚未辦理完「脫歐」手續、不再是歐盟國家的英國想加入CPTPP,CPTPP成員國也並未拒絕。
相比於CPTPP,今後在東協和其他成員同意並經過談判後,RCEP的新成員將是東協的其他對話夥伴國(如美國和印度等),而不是「域外」國家如英國。
2019年,印度退出RCEP談判。日本一度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希望印度留在RCEP。後來,經濟(商業)的邏輯在東京佔據上風,日本不再堅持印度的進入。
我在這裡想指出,沒有印度的RCEP依然意義非凡。非凡性到底在哪裡?這倒不是因為沒有印度降低了談判的複雜性,或者印度如果加入可能談不成、無結果。我說的非凡,指的是RCEP讓我們想起了「亞太」。我們知道,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在冷戰沒有結束的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經歷了近40年的建構,亞太經濟合作儘管沒有形成包容性的「太平洋經濟圈」,亞太經合組織(APEC)也沒有成為太平洋經濟共同體,但是無論是CPTPP還是RCEP,本質上是建立在這近40年的區域合作基礎上。真正的功臣是「亞太」。無論如何,印度與亞太的經濟聯繫還是不夠,印度終究不是亞太國家。新德裡主動退出RCEP,再次突出了其「亞太合作」的本質。
11月20日,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以視頻形式舉行,在這一時刻,我們要感激具有偉大可持續性的「亞太合作」。沒有「亞太合作」這一框架或平臺,也許就不會有CPTPP和RCEP這兩個重大的區域合作果實。接下來,對研究者來說,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也許是:CPTPP和RCEP之間會有什麼關係或者互動,以及因互動而來的共同未來?
2020年11月15日,15個真正的亞太國家籤署RCEP後,紐西蘭外交和貿易部網站公布了RCEP協定的全文(但16日該網站上卻看不到RCEP協定全文了,不知紐西蘭政府是否將之刪除了)。在紐西蘭外交和貿易部官網下載了RCEP協定全文後,我花了一天翻看這一協定。該協定一共510頁(英文),非常厚重,是需要用很長時間來消化的一份文件。
RCEP談判耗費數年,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期間,亞太地區的國際交流,包括外交官之間的接觸都受到嚴重影響。這一協定在疫情期間的文本變化情況,我們所知甚少。目前,對RCEP關心者眾。在看了一些關於RCEP的評論後,我大體認為,許多評論者大多沒有細看RCEP協定全文,或者根本沒有看RCEP協定本身。而僅僅根據RCEP籤署的相關新聞有感而發是遠遠不夠的。
RCEP的籤署也許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我們知道,東協自身的進程和東協主導的區域進程中達成的協議不計其數,但這些協議很多並沒有真正付諸實施,或者,這些協議的「合規」或者付諸實行,一直是一個問題。
最後,我有一個建議:要對RCEP做出相對正確的評論,理解RCEP協定本身是一個必要的前提。有關機構有必要設立專門研究RCEP的項目,尤其是研究RCEP能否如期並全部獲得參加國批准而生效、研究RCEP的影響及其不確定性、研究RCEP和CPTPP之間的關係。
>>>中國對加入CPTPP持積極開放態度 CPTPP對中國的影響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