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慶檔國漫巨製《姜子牙》發布6張動態大場景概念圖,「北海」「戰時廢墟」「歸墟」等影片關鍵場景以別具一格的動態形式亮相,向觀眾展現了更為真實而震撼的人間神跡。作為春節檔首部回歸電影,影片在貓眼和燈塔雙平臺累計想看人數超280萬,居同期第一,被央視評為「最受期待」影片。更有演員丁禹兮傾力推薦:只要把《姜子牙》補上了,就是把中國年補上了。電影將於國慶節(10月1日)全國上映。
中國式設計獨具東方神韻單場景歷經70+次迭代
據了解,電影《姜子牙》有超過30個場景設置,工作量比常規動畫電影多出一倍。在創作前期階段,主創們繪製了2300多張概念圖,每個場景平均迭代次數高達70版。其中次數最多的「歸墟」場景更是經過近百次修改,可謂「千錘百鍊」。此次發布的六張動態場景概念圖展現了影片中最具代表性場景。為了能夠打造一個觀眾覺得真實可信的封神世界,電影首先採用國風特色的設計,將國畫的留白藝術融入其中。例如概念圖中天界的「天梯」採用稜角分明的「直線」設計,與人間北海「彎曲繁複」的線條形成強烈反差,有更多的留白來給觀眾豐富的遐想空間;其次影片的每個場景在視覺風格上統一的同時,都有獨特的顏色與材質。在顏色方面:從概念圖中可以看出,選用了中國傳統「金木水火土」五行理念進行顏色設計:「歸墟」是金色調、「北海」是藍色調等;在材質方面:天庭的金屬質感更具威嚴、北海的木質元素更顯荒涼,材質與顏色相互交融,以達到自成一派的視覺體系,更能使觀眾身入其境,感受封神世界的恢弘壯觀。
電影《姜子牙》由100%國產頂尖動畫團隊傾力打造,從始至終每一階段都精益求精。影片中出現大量經過歷史考究的神話元素,例如概念圖戰時廢墟中的玄鳥便是取材自《山海經》中寓意殷商先祖的諸鳥首領,在影片中引申為告慰亡魂、帶來希望的吉祥神獸;再小到士兵盔甲上的紋路設計,都是對真實文物進行樣式提取參考,以體現出封神時期的「上古感」。這些創新細節元素不僅體現了創作團隊的非凡想像力,也展現了東方經典神話本身的魅力。
影片上映檔期正值中秋和國慶雙節,定檔消息一出,已經有不少觀眾紛紛表示要邀請最重要的人,藉此機會一起團圓「把過年沒看成的遺憾補上」;除此之外還有國漫粉絲稱「要和去年一起看哪吒的人再去看」。從《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姜子牙》,頗有國漫傳承的儀式感。
電影《姜子牙》由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光線彩條屋影業、中傳合道、可可豆動畫聯合出品,將於國慶節(10月1日)全國上映。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