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煩惱。
在人世間,我們各有各的煩惱。其中,既有職場中人際關係的困擾,也有來自家庭的矛盾。面對這些煩惱,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人間值得》的作者是一位90歲仍未退休的心理醫生——中村恆子。她經歷烽火年代,時代變遷,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行醫經驗,以「不管死亡何時到來,都沒有遺憾」的心境,矢志不渝地堅持著心理醫生的工作。她認為解決人生煩惱的關鍵在於在現實和自己的心情之間找到平衡點。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把人生過得值得,過得歡喜。別人可能會給你各種各樣的建議,其實到最後還是要靠自己。歸根結底,不過是要弄清楚自己想如何生活,想做什麼。
在人生中,工作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心思過重,就很容易失望或焦慮。過去,我們常被教導要「胸懷大志」,但是作者恆子醫生提醒我們,如果在工作中一味地在意別人的眼光,被權力、地位、榮譽之類的東西緊緊束縛住,願望過於高遠,大腦就會陷入對未來的焦慮中,只盯著未來而忽視了現在,這樣就無法專注於眼前,經常感到迷茫。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以終為始」來平衡未來和現在。我們既要有一個未來的長遠目標與規劃,有長遠的眼光和視野,同時也要以終為始,專注現在,專注當下。畢竟做好現在就是為未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做好現在才會有未來。
即使你不喜歡你現在的工作也沒有關係,儘可能地去做總比胡思亂想強。作者恆子醫生認為,如果你能遇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再好不過。但這種情況就像買彩票,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斷工作著,或許哪一天就會遇到一份讓你喜歡的工作,帶著這樣的心態,工作中莫名的壓力和煩惱就會煙消雲散。
行動才是促進工作的良藥。從作者恆子醫生的接診經驗來看,不喜歡工作的大多數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這給我的啟示是:遇到這種情況,在工作時就不要過於思考是喜歡它還是討厭它,因為無論任何工作,都有可能進入忘我的狀態。不必考慮太多而心生煩亂,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埋頭去做,做了才會有更多可能。過多的「空閒」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適當忙碌」的狀態反而更好。就像作者寫道的那樣:「上了年紀後,我認為工作就像做飯、掃地一樣,是自然而然的習慣。」
與其強求別人改變,不如把心力放在「如何讓自己快樂生活」。我們在生活、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際問題。人生不可思議之處在於,即使去了新環境,也會遇到討厭的人、合不來的人,儘管程度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時代在變,組織機構在變,人也在改變,所以事情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如你所期。即便更換工作,改變伴侶,惹人討厭的事情也一定會出現。結果就是,無論去哪裡都一樣,沒有百分之百讓你滿意的環境或人。因此,最重要的就是積極思考「在現有的環境下,如何讓自己過得快樂」。
作者認為,考慮的關鍵是:不要試圖通過改變他人來獲得快樂,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會快樂」或「怎麼努力讓自己在這裡心情愉快地度過」。同時也啟示我們,與合不來的人交往儘量簡單,儘可能不去互相麻煩,與有共同話題或合得來的人,則可以保持親密的交往。就像作者所說:「對於合不來或討厭的人,我會下意識地避開;對於合得來或讓人快樂的人,我會多花一些時間與他們相處。這樣,無論在什麼場合,我都能和別人長久地相處。」
無論在職場還是家庭,「只要是別人給予的東西,自己就應該感謝對方」。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和別人相處,人際關係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如果覺得別人為你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感恩之心就會漸漸淡忘。這樣的想法,是阻礙人際關係良好發展的關鍵因素。相反,如果覺得別人為你做什麼並非理應當然,我們反而會對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楊冪很火的一句話:「每個人都很辛苦,你憑什麼要求別人了解你的辛苦!」這與恆子老師的觀點不謀而合,確實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的,別人的給予並非理所當然,讓別人按照你的所言所思去做更不符合人之常情。
「化解苦難」、「溫暖心田」是蓮花的花語。恆子老師九旬的人生,正如田野裡盛開的蓮花一樣,帶給我溫暖與堅強。
未來歲月漫長,依舊值得期待。
作者:新東方 宋天晴老師
歡迎大家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