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王學儉,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蘭州大學)主任,甘肅 蘭州 730000;王君,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甘肅 蘭州 730000

  內容提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始終貫穿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系統總結黨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黨的立德樹人有著重要意義。新時代,要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新特點,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歷史回顧;基本經驗;時代展望

  標題注釋: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蘭州大學),蘭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重點研究基地團隊建設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基地建設」(18LZUJBWTD011)的階段性成果。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事關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從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出發,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最根本的任務」①。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黨關於立德樹人的歷史,總結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意義。

  一、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

  立什麼德、樹什麼人,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是根據時代要求形成了不同的表述和要求。以新中國成立以來召開的歷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為主線,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回顧和梳理黨立德樹人的歷史發展。

  (一)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49-1976年)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面臨著如何改造舊中國教育,建設新中國教育的重要問題。為此,1949年12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新中國教育的新民主主義性質,強調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但是對人民的道德品質並未提出明確要求。1956年年底,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確立,中國的教育開始轉向社會主義性質,德育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1957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②這體現出黨不僅開始關注到德育問題,而且提出了教育培養什麼人的重要問題。1958年4月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結論被寫入同年9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其中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全國統一的,違反這個統一性,就破壞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原則。」③至此,這一時期的教育目的被正式確立下來。這一時期,黨立德樹人的理論和實踐主要就是圍繞「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展開的。

  立德樹人,樹「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是很明確的,而立什麼德則需要進一步分析和確定。實際上,立什麼德已經包含在教育目的中——「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我們要培養的勞動者,是既有高度社會主義覺悟,又有高度文化科學知識的勞動者,也就是又紅又專」④。「有社會主義覺悟的」講的就是「紅」,是政治。所以,這一時期的立德主要是立政治道德,而且是社會主義政治道德,這一點極為重要。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赫魯雪夫修正主義的出現,更加突出了這一點的重要性。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關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項基本條件,也主要是從政治層面展開的。圍繞「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目的,學校也開展了一系列豐富的實踐活動,不僅開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課程來加強學生的政治素質,而且還將生產勞動課程列為正式課程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這一時期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1976-1989年)

  1978年4月,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此次會議可以看作是十年「文革」後在教育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它明確了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和主要任務是提高教育質量、加強革命秩序和紀律、造就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一代新人。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正式拉開序幕。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教育也開始轉向服務於經濟建設。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路線、方針的人才。」⑤實施什麼樣的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成為關鍵問題。鄧小平同志先是在1983年9月北京景山學校成立20周年之際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三個面向」,後又在1985年3月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提出「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從而明確了新時期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具體要求。1985年5月,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此次會議圍繞教育體制改革展開,將「三個面向」和「四有新人」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指導方針和基本目標寫入會議文件,並且明確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⑥。至此,在「三個面向」的宏觀戰略指導下,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成為新時期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

  「四有新人」中明確提出了「有道德」這一命題,突出了道德的重要地位,它不僅要求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形成的傳統美德和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鬥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革命道德,而且要求適應改革開放新的時代需要,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堅決抵制市場經濟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不良影響,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圍繞著「四有新人」的目標,全國開始有步驟地實行九年義務教育,進一步普及和加強基礎教育,提高人們的理論文化水平;同時,「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也從城市到農村、從內地到邊疆開展得如火如荼,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正如鄧小平同志所強調的,改革開放要「兩手抓」,黨在通過抓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注重抓思想道德建設來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從而使人民成為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

  (三)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989-2002年)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加快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上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等影響,我國教育事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要求。1993年2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後又在1994年6月召開了第六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動員全黨全社會認真實施該綱要。該綱要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⑦,從而繪製了世紀之交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藍圖。1999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四有新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實施「素質教育」,使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這一時期立德樹人的主要內容。

  這裡的「德」主要指的是公民道德,而且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這一時期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文件,其中就明確指出要「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⑧。同時,該綱要還詳細闡釋了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基本路徑,尤其是明確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⑨,從而明確了這一時期立什麼德的具體內容。圍繞著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黨和國家開始在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中貫穿實施素質教育,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使之相互滲透、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002-2012年)

  21世紀初期,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加上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矛盾逐漸顯露,教育和人才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繼「科教興國戰略」之後,黨又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2005年1月,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不僅提出「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且明確指出全國高校要「堅持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這不僅提出了新世紀高等教育的目標,也突出了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7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正式宣布我國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這就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撐。需要明確的是,這一時期仍有「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表述,這裡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來代替,主要是為了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表述從「中國的特性」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確立的重要意義,也是為了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開闢的重要意義。

  這一時期「德」的主要內容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⑩。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以明確的「八榮八恥」指明了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內容,使公民道德更加直觀和形象,為公民踐行社會主義道德提供了基本遵循。圍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全黨全國積極行動起來,在教育的各個階段實施有針對性的改革,進一步推動學前教育的基本普及、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加快普及、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以及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創建,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五)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僅「立德樹人」一詞廣為人知,甚至成為2014年度的網絡熱詞,「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黨的十八大上被正式確立下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不僅再次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且首次提出了「時代新人」的概念,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眼點。雖然「時代新人」的概念是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部分中提出的,但是它一經提出很快就被寫入了教育的相關文件中,成為新的育人目標(11)。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將「勞」加入了「德智體美」的人才培養行列,進一步完善了原來的育人目標,並且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將之與時代新人的目標相提並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2),從而使兩者一同成為新時代的育人目標。前者從人本身素質發展的微觀層面來談育人目標,後者則從國家民族的宏觀層面來談育人目標,從而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這也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獨特之處。為了突出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使命和時代特點,這裡選取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來表述這一時期立德樹人的主要目標,並非是對另一表述的否定。

  這一時期「德」的主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1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它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分別闡釋了不同層次的價值追求,進一步凝練了人在不同角色中所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明確回答了立什麼德的具體要求。圍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黨和國家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於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的指導下,積極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足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等課程,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推動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最終實現。

  二、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基本經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立德樹人的理論和實踐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不斷豐富,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也不斷提升。認真梳理和總結黨在長期立德樹人過程中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党進一步做好立德樹人有著重要意義。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黨立德樹人的根本前提。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關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項基本條件的第一條就是「必須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14);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中的「有理想」指的不是別的理想,而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即共產主義理想;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所以說,黨始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指導。同時,黨也強調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來指導立德樹人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毛澤東同志早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強調要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同志也指出:「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15)這其中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指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的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教育的指導思想也不斷完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繼加入其中,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共同指導著黨立德樹人的具體實踐。所以,70年來,黨立德樹人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反對本本主義,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社會主義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隊伍。

  (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原則

  堅持為人民服務是黨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和方向。失去了這個方向,立德樹人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價值。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16)這是「為人民服務」首次出現在教育方針中(17)。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之後,黨和國家對教育作出了新的指示,強調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當時的「無產階級的政治」主要指的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歸根結底還是為人民服務。江澤民同志在《正確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一文中提出了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要求。之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兩者相結合,提出了「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教育方針。及至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8),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教育方針的內容。而無論是為治國理政、政治制度服務,還是為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服務,其最終目的和落腳點都在於為人民服務。所以,70年來,雖然黨在每個歷史時期所提出的立德樹人的具體內容和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這其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主線,其本質都是為人民培養人,從而使得黨的立德樹人能夠在長達70年的歷史過程中持續健康發展並且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堅持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法

  堅持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立德樹人的重要方法。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已經把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教育方針的一部分而提出。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1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不僅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作為黨的教育方針,更是明確要求「在一切學校中,必須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每個學生必須依照規定參加一定時間的勞動」(20)。鄧小平同志則指出,要研究新的歷史條件以便更好地貫徹落實毛澤東同志所提出的教育方針。江澤民同志則進一步提出了「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這是對「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因為「社會實踐」不僅包括了「生產勞動」,還包括了科學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其他活動,內涵更加廣泛、更加貼合實際。胡錦濤同志在2010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和「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二者相結合,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既突出了生產勞動在社會實踐中的重要性及其對教育產生的重要作用,也兼顧了其他社會實踐形式對教育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也強調了教育要「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所以,70年來,黨反對單純的理論灌輸,強調立德樹人的實踐養成,始終堅持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進行立德樹人,使人在實踐中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堅持抓住青年這一關鍵群體

  堅持抓住青年這一關鍵群體是黨立德樹人的關鍵一環。一方面,黨十分重視青年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將青年視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毛澤東同志曾將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認為希望是寄托在廣大青年人身上的。鄧小平同志也曾強調,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是一切事業的繼承者。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青年寄予厚望,認為青年對美好夢想的追求是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相關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21)。另一方面,黨也十分注重對青年的教育和培養。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的掃盲運動,接收和改造帝國主義和官僚主義學校,廢除法西斯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建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使得青年有更多更公平的教育機會,中高等學校的在校學生增加了不少。1958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指出要繼續大力發展中高等教育,爭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基本上做到使全國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條件的和自願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1979年7月,鄧小平同志復出後就主動接管教育和科學工作,果斷決策恢復高考,使得大批青年學子得以重新進入高等學校的殿堂。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也相繼接過前人的火炬,不斷完善教育體制改革,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推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支持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種教育模式的發展,為廣大青年接受教育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和機會。所以,70年來,青年的命運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黨和國家也始終注重對青年的培養和教育,關心、支持青年的發展,為他們實現夢想搭建人生舞臺。

  (五)堅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重要內容

  堅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重要內容是黨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22),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23)。在愛國主義教育上,黨始終強調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統一。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於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麼呢?」(24)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25)集體主義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黨立德樹人的獨特所在。不同於西方國家所倡導的個人主義,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家國一體。我們耳熟能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家國情懷、集體主義精神。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讚揚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認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26)。社會主義教育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必然要求,因為愛國愛的是社會主義國家,愛集體愛的是社會主義集體。黨在社會主義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把「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作為首要問題。江澤民同志曾明確指出:「在我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是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27)所以,70年來,黨始終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培養人們熱愛祖國、關心集體和擁護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操,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堅定的愛國主義者,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來源。

  (六)堅持動員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全社會辦學的良好環境

  堅持動員一切積極因素是黨立德樹人的重要力量。1958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為了多快好省地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動員一切積極因素,既要有中央的積極性,又要有地方的積極性和廠礦、企業、農業合作社、學校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28),「把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同群眾結合起來,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方法,貫徹全黨全民辦學。」(29)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要改革辦學體制,「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國家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學,採取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3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完善體制和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31)。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中也都提出了要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在現實中,民辦學校也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走上規範化的發展道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選擇。所以,70年來,黨堅持動員一切積極因素,始終鼓勵、支持、引導和規範社會力量辦學,將學校專業辦學與社會力量辦學相結合,形成全民辦學的良好環境,為黨立德樹人提供了強有力的社會支援。

  (七)堅持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堅持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是黨立德樹人的生命力所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無論是社會的發展需要,還是人的思想道德狀況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要求黨的立德樹人要根據這些現實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縱觀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立德樹人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它都表現出了極強的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在理論上,如立德樹人的具體目標和指導思想的變化,從「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從「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的發展狀況和時代的現實需要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實踐上,如黨立德樹人的具體方法和教育內容的變化,從「在學校中開設勞動課程」到「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社會志願服務計劃」,從「又紅又專」的教育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也都是根據社會實踐的具體變化而變化的。所以,70年來,黨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立足社會現實,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及人民群眾的身心發展狀況來調整立德樹人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具體內容,不斷提高黨立德樹人的質量和水平。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時代展望

  立德樹人是一個長期性、持續性的育人工程,將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展望新時代,立德樹人要在繼承發揚黨的基本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新特點,進一步落實這一根本任務,助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一定貢獻,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一條我國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唯一正確道路」(32)。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就強調了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它「既凝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經驗,又反映了世界教育發展規律,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理論,又體現了中國國情,既堅持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又借鑑了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既繼承了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33),因而能夠成為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正確前進道路。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是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力量。新時代黨的立德樹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其實就是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彰顯的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尤其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我們更加需要堅定道路自信,堅決抵制誘惑、強化防範風險、努力化解難題,堅定地走適合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堅持服務於「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

  為誰立德樹人,即為誰培養人,是立德樹人的首要問題和根本性問題。如果搞不清楚這個問題,立德樹人就容易失去目標,失去方向。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與實踐證明,我們黨的立德樹人在本質上是為人民服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民的夙願,所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服務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要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提出的關於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中就明確指出要「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34)。而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它是中國夢的具體表現,所以堅持教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具體而言就是要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服務。同時,從「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本身來看,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小康不只是一系列簡單的經濟數字,人均收入達到了多少、住房面積又達到了多少,而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小康。全面小康指的不僅是全體人民的小康,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小康。如果沒有教育,沒有人才,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目標也就無從實現。同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是如此。作為一個現代化強國,它應該是全面的強國,而不是簡單的經濟強國。所以,新時代的立德樹人一定要堅持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

  (三)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擔當大國責任

  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獨特時代要求,是我們主動擔當大國責任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脫離這個共同體而獨自存在和發展。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中國夢的實現也有助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夢的實現。而且中國夢本身就蘊含著世界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所謂民族振興,「就是要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35)。所以新時代的立德樹人不能只為中國、為中華民族培養人才,更要承擔起大國責任、彰顯大國風範,為世界、為世界人民培養人才,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能夠為全人類服務的時代新人。馬克思的自由人的聯合體也是針對整個人類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人而言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其所表現的正是一種命運共同體意識。雖然我們重視、強調愛國主義,但愛國主義並不等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因為愛國,所以更需要樹立國際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只有正確認識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並與國際比較,才能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從而堅定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的信心和信念。所以,新時代的立德樹人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不僅是我們擔當大國責任的重要表現,更是我們彰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

  (四)把握時代機遇創新立德樹人的方式方法

  如何立德樹人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它是為誰立德樹人、立什麼德、樹什麼人最終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如何立德樹人主要涉及的是立德樹人的方式方法問題。我們要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首先就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教育的現代化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設施、教育管理和教師隊伍等的現代化。其中,教育方法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為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等的最終實現以及現代化的教育設施、教育管理和教師隊伍等的作用發揮離不開現代化的教育方法的科學指導和正確運用,失去這一關鍵環節,現代化的教育很難取得實際性的效果。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教育的信息化,即教育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和水平。新時代無疑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尤其是網絡的快速發展,為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抓住新時代的機遇,探索「網際網路+」的教育方式方法,使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變為最大增量,成為新時代創新立德樹人方式方法的關鍵。但是創新立德樹人的方式方法並不是一味地埋頭鑽研全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而應該在實現傳統教育方式方法創新的基礎上再研究全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對於教育而言,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尤其是灌輸,仍然是現代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問題不在於要不要灌輸,而在於如何實現灌輸的創新發展。例如,現在學界提出的「精準滴灌」就是對灌輸的一種創新,它拋棄了傳統灌輸的強制性,顯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所以,新時代立德樹人方式方法的創新既要探究全新的方式方法,但更重要的還是對傳統方法的創新發展。

  (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終歸宿

  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和最終歸宿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人的發展的最高追求和最終狀態,馬克思所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都實現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說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需要一定的物質經濟條件來支撐的。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後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說明我國的生產力和經濟條件已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就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本身就包含著人對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的需要正是人們不斷追求和完善自身全面發展的表現。新時代,無論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還是堅定服務於「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無論是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擔當大國責任,還是把握時代機遇創新立德樹人的方式方法,其最終目的和歸宿都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①袁貴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訪黨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年第1期。

  ②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頁。

  ③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10-1966.5)》(第29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頁。

  ④上海高等學校、幹校政治理論資料工作協作組:《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史達林 毛澤東及中共中央領導同志論勞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28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頁。

  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81頁。

  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頁。

  ⑧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頁。

  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頁。

  (11)劉建軍:《論「時代新人」的科學內涵》,《思想理論教育》,2019年第2期。

  (1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第1版。

  (1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頁。

  (14)廖蓋隆等:《新中國編年史(1949-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9頁。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頁。

  (16)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頁。

  (17)石中英:《「培養什麼人」問題的70年探索》,《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1期。

  (18)《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第1版。

  (19)《毛澤東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頁。

  (20)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10-1966.5)》(第29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頁。

  (2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0頁。

  (2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3年8月1日,第1版。

  (2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2頁。

  (24)《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2頁。

  (2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報》,2015年12月31日,第1版。

  (26)《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頁。

  (27)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學習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頁。

  (28)(29)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10-1966.5)》(第29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40頁。

  (3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頁。

  (31)《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頁。

  (32)劉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幾個基本問題》,《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33)袁貴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34)《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1版。

  (3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3頁。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丨李昀柏、姜迎春: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
    歷史已經證明,能否廣泛地匯集民智民力、凝聚政治共識,是事關一個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與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國70年來的歷史發展進程,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重要實踐息息相關,也始終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煥發凝聚力與向心力的發展趨勢緊密相連。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70年前的今天,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此召開,發出新中國日出東方的第一縷曙光——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確定了新中國的國旗、代國歌、國都和紀年等重大事項,宣告了新中國從此屹立於世界東方。
  • 【紀念三自愛國運動70周年】繼往開來 在新時代譜寫中國基督教的新...
    撫今追昔,鑑往知來,中國基督教界將在深入總結三自愛國運動發起70年成就與經驗的基礎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始終高舉愛國愛教旗幟,進一步落實三自原則,繼續沿著獨立自主自辦的 道路前進,不斷深入推進基督教中國化進程,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上書寫新的篇章。為此,微言宗教特開闢專欄,回顧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發起70年來的光榮歷程,總結歷史經驗,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
  •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邏輯
    在談到《共產黨宣言》的時代意義時,習近平提出,重要的是「提高全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把《共產黨宣言》蘊含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運用到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去,不斷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 慶祝建黨99周年 重磅廣播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預告
    2020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99年波瀾壯闊這是一段百折不撓艱辛求索的偉大曆程99年砥礪奮進這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奮鬥的偉大曆程99年壯麗輝煌這是一段奮進開拓走向勝利的偉大曆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根據著名音樂家曹火星同志,在革命歷程中的經典故事,以及創作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時的歷程而改編創作的一部廣播精品劇。
  • 小康煙臺的幸福畫卷 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一周年作品展開幕
    、書法、攝影作品展」的策展初心和基本內容,他表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們推出「小康煙臺的幸福畫卷——煙臺市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一周年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意義重大。
  • 七十載卓育英才 新徵程築夢百年——哈爾濱理工大學建校70周年紀念...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希望哈爾濱理工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發揚優良傳統,聚力內涵建設,加快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培養更多擔當重任的時代新人,在推進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十佳電影男演員揭曉 成龍等上榜
    來源:新浪娛樂新時代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第27屆華鼎獎組委會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十佳電影男演員獲獎名單」國慶前夕,新時代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第27屆華鼎獎組委會,在澳門發布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十佳電影男演員獲獎名單,梁朝偉、葛優、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孫道臨、劉德華、王心剛、于洋、黃渤躋身十佳。
  •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此次會議深入學習了《求是》雜誌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會議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張新奎主持。他指出,黨的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這個主題的會議,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在新中國教育史上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體現了黨中央對思政課建設的高度重視,為思政課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供了底氣和保證。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對加強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駐多國使領館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
    綜合消息:共話情誼發展 共期未來合作——中國駐多國使領館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新中國成立71周年之際,中國駐多國使領館紛紛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活動,與中外友人共話雙邊情誼發展
  •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新中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當今世界殊」的輝煌成就。可以說,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強國,我們有著堅實的基礎和足夠的自信。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建設教育強國的「定海神針」。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 我區基督教兩會舉行「福佑中華 我愛祖國」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我區基督教兩會舉行「福佑中華 我愛祖國」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音樂會 2019-09-23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就要求我們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力度,努力在「十四五」時期吉林振興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十佳電影男演員揭曉,成龍葛優周星馳等上榜
    國慶前夕,新時代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第27屆華鼎獎組委會,在澳門發布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十佳電影男演員獲獎名單,梁朝偉、葛優、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孫道臨、劉德華、王心剛、于洋、黃渤躋身十佳。
  • 立德樹人是老師的本分
    我將盡最大努力與中青年老師一道,繼續立德樹人,做好工作,不負眾望。」逄錦聚教授在獲獎感言中如是說。知中國,服務中國「研究生期間,我攻讀的是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專業,做老師後從事的還是這個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幾十年過來,我感受最深刻、得益最多的是南開的優良傳統和學風。」談起在南開,逄錦聚教授感觸良多。
  • 七十載卓育英才 新徵程築夢百年 哈爾濱理工大學建校70周年紀念...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希望哈爾濱理工大學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發揚優良傳統,聚力內涵建設,加快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培養更多擔當重任的時代新人,在推進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 新中國民航成立70周年:翼展長空搏雲天
    70年來,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封閉堵塞」到「四通八達」,從僅有幾條航線到運輸規模連續14年穩居世界第二位,它用一個個中國跨度、中國高度、中國速度、中國深度,鋪就了不可複製的輝煌發展歷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航強國之路,挺起了泱泱大國的交通脊梁骨架,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澎湃動力。70年的歷史天空,銀鷹展翅,航跡壯美。
  • 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眾篆刻作品展時間地點門票指南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眾篆刻作品展開幕時間:2019年9月9日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眾篆刻作品展觀展指南  展覽時間:9月9日持續至10月10日  展覽地點: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展覽現場,400餘件來自專業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學師生、企業員工和科研單位職工設計創作的篆刻作品集中亮相,印章印面內容不僅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成渝鐵路通車、紅旗牌轎車製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等偉大中國的裡程碑事件,還記錄了的確良、秈型雜交水稻、住有所居、復興號等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相關的標誌性事件,新中國成立70年的奮鬥歷程、輝煌成就、偉大進展、生動故事盡在其中,電腦設計、篆刻機製作、3D列印等先進技術引領新篆刻時代
  • 西南政法大學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賀信中寫道,衷心祝願西南政法大學在法律人才培養、法學理論研究、法治文化建設等方面再出新業績、再創新輝煌,為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吳鈺鴻宣讀國家安全部賀信。中央及各省市有關部門、兄弟高校、解放軍、人民團體、社會知名人士以及海內外西南政法大學校友會和校友還通過賀信、視頻等方式表達了對西政70周年生日的美好祝福。
  • 2021年金秋,70周年校慶,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想對你說……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70周年校慶公告(第一號)公元2021年金秋,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即將迎來建校70周年慶典。值此,謹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學校建設與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和廣大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