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100多位貴州省創業致富帶頭人來到鎮江,走進位於丹徒區高資街道的天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學習先進的農業養殖經驗。
天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鳳頭白鴨」的養殖基地,「鳳頭白鴨」曾經是我國古老的兼具觀賞和藥用價值的鴨種,傳說只有皇室和貴族才會飼養,已經消失很久,直到天成公司重新培育出來,挽救了我國一個珍稀的家鴨品種。
在天成公司的鳳頭鴨舍裡,公司董事長戴網成正在給來自貴州省的村幹部、農業帶頭人、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等講授鴨舍裡的發酵床技術及養鴨技術。眼前一隻只頭頂白色羽冠、「髮型」清奇的鳳頭白鴨有的悠閒地在院中踱步、覓食,有的三五成群在水中嬉戲,各個風度翩翩,有著不輸天鵝的優美身姿。
天成公司首席專家、鎮江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沈曉昆介紹,2000年,他從日本引進了稻鴨共作技術,邀請了本地農業專家戴網成、謝桐洲共同實踐運用到本地,並開始搜集查找與鴨有關的文獻資料,發現了最早對白鳳頭鴨的記述"鳳頭鴨,頂有高毛,白毛、烏骨",來源於《事物紺珠》,由明代文人黃一正於1591年所著。其後,清代高士奇所著的《蓬山密記》中記載有「鳳頭白鴨,遊戲成群。」時間是1703年。自此以後,鳳頭白鴨的目擊記錄就沒有了。直到300多年後,2005年,沈曉昆、戴網成在丹陽延陵發現了幾隻「頂有高毛」的鴨子。
「搞了稻鴨共作第五年,我們放的鴨子啊,然後經常去看它怎麼樣啦,好不好收啦。咦?看到幾隻有鳳頭的了。老天給機會啦,它這個性狀突然表現了。拿回來有紅的,有灰的,鳳頭是有的,毛色不對,嘴也不是黑的,然後我們按照這個古代的文獻來用現在的方法,慢慢去搶救,做一個搶救的事。」
沈曉昆、戴網成憑著多年來知識的積累,判定它們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鳳頭鴨」,從而打開了「鳳頭鴨」選育的大門,經過多年培育,於2013年成功繁殖了百隻白鳳頭鴨。戴網成:
「05年拿來以後到06年,一年一隻鴨子都沒搞出來,原來這個鴨子公鴨和母鴨配種它是有選擇性的,就像我們人談戀愛一樣。我們當時一公十母,這個十個母的公的都不交配,所以就想了個絕招,把它放到大群裡去,這樣就搞到了,毛色很雜,當時我們就慢慢地對它進行一些提純,到了17年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有一千多只比較穩定的規模了。我們這個鴨子是在滅絕以後又把它復活出來,這個應該對國家還是有貢獻的。」
2018年12月1號,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專家來到天成公司,對鳳頭白鴨遺傳資源進行現場鑑定,並一致通過,定名為「潤州鳳頭白鴨」。今年5月29號,《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我國地方家鴨品種由原先的32個更新為36個,潤洲鳳頭白鴨位列35號。時隔300多年,「鳳頭鴨」重新面世,為我國增加了一個珍稀的家鴨品種,填補了中國觀賞鴨的空白。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世界糧食與農業動物遺傳資源狀況》一書中指出:「在眾多的國家裡,畜禽動物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不僅僅只限於通過旅遊業等來賺取經濟利益,它們還被視為該國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日本、韓國都有將其珍禽列為國寶而加以保護利用。烏嘴白羽白鳳頭鴨,無疑也是中國家禽中的珍稀之寶。
2018年,沈曉昆給寶塔山公園送去了兩隻可愛的烏嘴白羽鳳頭鴨,給寶塔山公園增加了除賞櫻、賞雪外的又一趣味。目前這兩隻鳳頭鴨又流轉去了南山招隱寺。沈曉昆表示,今年他們計劃向國內十個景區送去這種鳳頭鴨供遊客欣賞。
「今年進了蘇州虎丘、上海豫園,然後遊到南京總統府啦,現在談的南京夫子廟,現在不能出口但外國人可以看到,全世界都沒有的鴨子,它漂亮哎、優雅、高雅。」
清代高士奇《蓬山密記》中記載"鳳頭白鴨,遊戲成群。上曰:人言此種味美,食之有益。然朕愛其潔白,從未烹食,不知其味。"康熙年間,錢塘人士高士奇陪康熙皇帝遊覽暢春園,看到園中池塘放養了很多鳳頭白鴨,他想起鴨子的食用價值,於是告訴康熙皇帝,說此鴨子肉味鮮美,吃了對身體有好處。然而見多識廣的康熙帝說他喜歡鴨子的潔白身姿,捨不得烹飪它,所以不知道它的肉是什麼味道。可見,康熙帝是多麼喜愛鳳頭白鴨。
戴網成笑著說,雖然康熙帝捨不得吃,但是如今「鳳頭白鴨」已經推向了鎮江老百姓的餐桌,深受市民的喜愛。原因就是,「鳳頭白鴨」全身都是寶,不僅肉質鮮美,還有藥用價值,比較適合氣虛血虛、癆病患者,這一點在明朝《醫宗必讀》和《清朝野史》等書籍中都有記載。
「明朝有個中醫學家叫李中梓,寫了本書它這裡面就講了「鴨類有數種,惟白毛而烏嘴鳳頭者,為虛癆聖藥」。就是鴨子裡面有很多種,只有白毛、黑嘴、鳳頭的這種鴨子它為虛癆聖藥,虛就是氣虛、血虛、腎虛,癆就是原來的肺結核,肺結核在發明鏈黴素之前是很難治好的,這就說明了它很珍貴的,是用來治病的。」
戴網成表示,目前,天成公司一共養殖了四千多隻鳳頭白鴨,原種每隻在1.5公斤左右,個頭偏小。他們正在著手研究培育出個頭更大的「鳳頭白鴨」,使產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