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大利亞的粉紅色鑽石
雅庫特地區的鑽石,每個超過50克拉,但總量和質地無法與「珀匹蓋」媲美。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7日報導,俄羅斯日前公布了一個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鑽石礦。該礦位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一個直徑超過100公裡的隕石坑內,儲量估計超過萬億克拉,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
科學家們表示,這個被稱為「珀匹蓋」(Popigai)的隕石坑的歷史超過3500萬年,它下面的鑽石儲存量估計是全球其他地區鑽石儲量之和的十倍。俄羅斯之前一直隱瞞這個發現,目的是防止鑽石價格被壓垮而損害自己的鑽石業利益。
「珀匹蓋」的鑽石又被稱為「衝擊鑽石」,是類似隕石一樣的物體撞擊現有鑽石礦後形成的產物。它的硬度是普通寶石的兩倍,因此在工業和科研方面的應用價值特別高。上周末,俄羅斯官員與媒體會面時表示,政府將允許位於該礦附近的新西伯利亞地質與礦物學研究院的科學家揭開這個寶藏神秘的面紗。
新西伯利亞地質與礦物學研究院院長說,新資源可能會對寶石市場產生較大衝擊。「我們說的是數萬億克拉,相比而言,為大眾所熟悉的俄羅斯雅庫特鑽石礦的儲量只有10億克拉。而且,衝擊鑽石因其獨特的表面和更大的體積,其價值更高。」
俄羅斯的鑽石產量2007年達到頂峰,價值13.5億美元,98%的產品出口至比利時、以色列、美國和東南亞。但因經濟危機影響,其鑽石產量2009年跌至谷底,產值僅為3.5億美元。目前世界經濟已經出現復甦的跡象,這或許是俄羅斯當局選擇現在公開這個秘密的原因。
鑽石品種根據顏色,淨度,切工,重量等分為很多,但是依據顏色的分類則成為鑽石品種最主要的劃分依據,因此,鑽石的顏色是其經濟評價中首要因素。而許多特別的顏色則成為鑽石品種中珍貴的。
而在不久之前,澳大利亞最大的礦業公司——力拓公司(Rio Tinto)近日宣布,公司在西澳大利亞的阿蓋爾鑽石礦山發現了一塊12.76克拉的粉紅色鑽石,並命名為「阿蓋爾粉紅禧」(Argyle Pink Jubilee),這也是在澳大利亞所發現的最大粉紅色鑽石。
澳大利亞出土最大粉紅色鑽石價值千萬美元以上
目前,這塊稀世鑽石正在珀斯地區進行切割拋光,估計將至少花費10天的時間。緊接著會有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對其進行定級分析,在隨後的時間裡,這塊鑽石將在全球一些城市進行展出,並在今年的晚些時候採取招標的方式售出。
據相關人士分析,通常最優質的粉紅色鑽石每克拉價值100萬美元,這也意味著,「阿蓋爾粉紅禧」的價值至少在1,000萬美元。
命名為「阿蓋爾粉紅禧」
鑽石的顏色,主要為無色、白色、淡黃色。黃色是鑽石的大忌,其色凋的深淺直接影響鑽石的質量和價值。目前對鑽石顏色分級的評價,大多採用對比法,即在標準白色鑽石燈下,把所需要分級的鑽石,與「標準鑽石樣」進行對比劃分。對於分級標準外的其他顏色,如紅色、藍色、紫色等,因極為罕見,故這顏色的鑽石均為鑽石中的珍品,其價格遠遠高於一般鑽石的計價標準。根據這些我們來看看鑽石中珍貴的品種吧!
1、淨水鑽:
一種純淨得像水一樣的無色透明鑽石,其中尤以帶淡藍色者為最佳。世界特大金剛石和世界名鑽主要是這種品種,如「瓊克爾」等。
2、紅鑽:
一種粉紅色到鮮紅色的透明鑽石,其中尤以「鴿血紅」者為稀世珍品。如世界名鑽「俄羅斯紅」等,澳大利亞是其主要來源。
3、藍鑽:
一種天藍色,藍色到深藍色的透明鑽石,其中以深藍色者為最佳。這種鑽石與所有其他顏色的鑽石不同,它具有半導體性能。因其特別罕見,故為稀世珍品。如世界名鑽「希望」等,南非普雷梅爾礦山是其主要來源。
4、綠鑽:
一種淡綠色到綠色的透明鑽石,其中以鮮綠色者為最佳。如世界名鑽「德勒斯登綠」。辛巴威(羅得西亞)是其主要來源。
5、紫鑽:
一種淡紫色到紫色的透明鑽石,其中尤以豔紫色者為稀世珍品,前蘇聯是其主要來源。
6、黑鑽:
黑色金剛石通常不能作為鑽石,但個大烏黑而透明者也能成為珍貴鑽石,如世界名鑽「非洲之星」。
世界上最名貴的10顆鑽石
偉大的非洲之星
「非洲之星」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鑽石。這顆鑽石由美國一家公司切割,該公司在研究了這顆鑽石6個月後,才確定如何切割。
光之山鑽石
這顆鑽石有最古老的記載歷史,它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1304年。在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被再度切割,之後被鑲嵌在英國女王的王冠上,這顆鑽石現在重108.93克拉。「光之山」鑽石據說是上帝送給一名忠實信徒的禮物。
艾克沙修鑽石
「艾克沙修」不光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之一,它還是迄今為止全球發現的第二大鑽石。
大莫臥兒鑽石
大莫臥兒是17世紀在印度發現的鑽石。大莫臥兒根據泰姬陵的建造者沙迦汗命名。但是,這顆鑽石後來失蹤了。有人認為,光之山鑽石可能就是由這顆鑽石切割而成。
鑽石神像之眼鑽石
這是一顆扁平的梨形鑽石,大小有如一顆雞蛋。「神像之眼」重70.2克拉。傳說它是克什米爾酋長交給勒索拉沙塔哈公主的土耳其蘇丹的「贖金」。
攝政王鑽石
攝政王鑽石是一名印度奴隸於1702年在谷康達附近發現的。攝政王鑽石以其罕見純淨和完美切割聞名,它無可爭議當屬世界最美鑽石。
奧爾洛夫鑽石
奧爾洛夫鑽石是世界第三大切割鑽石。它有著印度最美鑽石的典型純淨度,帶有少許藍綠色彩。
藍色希望鑽石
它被認為有著名的塔維奈爾藍鑽的特點,1642年被從印度帶到歐洲。它曾屬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今天你可以在華盛頓史密森學會看到這顆鑽石。
仙希鑽石
它最初屬於法國勃艮第「大膽的查爾斯」公爵,公爵於1477年在戰爭中弄丟了這顆鑽石。仙希鑽石為淺黃色,顯然出自印度,據說它是被切割成擁有對稱面的第一大鑽石。
泰勒·伯頓鑽石
這顆梨形鑽石是1966年在南非德蘭士瓦省第一礦發現。理察·巴頓為伊莉莎白·泰勒花110萬美元買下了這顆鑽石,給它重新取名為「泰勒·巴頓」。
歷史上最大鑽石克利蘭鑽
1905年一月二十五日南非普裡米爾礦區工人收工之際,工地總監佛德瑞克。威爾斯,正做當天最後一次巡查,突然間,一名工人上氣不接下氣的跑來,拉他到一個坑旁,指給他看埋在泥中,在夕陽下閃閃發光的物體。威爾斯猜想,大概又是工人故意放置的玻璃,想要戲弄他(工人常玩這樣的遊戲)。但他仍然走入坑內,把它挖起,取出了歷史上最大的一顆寶石級鑽石。
這顆原石測量為2 x 2 .5 x 4 英寸 ,重約1.33磅,並且近乎無暇。 該礦創始人湯瑪士。克利蘭爵士,當天恰巧泣臨礦場巡視,便以克利蘭命名。
總理路易士。波沙,說服其政府買下該石(約一百萬元美金),送呈英王愛德華七世,以感激他準許坦尚尼亞設立憲法的恩德 .
原石被切成九大塊大石,九十六顆小石,以及約有19.5克拉的未磨碎石。其中最大兩顆留為英王皇冠裝飾,其餘則當做酬謝亞塞師傅們 ( 阿姆斯特丹亞塞公司 Asscher ) 的工資。
歷史淵源
在各種名貴首飾中,鑽石向來最得女士們青睞。然而,古代中國人研究珠寶器玩雖出神入化,但對「寶石之王」竟然有眼不識泰山,連被譽作「貴族生活百科全書」的《紅樓夢》也對它不屑一提。這是何故?
「火鑽」緣出「火水」裡
通過文字認識事物,最忌望文生義。比如鑽石,其上品叫做「火鑽」,你若憑那個「火」字而斷言此類鑽石紅光閃爍,恐怕「人唔笑狗也要吠」。究其實,火鑽顏色淡藍,像煤油,在粵方言裡煤油叫做「火水」,舊時的廣州人便把該種抵得上一座東山小洋樓的鑽石戲稱為「火水鑽」,簡稱「火鑽」。
從印度兜轉到荷蘭
提起鑽石,不免扯上「金剛」。
「金剛」一詞是地道的「國貨」,但其衍生詞「金剛石」,卻被《漢語外來詞詞典》判斷為來自日語的外來詞。箇中緣由,須從金剛石之為物說起。
金剛石是碳的同素異形體,其特有的晶體結構,使它成為一切已知物質中最硬的一種。金剛石指的是未經加工的原石,經琢磨而成裝飾物的叫做鑽石。
世界頭號鑽石「庫利南」
鑽石被譽作「寶石之王」。英國王冠上鑲的是印度名鑽「光明之山」,王杖上鑲的是南非名鑽「非洲之星」。
在1870年於南非發現原生礦之前,金剛石被零星地偶然撿拾於砂礫之中。最早把這種非金屬礦物視為稀世之寶的,是兩千多年前即已生息於恆河流域的印度人。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遠徵印度,金剛石遂為希臘人所知,他們借用一個現成的形容詞對它作了正式命名———adamas。這個古希臘詞的原義是天下無敵的,引申義為最堅硬之物。
古希臘人還釐定了秤衡adamas的重量單位———克拉。克拉,古希臘文為keras,是產於愛琴海沿岸的一種角豆樹的種子,其特點是很小很輕而每顆重量嚴格相同。1克拉等於0.2克,世界頭號鑽石「庫利南」重3106克拉,像拳頭大;中國頭號鑽石「常林鑽石」重158克拉,像核桃大。
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人們無法對金剛石進行切割,在神廟裡或在皇宮裡被用作飾物的乃是原石。晚至1454年,方才由荷蘭匠師發明了以金剛石琢磨金剛石的加工方法,方才有了跟原石形態的金剛石相對而言的「鑽石」這個詞。
就本文的題旨而論,「荷蘭」是一個關鍵詞。直至上世紀40年代,全世界最出彩的鑽石加工場所,仍然集中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由於這一歷史原因,古希臘詞adamas逐漸形變為拉丁語系的荷蘭詞,最後定型為英語的diamond———它既指金剛石,亦指鑽石。
此石因何謂之「鑽」
金剛,是一個古老的中國詞,作為五行家的術語,它被用於概稱屬「金」的西方剛堅之「氣」。當「金剛」被中國佛教挪用之後,這個詞在某些多少涉及五行的著述中仍會偶爾閃現,特指一種產自「西方」的「石」。
西晉著名方士郭璞在其志怪筆記《玄中記》中寫道:「金剛出天竺(即印度)、大秦國(即羅馬),一名削玉刀,削玉如鐵刀削木,大者長尺許,小者如稻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金剛石,出西番天竺諸國;金剛鑽,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
諸如此類記述中的「金剛石」,本來正是最早被發現於印度而被希臘人鄭重命名為adamas的那一物事。然而,這個古老的中國詞卻完全沒有跟珍寶相關的內涵。例如,從李時珍的前述那段文字裡儘管找得著「鑽石」一詞的典出,但這鑽石只不過類同於打火的燧石,是一種尋常用具。
金剛石鉤掛「蘭學」
但在大海東邊,相應於「李時珍時代」的日本學者從漢語中引進了「金剛石」這個詞,讓它跟西方文化相鉤掛,鉤掛的紐帶,乃是荷蘭!
荷蘭是第一個跟日本建立固定聯繫的歐洲國家,荷蘭海軍入侵臺灣是在1624年,而早在1609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已經在日本設立了永久性商館。荷蘭人給日本帶去了大量近代西方學術知識,始自17世紀初,這種來自荷蘭的知識就被日本學者統稱為「蘭學」。
1708年,早期蘭學家西川如見在其調研中國、日本和包括印度、阿拉伯在內的「泛西方國家」的交互貿易的專著《華夷通商續考》中,提到了「金剛石」這種商品,中日兩國所需的金剛石都來自「西方」。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中的「金剛石」雖然用的是漢字,但西川如見卻給它註上了近似荷蘭語「鑽石」的讀音,因而,這是一個打上了荷蘭文化印記的日本產漢字詞。
一個半世紀以後,值日本開始全方位向西方學習的1864年,晚期蘭學家清水卯三郎編成日英詞典《英米通語》。在這部詞典中,日語「金剛石」的讀音定型為diamond的轉音daiyamondo.
近代中國人對於「金剛石」一詞的理解,契合於《英米通語》之類而並非《玄中記》。《漢語外來詞詞典》把「金剛石」判斷為外來詞,歷史文化依據相當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