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紀事》線下活動 | 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記疫情背後...

2020-12-24 澎湃新聞

困境這個詞,

抽象、模糊,其實是人生的常態。

但在雷神山醫院,

困境卻直接、具體,難以逃避。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

第三集《雷神山紀事》

7月7日下午,《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第三集《雷神山紀事》幕後分享會在我院順利舉行。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助理王俊,我院黨委副書記閔建穎、副院長張繼東、黨委宣傳處處長袁蕙芸等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在現場,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們和主創團隊一起回顧了疫情期間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的難忘經歷。

閔建穎在致辭時表示:「仁濟人從來都是有使命,有擔當的,無論是在抗洪救災、抗震救災還是在抗擊非典的前線,都有仁濟人的身影。這一次新冠疫情,仁濟一共派出了172名醫療隊隊員,為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其實我們只是上海所有醫療隊的一個縮影。」

困境背後:感動的瞬間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第三集《雷神山紀事》的導演是謝抒豪,在武漢雷神山醫院,他跟隨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深入B區ICU的一線,記錄下了一個個發生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的驚心動魄的時刻,也記錄了醫護與病患之間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瞬間。在現場,回想起三個月前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時的種種經歷,謝抒豪說:「一轉眼,距離雷神山醫院B區ICU關艙已經過去三個多月,在那裡,我遇見了同樣來自上海的ECMO小分隊。在與他們相處的一個月中,他們對醫學的純粹追求和敬業精神讓我非常感動」。

困境背後:艱難的抉擇

《雷神山紀事》中最牽動人心的就是武漢雷神山醫院B區ICU裡15床和5床的故事。紀錄片裡,原本手術窗口期更長的5床患者肺功能突然急劇衰竭,急需ECMO進行生命支持;15床患者不明原因高燒半個月,也即將錯過上ECMO挽救的最佳時機。

3月初的武漢處於戰時狀態,物資緊缺,雷神山醫院B區ICU裡,兩臺ECMO僅有一套耗材,面對5床和15床兩個同時需要救治的病人,醫生們被推向了一個倫理的困境。

在經過長時間激烈的討論後,ECMO小分隊的醫生們最終決定先給15床上ECMO。提及此事,我院呼吸科主任蔣捍東在現場說到:「在當時,武漢的醫療設備資源並不充足,醫生們必須選擇在最能救活的病人上使用ECMO,把有限的救助資源用到最合適的病人身上。」

葉佳琪攝

困境背後:難忘的回憶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裡,艙內的護士們每天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置身於各種各樣的困境之中。他們需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每天連續4小時在艙內給病人們治療、護理、翻身、餵飯,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長時間治療下逐漸喪失生存信心的老人、擔心互相安危的病患夫妻、武漢上海兩地方言不同造成的溝通障礙……

雷神山醫院關艙那天,所有原本在床頭的呼吸機被整齊堆砌在ICU的一角,監視器裡的病床空空蕩蕩。B區ICU的上海援鄂醫療隊的護士長們鎖上所有的門後,第一次照了一張五人同框的照片,把沉甸甸的鑰匙交還給了雷神山醫院。

消殺過後,雷神山醫院那條長長的走廊上,逐漸斑駁的「武漢加油」四個字背後蘊含的眼淚與汗水,讓所有醫護人員都刻骨銘心。

我院急診監護室護士長王芳在現場回憶起那段歲月時,忍不住哽咽出聲:「回到上海後,我仍然會想起在武漢的經歷。在援鄂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堅強的人,但在武漢的時候,聽到大家唱起國歌時,我總是忍不住掉眼淚。」

困境背後:堅守的使命

護士們在雷神山醫院裡的艱辛令人動容,而紀錄片中支援武漢三院光谷院區的我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餘躍天分享的一則微信讓現場的觀眾們紛紛落淚。

微信中,武漢三院的醫生們說到:「我們主任說,人家千裡迢迢來幫助咱們,咱們要保護好人家,讓別人好好地回家」。

樸實的內容和其中透露的關懷讓餘躍天感動不已。現場,餘躍天表示:「這場疫情把醫生推到了前方,這是我們的使命!我仍然記得從武漢回來的時候我們的隊長說,我們不僅應該把這些使命放到下一次抗疫中去,而且要放在之後的工作中去。」

在武漢期間,如何保護奮戰在前線醫護人員,成了張繼東心頭最大的考量。他要求每一個進艙的醫護人員在操作時嚴格遵守院感流程,時刻關注每一個進出艙醫護人員的身體狀況,進入ICU的醫護人員更要接受感控組的嚴格檢查,以確保每一個醫護人員的健康與安全。現場,他表示:「(我)一定要把我們這些隊員,平平安安帶去,安安全全帶回來,一個不少的帶回來。」

在本次幕後分享會的互動環節中,上港足球隊的隊員於海來到現場為喜歡足球運動的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代表陳桂林護士贈送了隊員們的籤名球衣,並與她合影留念。

結尾致辭時,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表示:「疫情之後,大家的淚點似乎低了很多,很容易感動,但最大的感動還是因為醫療工作者偉大的愛心,我想代表《人間世》拍攝團隊對他們再次表示感謝。」

在過去的這個春天,我們見證了醫生和護士們是如何拼盡所有去保衛生命。因為他們的辛勤守護,生命出現了奇蹟,因為他們的艱難抉擇,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可貴。相信每一個經歷過這場疫情的人,都不會忘記疫情背後的艱難和困境,而困境中生命展現出的奇蹟,在體現生命可貴的同時,也彰顯著醫護人員的大愛。

感謝你們的微笑,

武漢重新有了顏色。

原標題:《《雷神山紀事》線下活動 | 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記疫情背後的艱難和困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辯證的中國速度,火神山與雷神山的背後,我們不會忘記
    火神山已經投入使用,而雷神山也即將交付。但就像有的網友說的,「哪有什麼基建狂魔,火神山的現場都是一位位可敬的普通人。」中國的基建速度一如既往的驚人,而某十字會的速度也是一如既往的驚人。春天總是會到來,我只希望,等到春暖花開之時,我們還記得有一群白衣天使在我們生命最危急的關頭衝在最前方,我們還記得有一群人用沒日沒夜的勞作換來一座又一座「小湯山醫院」的建成。
  • 揭秘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背後的「中國力量」
    隨著雷神山醫院設計變更、規模擴大,人員依然捉襟見肘。建設方中建三局再次面向整個中建集團廣發「英雄帖」。一呼百應、八方來援。800人、1000人、2000人、5000人,現場人數的每一次增長,都意味著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越來越有底氣。
  • 火神山,雷神山,名字背後的奧秘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快速建成,不但充分展示了基建狂魔的魔性,體現了以人為本、人命關天的治國理念,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火神山和雷神山這兩個名字也給中國的戰疫鬥爭平添了幾分神秘感。火神山、雷神山,乍聽起來,還以為是在武漢的兩座山上建立的醫院,然而武漢全境內並沒有名字叫火神山和雷神山的這樣兩座山。
  • 輕輕地道一聲:「別了,雷神山!」
    ,雷神山醫院各病區患者出院人數增多,我市第三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在雷神山的工作也將圓滿收官。  3月30日,這是阜新醫療隊在雷神山醫院A7病區的最後一個工作日,也是A7病區的「關倉」日。李楠介紹說,一上午的時間,各組醫生都在抓緊時間列印整理病志,一摞摞碼放整齊,然後籤字、審核、裝訂成冊。「這些就是我們工作五十餘天來的成績。雖然大家都在說著『關倉大吉』,心裡卻都有著一份離別之際的不舍。」隨後,李楠和同事進入隔離病區,完成最後一次查房。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交付背後,藏著這些秘密……
    2月8日,武漢雷神山醫院交付使用,收治第一批30名新冠肺炎患者。早在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也順利交付使用,並於次日正式接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疫情面前,兩座醫院共同組成了阻擊新冠肺炎戰場上的新堡壘。
  • 雷神山的最後時光
    轉身時卻看到身旁病房裡的老爺爺,隔著窗給素未謀面的自己豎了一個大拇指。 這個簡單的手勢,讓黃翠琴之後每一個堅守在雷神山的日夜,都充滿了力量。 這段堅守的日子,也讓她看到了武漢的甦醒,最明顯的表現是,上下班原本要開30分鐘的路,現在居然因為堵車,變得更「漫長」了。
  • 開發者團隊還原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我的世界與創造者共抗疫情!
    湖北武漢爆發了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相信我們的冒險家也時刻關注著。近日,《我的世界》知名開發者團隊上古之石中精心打造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大醫院的同款同名地圖,成功在方塊世界內挑戰了這項巨大工程。
  • 七個雷神山建設者的故事讓人淚目
    武漢雷神山醫院與2月8日正式交付使用,並將收治首批患者。雷神山醫院展現出的「中國速度」,令舉世矚目。令人震撼的奇蹟背後,是一批批可敬可愛、樸實擔當的逆行者,他們用奉獻搭造生命的橋梁,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防疫大戰中。下面,讓我們通過7則「小事」,一起揭秘雷神山奇蹟的故事。與疫情賽跑,只為鞏固「生命防線」。
  • 6000萬人「監工」火神山、雷神山,背後的細節讓人淚奔
    據報導,僅1月30日1天,就有超過6000萬人次聚焦火神山、雷神山施工現場,可以說是過年期間最大規模的5G直播。雲「監工」的背後,是奮戰在一線的廣大電信人,以捨我其誰的氣概,逆行而上的勇毅,默默堅守的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譜寫了一首新時代信息通信行業的讚歌。
  • 為抗疫助力,雷神加速器捐贈雷神山醫院
    也有建築工人們火速支援武漢,建設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等。而在後方,雷神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產品:雷神加速器、NN語音、N站)全體員工心系疫情災區,第一時間支援前線。為保障雷神山醫院的順利建設以及運行,以及緩解武漢其他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緊張,防止物資短缺,雷神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加速器行業的佼佼者,有擔當,做一個負責人的企業。
  • 整個雷神山醫院就我一個骨科醫生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謝小芳    「我是大連市中心醫院關節外科崔文權,我作為先進個人代表,能參加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表彰大會,感到萬分榮幸。」    今年9月8日,剛剛參加完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崔文權,在當天回程的高鐵上,錄下了這段講話視頻。距離他主動請纓,馳援武漢,整整過去了213天。元宵節下午5時毅然受命,當晚飛抵武漢,崔文權與其他同行的大連醫護人員一道,詮釋了什麼叫作「兵貴神速」。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加減法
    然而,疫情不等人,在火神山和雷神山,一切都是以小時甚至分鐘計算: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60餘人的團隊連續奮戰60小時拿出施工圖;中建三局第一時間停掉武漢市在建的五個項目,調動所有能調到的人員、設備、資源投入火神山醫院建設;國家電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打破常規,緊跟施工方,僅用5天時間就完成全面送電。
  • 2020 這一年 這一城|雷神山休艙
    建立於疫情最危重的「至暗時刻」,高效運行了67天的武漢雷神山醫院,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陣地,累計有2011名患者在這裡接受救治,重症和危重症佔一大半,最終1918人從這裡康復出院。前陣子,吳先生還讓兒子開車帶他去雷神山醫院外面轉了一圈,「重新走上門口那條路,我腦袋裡就像放電影,在醫院的每一天都像是昨天。我跟兒子說,我今天還活著,多虧了這些醫護人員。在那些日子裡,他們是在為我們這些生病的人拼命,我們這輩子都不會忘。」
  • 說說火神山和雷神山「光速建設」背後的那些「小人物」
    雷神山醫院。王騰 攝工地上爭分奪秒晝夜不停地24小時施工每一個角落都是機械轟鳴吃飯時他們在自己的施工設備上捧起盒飯大口大口吃夜深了張暢 攝高強度勞動下每一名建設者雖然非常疲憊但王偉說大家都很亢奮像「打了雞血一樣」幹「我們的心是暖的,每天有2000多萬人在網上通過直播觀看,陪我們一起奮戰,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我們心裡充滿了力量
  • 雷神山下的「鑽地鼠」:地板下匍匐的3000米
    中建二局供圖(抗擊新冠疫情)雷神山下的「鑽地鼠」:地板下匍匐的3000米中新網唐山2月17日電 題:雷神山下的「鑽地鼠」:地板下匍匐的3000米作者 王東坡 王柏滔17日,張明終於有時間好好回憶一下前陣子參與建設雷神山醫院的經歷,有個畫面第一個跳入腦海。
  • 每經19點|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進度已過半;澳門宣布將對政府出租的...
    每經編輯:杜宇1丨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進度已過半據新華社,1月31日,雷神山醫院總體建設進度完成了超過55%。負責雷神山醫院項目建設的中建三局一公司負責人介紹,雷神山醫院日前發布了隔離病區整體效果圖和病房樣板模型。雷神山醫院將於2月5日正式交付使用,屆時將可以提供1600張床位,可容納2000餘名醫護人員。
  • 把勝利旗幟插上雷神山
    5萬平方米、7.5萬平方米、7.99萬平方米,面對疫情蔓延的兇猛勢頭,短短6天,武漢雷神山醫院規劃總建築面積三次增加。2月8日,雷神山醫院交付使用,當天接收了第一批病人。要在十天建成雷神山醫院,難度可想而知。
  • 戰「疫」實錄|「雲監工」看著6000人「搭積木」?雷神山醫院建設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了解到,6000多名工人正採用倒班的方式,24小時不停施工。隱藏在活動箱式房背後的各類電纜、氧氣管道、負壓系統、排汙管和空調以及ICU(重症監護)病房中的設備安裝,以及要迅速搭建一個配套的,可供2000名醫護人員居住的生活保障區,都無一不在考驗著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
  • 「視頻」2020 這一年 這一城|雷神山休艙
    建立於疫情最危重的「至暗時刻」,高效運行了67天的武漢雷神山醫院,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陣地,累計有2011名患者在這裡接受救治,重症和危重症佔一大半,最終1918人從這裡康復出院。院長鞠躬觸動無數人淚點4月15日,雷神山醫院。這一天陽光燦爛,天藍得耀眼。
  • 【抗疫復旦人】施勁東:雷神山日記
    200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03年參加非典戰役;2013年春,作為主治醫師發現全球首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者;2016年赴新疆澤普處理肺結核防控;2018年赴西南邊疆撲滅麻疹疫情;2020年提前終止義大利進修,帶領五院50人醫療隊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