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大媽缺少娛樂社交空間怎麼辦?對老舊商業體進行改造,植入健身場地、菜場、茶樓、劇場,為大爺大媽提供娛樂社交空間,讓兩代人「各得其所」;
如何回收利用快遞紙箱?在快遞櫃旁建造紙箱回收區,選擇「共享模式」,紙箱將被快遞員取走使用;選擇「再生模式」,紙箱可以變成兒童拼圖、紙板模型,加入石膏水泥後還能變成小型雕塑或建築構件,給生活增添趣味……
建造平疫結合的居住空間是否可能?把一座建築設計成可層摞、可拆解的積木式結構,一旦疫情反撲,不僅內部可以通過排列組合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還可以把房間拆解為便於運輸的摺疊模塊,從而快速支援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
小到聚焦紙箱再利用、菜場改造,大到關注全球氣候變暖、洪水暴發,既腦洞大開,又關注社會熱點,12月19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共同主辦的第七屆紫金獎· 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在南京落幕,大賽從320所高校、346個設計機構提交的1678個設計方案中,評選出了紫金獎金獎4名、銀獎6名和銅獎8名。如何評價這些天馬行空的創意設計?如何透過參賽作品眺望未來的無限可能?如何引導設計更好地賦能美好生活?大賽雖已落幕,思考仍未停止。
後疫情時代
成為參賽者關注重點
本屆大賽以「健康家園」為主題,鼓勵參賽作品通過有思考、有溫度、有品質的創意設計,從物質、精神和社會等層面構築人人共享的「健康家園」——這一主題的設置顯然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大背景相關。評選過程中,那些體現了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設計反思和現實應對的設計作品,自然格外吸引目光。
在維持教室空間和使用人數不變的前提下,如何使座位間距滿足防疫要求,幫助中小學順利複課?揚州大學的建築設計團隊給出了「Loft教室空間設計」方案。Loft指高挑開敞的複式空間,設計者正是從「複式」入手,解決座位間距問題:在教室兩壁的半空中增設一排桌椅,打造「小二層」的效果,並通過精細化設計保證聽課效果和樓梯安全;二層隔板可以在非疫情時期升起,滿足平疫結合的需求。大賽評委、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總院總建築師楊明笑言,「二樓座位說不定還能成為學生們爭相體驗的打卡地。」
南京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者們則試圖調和居家隔離與社交疏離之間的矛盾。他們大膽暢想:如何使建築像語言一樣靈活變化,通過設計來引導健康的行為模式。比如,設置彈性的「準醫療」空間;在通風採光良好的室外,增設無接觸式的交流和展覽空間;對窗戶進行精心設計,讓居住者更願意在充滿陽光和新鮮空氣的窗邊停留。這番對建築模式語言的暢想,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李興鋼看來,較好地「回應了疫情對未來人居環境帶來的挑戰和改變」。
來自蘇州立誠建築設計院的參賽者們同樣腦洞大開:防疫封城時期,閒置的、具有單元式空間特點的高鐵車廂能否成為收容和隔離輕症患者的「諾亞方艙」?在他們的方案中,根據不同人群對空間的需求,車廂可以改造為醫療艙、隔離艙、兒童艙、老人艙、醫護艙、娛樂艙等多種功能分區。其中,一間隔離艙(即一節車廂)可以闢出8間病房,每間配有儲物櫃、呼叫設備、輸液器等;醫護人員休息艙配有太空睡眠艙,內置聲光喚醒鬧鐘,自動門帘採用隔音材料,解決醫護人員緊張不安的休息痛點……在設計者描摹的藍圖中,一艘能夠高速轉移和實現多功能單元組合的「人類生命健康的保護艙」呼之欲出。
夢想要照進現實
設計並非一味「秀腦洞」
既發掘社會問題,又以專業設計來助力解決問題——社會性與專業性相融合,是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堅持的評獎標準。以這一理念來審視參賽作品,人們在本屆大賽中看到了諸多值得欣慰之處。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建國認為,參賽作品普遍體現了鮮明的現實關懷,特別是有不少作品通過人居環境營造來直面疫情。除了社會性、現實性,不少作品還體現了寶貴的未來性。「它們衝出了過往的作為『存量』的認識和經驗,站在未來的視野來看今天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前瞻性的思維火花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當下。」
對此,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韓冬青十分認同:「比如某件作品運用建築模塊語言的豐富變化來應對平疫時期的不同需求,它其實就跳開了『路徑依賴』,轉而採用模塊語言來建造靈活機動的環境。作為一場創意大賽而非工程招標,不拘於落地轉化的比賽規則也為參賽者的腦洞大開提供了馳騁的空間——儘管或許不能應用於當下,這些火花也很可能為未來提供智力支持。」在韓冬青看來,還有一些作品很好地把設計和新技術糅合起來,比如一件關於「圍牆5.0時代」的設計作品,旨在對圍牆進行智能化改造,把這一城市邊緣空間利用起來、服務於智慧城市建設,很有啟示意義。
不過,高蹈的暢想雖然美妙,回應現實痛點、儘可能地提供可行性方案同樣重要。決賽現場,評審們不斷通過犀利的發問,試圖讓設計者更多地觀照現實:為大爺大媽提供社交場地的同時,如何避免噪音汙染?建設紙箱回收站時,如何防止紙箱因受潮而報廢?把高鐵車廂改造成方艙是否具有成本優勢?
連續多年擔任大賽評委的作家祁智更關注設計背後的現實考量。在他看來,一些作品雖然發現了社會問題,但在分析成因和提供方案時,還沒能找到最優解。他認為,設計者們應懷抱著「給今天或者明天的人使用」的理念,更多地關注可行性:「設計面前無『外人』,大賽邀請我作為評委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每個人都是設計作品的潛在使用者,如何評價一件作品,公眾的聲音同樣重要;設計者們也應站在公眾的視角審視作品。」
正如大賽專業評審、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所言,「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蓋一間好房子,不但要好用好住,還要給人以美的享受,促進身心的協調發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把美好生活變成現實。」
「蝶變」為全國性賽事
紫金獎要更好落到大地上
累計舉辦七屆,如今,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的影響力已溢出華東,走向全國。一系列數據印證了這一點:本屆參賽作品共計1678項,同比增長13.8%;作品來自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江蘇作品佔比首次低於60%,說明大賽從區域走向全國;新建類和更新類作品各佔50%,反映了社會對建設存量的關注、行業對城市更新與美麗宜居的關注;截至本屆,建築「新老八校」100%參與賽事;30歲以上主創佔66.7%,行業骨幹群體的高比例參賽體現賽事影響力;大賽為教學提供了實戰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創意火花的舞臺;美、英、德、瑞等11國選手參賽,大賽正逐步走向國際化……決賽現場還為《林裡堂——鄉鄰中心改造》《江田林居蔬藝沙頭》《德澤淵源耕讀夢龍》等多個往屆獲獎作品落地項目代表授牌,落地轉化、讓夢想開花結果,無疑又是大賽影響力和水準的一大體現。
在韓冬青教授的直觀感受中,大賽越辦越好的一個標誌,是在給參賽者打分排名時感到猶豫,「不像開始一兩屆時,作品孰優孰劣,還可以輕鬆地判斷出來;現在,誰獲得第一名、誰獲得第二名,與其說是水平有高下,不如說是和評委的共鳴度有關。這恰恰是一個賽事做成功的重要標誌。」即使是學生組參賽作品,在他看來同樣水準不俗,甚至有時在創意上更勝一籌,「比如學生組一等獎中有一件來自東南大學的設計作品《從「鄰避」到「鄰附」》,學生們把目光投向了居民避之不及的垃圾中轉站,他們大膽構想:在垃圾中轉站營造社區活動中心,把垃圾就地處理後產生的有機肥料、熱能用於維持社區活動中心的運轉,這就是一個很精彩的微觀改造的案例。」
不光是評選出一個獎項,更是搭建展示、互動、傳播的平臺,讓一切創意創想接受專家和公眾的質詢,同時促進建築文化的傳播——專業性與社會性相融合,是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建築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承載著人民對美好家園的夢想。建築和環境設計水平的不斷提升需要建築師、社會公眾和政府來共同推動,這正是我們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紫金獎·建築和環境設計大賽的初衷。」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說。
在何鏡堂院士看來,通過省委宣傳部、省住建廳等政府部門帶頭,把政府、專家、老百姓聚集在一起,讓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來看,讓大賽真正成了全國性的品牌。展望未來,人們有理由期待,紫金獎能夠把更多創意寫在大地上:這並非局限於眼前的落地轉化,而是希望設計者們始終懷抱著俯身向下的現實關懷,為人民夢想中的美好生活插上現實的翅膀。
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
第七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獲獎名單
(職業組)
第七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獲獎名單
(學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