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6月12日《人民公安報·劍蘭周刊》
剛剛過去的5月,電視劇《獵狐》的餘熱還未消失,《燃燒》和《三叉戟》又相繼播出。有評論擔心:三部公安題材電視劇相繼播放,似乎題材撞車,是否會「同類相殘」?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題材電視劇的集中湧現,看似同類競技,其實各有不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公安題材創作土壤的厚重和豐富,也代表著現實主義力量的集結。
《獵狐》《燃燒》《三叉戟》看似都圍繞案件偵破展開劇情,而在敘事視角和故事呈現上卻各具特色,有著不一樣的精彩。
《獵狐》以公安部2014年開始部署的海外追逃行動——「獵狐行動」為創作背景,整個故事緊緊圍繞一樁經濟大案來延伸鋪陳,既展現了經偵民警十年間對嫌疑人鍥而不捨的偵破和追捕過程,同時反映出打擊經濟犯罪的複雜性、艱巨性。如同編劇趙冬苓所言,在這個鮮為人知的戰場,經偵警察破解的不僅是經濟謎案,更是人性之暗。
而作為一部刑偵劇,《燃燒》的開頭就帶有明顯的刑偵特色:一起命案積案中被警方認定的兇手,突然發現被拋屍於一山洞內,「炸」出了舊案的疑云:若當年在逃的兇手實為受害人,那真兇是誰?隨著案件複查啟動,更多細節又扯出了30年前的懸案,使得警察世家三代民警全部捲入其中……整個故事,一方面是對案件真相的探究,另一方面通過由案件牽扯出的兩個家族、三代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恩怨糾葛,展現出三代警察對正義的追求。
與《燃燒》的冷峻風格不同,《三叉戟》增加了不少輕鬆幽默的色彩,雖然同是經偵題材,如果說《獵狐》是一幅展現經偵戰線鬥爭和經偵民警成長的水墨畫卷,那麼《三叉戟》更像是一幅工筆畫,整部電視劇將表達的重點落在一個名為「三叉戟」的探組上,講述了三個離開一線多年、年紀加起來超過150歲的民警重振旗鼓,齊心合力破獲金融大案的故事。更為突出的是,《三叉戟》在人物塑造上尤下功夫,對三位老警察身份和性格的描繪都十分鮮明:崔鐵軍是經偵出身,外號「大背頭」,性格穩重,善於出謀劃策;徐國柱是刑警出身,外號「大棍子」,脾氣火暴,為人仗義,行動力強,衝鋒陷陣不在話下;潘江海是預審高手,外號「大噴子」,伶牙俐齒,是一位專業技能相當了得的專家。雖然他們各有各的缺點和弱點,卻讓人倍感親切,而三個老民警之間的惺惺相惜、後背相交的戰鬥友誼,也讓人記憶深刻。
不一樣的故事呈現,也讓人感受到公安題材的旺盛生命力和在創作上的可持續性。在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下,公安題材電視劇的突圍或者「破圈」,重點並不在於對案件難度的無止境追求、神乎其神的懸念製造,而在於故事能否反映當下生活、觀照現實社會、折射出時代的進程,在於能否走入人的精神世界深處,表現出人性的複雜性、豐富性,進而傳達積極、正面的價值。
在《獵狐》中,我們不僅從「獵手」與「狐狸」間的戰鬥看到了法律和正義的彰顯,還看到了在時代和社會大潮中的人生百態。如評論所說「它警醒人們,在人生路上,該怎樣防範人性的軟肋;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又該怎樣對待欲望、對待親情」。
而透過對發生在不同年代懸案真相的探尋,《燃燒》展示的不僅僅是熔鑄在警察心中那份對正義的不懈追求,也體現出不同的人在面對情理法的矛盾時做出的不同選擇,更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國的司法改革進程。
當屬於自己的時代過去,你是否會向命運低頭?《三叉戟》通過三個老民警一線破案的故事,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而在第一集,三位民警已經給出了答案:我想做一名好警察。這一答案關乎理想,直指初心。即使命運的洪流讓人力不從心,但內心沸騰的理想始終不滅。
於既往有提煉,和當下有交織,往人性幽微處延伸。警察故事在當下已經有了許多不一樣的表達呈現,而講好警察故事,展現民警的真情實感,體現公安工作的發展進步、人民警察的時代擔當和社會責任,進而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與藝術價值,還需要在創作中把握好戲劇衝突與還原真實生活之間的關係,在人物形象設定、情節結構搭建、細節推敲上下功夫,避免落入套路化創作窠臼,從而真正實現公安題材電視劇的突圍。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