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晴朗的夏日,天很燥熱,一絲風也沒有。
荷塘裡的荷葉無精打採地擠在一起,那一朵朵荷花挺著長長的脖子,美麗極了。
阿東東悄悄來到荷塘邊,學著爸爸的樣子,推開小船,用木槳輕輕劃著小船。
「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阿東東劃著小船兒哼著歌謠一邊採摘蓮蓬,一邊給池塘裡的魚兒餵食。
阿東東準備把蓮蓬採摘給媽媽做湯喝,因為媽媽生病了,上次阿東東生病時媽媽就給他採摘蓮子,煲湯喝,好甜好甜。
「一朵,兩朵,三朵……」
阿東東採了滿滿一籃。
他也要放好多好多糖,把蓮米煮得軟軟的,讓媽媽吃,媽媽的病肯定好得很快。
「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一個星期五的下午,天藍藍的,幾朵白雲在空中懶洋洋地漂浮著。
放學後,小明背著書包高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對迎面一位滿頭白髮拄著拐杖的老奶奶摔倒了,「啪」地一聲,拐杖也隨之滑落,背上的包裹也骨碌碌地滾落下來,老奶奶趴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著:「哎喲,哎喲!」小明二話不說立即跑過去把老奶奶扶了起來,並把老奶奶的包裹也撿了起來,老奶奶非常感激地說:「謝謝小朋友,你真是個好孩子!」小明紅著臉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他一邊說一邊挽著老奶奶的手把老奶奶扶到了不遠處的公用休息椅上坐著。
老奶奶坐下後望著小明笑了,小明也笑了。
看圖寫話小提示:
孩子要寫出一篇語言通順,富有創意的看圖寫話,爸爸媽媽得做好「引」和「導」。那麼如何「引」和「導」呢?
根據第一幅圖畫來說,這是一幅娃娃荷塘採蓮圖。看到這幅圖最易想到的就是,一年級上冊孩子們學過的一首漢樂府民歌《江南》。爸爸媽媽就可以引導孩子把這首兒歌引用進去。
首先爸爸媽媽可以先給孩子設定一些可能用到的詞語,因為一二年級孩子詞彙量不夠,他們生活經歷也少,這一步可以讓孩子看圖寫話更輕鬆一些。
「荷塘 蓮子 荷葉 划船 蓮蓬 蓮子 船槳」
根據這些詞語再結合圖畫可以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小朋友在哪裡?」「他在這裡幹什麼?」「荷塘裡有什麼?」「猜猜他為啥這樣做?」……
在一問一答中,孩子們就逐漸學會表達了。為了預防孩子說完就有可能忘記,因為會說不一定會寫,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採用錄音的方式,把和孩子一問一答的過程錄製下來,再把這個過程引導孩子用文字加以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看圖寫話了。除了「一問一答」式引導孩子,還可以給孩子觀看一段「採蓮」的視頻,邊觀看邊引導,因為採蓮距離很多孩子生活很遙遠,這樣會更生動,更能激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可能在最初表達還不是很流暢和描述不夠精準,但是經過長期訓練,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總之,看圖寫話是為以後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礎,順利過度到作文的必經之路,因此爸爸媽媽訓練孩子看圖寫話尤其要注重「引」和「導」,鼓勵孩子多表達,用規範的語言描述!以上僅僅只是一個簡要的例子而已,要把看圖寫話寫好也非一日之功。
多讀,多看,多思,多說,多寫!
以上文字僅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