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英國貴族的「大旅行」,培養了紳士還是公子哥?

2020-12-22 騰訊網

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近年來,海外遊學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不少家長選擇讓中學甚至小學高年級的子女前往歐美、大洋洲等地遊學,提升外語能力,開拓視野。其實,17世紀以來,這種遊學已經成為英國貴族家庭的風尚,史稱「大旅行」(Grand Tour),也被譯作「歐陸遊學」「大陸遊學」。當年的大旅行學些什麼、如何進行,能給今天的中國遊學熱怎樣的啟示呢?

原文 :《大旅行,培養紳士還是公子哥?》

作者 |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 趙博

圖片 |網絡

主要內容

大旅行,與其說是旅行,不如說是學習。是指歐洲上層階級子弟在本國教育告一段落之後,到歐陸進行長時間的旅行,這是貴族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認為,大旅行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參與者是英國貴族青年;二是有一位導師始終陪伴;第三,有一條確定的旅行線路(大部分以義大利羅馬為終點);四是旅行持續一段時間,平均在兩三年左右,時間長的達六七年之久。

大旅行的主要內容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增進知識。學習知識是大旅行中的重要內容,後來成為著名歷史學家的愛德華·吉本出身名門,在從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畢業後,他前往瑞士洛桑大旅行。在導師帕維亞爾的指導下,吉本主要攻讀了拉丁文古典名著,兼習希臘文著作。他的課業包括四大部分:歷史、詩歌、演說修辭和哲學。在兩年多的時間內,他還廣泛閱讀近人著作,包括啟蒙時期的法、英思想家孟德斯鳩、洛克等人的著作,為寫作歷史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打下了基礎。

第二,學習文藝。18世紀,歐洲大陸的文藝水平遠在英國之上,英國青年在抵達歐陸後,往往醉心於藝術。他們選擇在巴黎學習馬術和舞蹈,在義大利聆聽歌劇與音樂。弗朗西斯·莫特福在熱那亞首次聽到義大利音樂就為之傾倒,盛讚「這真是最讓人迷醉的音樂」。在大旅行中增加文藝元素,主要是幫助英國貴族青年提升藝術鑑賞能力,熟悉宮廷禮儀,為年輕人回到家鄉擔任政府和外交職位作準備。

第三,收藏文物古董。義大利南部的龐貝和赫克蘭尼姆古城曾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所湮沒,17世紀後才被陸續發掘。參與大旅行的英國青年在遊覽之際,也常去古城搜羅一些古董玩物。例如,建築師羅伯特·亞當在前往法國和義大利大旅行時,就醉心於羅馬帝國留下的廢墟與古蹟。回到英國後,他與弟弟詹姆士一起寫下了《戴克里先宮的廢墟》一書,由此名噪一時。

對大旅行的批評

在大旅行的諸多案例中,最知名的當屬巴克勒公爵的事跡。從1764年1月開始,他在導師亞當·斯密的陪同下,在歐洲大陸開展了一次長達兩年半的大旅行——在巴黎十天,在土魯斯一年半,在法國南部旅行兩個月,在日內瓦兩個月,又在巴黎待了十個月。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了他對大旅行的看法:

在英國,青年人剛從學校卒業,不把他送入大學,卻把他送往外國遊學,這件事已經一天一天成了流行的風尚。據說,青年人遊學歸來,其智能都有很大的增進。一個由十七八歲出國至二十一歲歸來的青年人,歸國時比出國時大三四歲。在這個年齡,在三四年之中,智能要是沒有很大的發展,那才是怪事。他在遊學中,一般獲得一兩種外國語知識。不過這種知識,很少足夠使他說得流利,寫得通順。另一方面,他回國之後,一般變驕傲了,更隨便,更放蕩,不能專心用功,勤奮做事。如果他不到外國,留在家中,在這短期之中,絕不會變得如此。這樣年輕時的漫遊,遠離親戚的督責、管理和控制,把一生中最寶貴的韶華消磨於極放蕩無聊的生活,以前的教育在他內心形成的一切有用的習慣,不但不能堅固確立,反而減弱了,或全部消失了。

從中不難看出斯密對大旅行持負面態度。除了學習知識有限外,對大旅行的批評還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大旅行靡費太多。大旅行並非一個人的旅行,參加旅行的英國青年往往有導師、僕人、車馬相伴,花銷不菲。例如,金斯頓公爵前後遊學十年,有一名年薪500英鎊的導師、一名年薪100英鎊的管事、一名年薪23英鎊的男僕和兩名年薪10英鎊的男僕陪伴,每年開銷數千英鎊,十年開銷超過40000英鎊。諾丁漢伯爵的長子遊學花銷每年則達3000英鎊之巨。

另一方面,大旅行中部分青年的放蕩做派。參加大旅行的青年缺乏父母親人在身旁督導,在義大利和法國浪漫氣氛的浸淫下,不少人流連於賭場和妓院的燈紅酒綠中。一位訪問羅馬的英國學者就曾感慨,「一個英國人要是義大利化了,就成為魔鬼的化身」。鮑斯威爾出身愛丁堡名門,他從1763年8月離開倫敦開始大旅行,從都靈、羅馬到那不勒斯期間,忙於尋花問柳,他對盧梭承認:「我沉迷在情慾之中,我的理智幾乎與情感沒有關聯。」

對大旅行的批評

18世紀後期,高不可攀的大旅行開始走向式微。一般認為,大旅行的衰敗主要歸因於以下三方面:

首先,大旅行衰敗的直接原因可以歸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給歐洲帶來了動蕩,旅行者沿途參觀的修道院、學院、皇家宮廷舉辦的典禮等活動暫停,這讓旅行意義大打折扣。

其次,輪船和鐵路的出現縮短了歐陸旅行的時空距離,當英國人發現造訪歐洲大陸不再是一件難事,大旅行的儀式感和對旅行者的磨練意義開始不斷減弱。

最後,19世紀是變革的世紀,貴族勢力不斷下降,中產階層開始逐步興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植根於貴族傳統的大旅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和影響。

大旅行儘管衰敗了,但仍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啟示。

首先,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大旅行給參與者更多的收穫是文化的薰陶和藝術的培養。這也是大旅行的精華所在。

其次,遊學也需要清晰的目標和嚴格的督導。同樣是遊學,為何有人成為了紳士和學者,有的淪為公子哥,這其中導師的因素非常重要。在嚴師帕維亞爾督導下,吉本在遊學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而一些導師則只為束脩,對弟子放任自流,使其最終除了虛耗光陰外一無所獲。

總之,對於大旅行,我們不能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淮南為橘,淮北為枳,培養紳士還是公子哥,既取決於參與者個體,也取決於我們對遊學的目標設定和其中的管理。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11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英國的紳士文化:培養一個英國紳士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從大約500年前的一封貴族信件中可以發現,當時成為紳士的四個必備條件:一是有紳士血統;二是大部分收入來自自己的土地、非工作或高利貸收入;三是擔任官職,四是和貴族有親屬或聯姻關係。當然,這封信還強調了,紳士必須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到了17世紀,此時紳士的貴族血統開始被模糊起來。
  • 紳士還是君子:英國禮儀課程與中英文化的碰撞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紳士被解釋為:「一個為留下好名聲而勤奮工作的人」這一時期地位高的紳士需要佩戴盾形徽章以證明其血統。亨利八世時期,紳士用來指稱上層人士和貴族。到了十六世紀,紳士的定義中開始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如土地,財富,及個人追求,更接近於現代的,非軍事的紳士概念。另一方面,有關紳士不應該工作的思想也開始逐漸擴散。
  • 英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內涵:紳士風度,享譽世界的人文名片
    而巨大的財富積累,帶來的自然是本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皇室的消費又顯得尤為重要,至今的英國王室,還是過著優雅體面的生活。除王室外,貴族同屬於英國社會的上流階層,並且在幾個世紀的發展後,為英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內涵。這一精神財富,就是英國現在舉世聞名的紳士風度。
  • 英國「紳士」到底哪裡高貴、引得人人羨慕,那該如何成為紳士呢?
    但簡·奧斯丁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國紳士文化興盛時期,紳士文化一路走來並非一成不變,經過時代不同背景隨之演變,它所代表的是英國文化的精髓以及英國人所追求的標準。紳士文化究竟包含了什麼?能夠讓霍普金斯驕傲的說出紳士這個概念足以造福人類,其文化內涵是真君子還是披著君子外皮的真小人?
  • 從18世紀的男女愛情,看英國貴族的婚姻有何特徵?
    18世紀以前,擇偶時,將男女愛情與經濟政治利益同等對待的英國貴族不在多數。但是,這種擇偶觀念並不一定對婚後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日久生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里奇蒙公爵與妻子的婚姻,是在雙方家長抵償賭債的交易中形成的,他們婚後的感情還是很好。
  • 英國留學UK CULTURE|紳士:我們願與世界溫柔相待
    提到紳士(Gentlemen),大家腦海裡大都會浮現這樣的形象:手拿文明棍,頭戴大禮帽,身著筆挺的西裝,足登亮皮鞋的優雅男士。不過,紳士不是只靠衣裝便能成就的,他們擁有的最重要的品格便是,永遠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
  • 紳士是英國最成功的文化輸出
    從政治角度講,我們今天可能處於類似的困境中:支持脫歐還是支持歐盟,擁護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這些矛盾都很普遍而深刻,我們很難尊重對手,很難把他們看作正派人。1660年英國王政復闢,紳士也回來了,但他們已經變成了戴假髮、撲粉的廷臣和貴族地主。總的來講,他們鄙視平民,平民也鄙視他們。
  • 「紅衣辣哥」獨闖伯納烏,浪蕩公子到優雅紳士的勵志傳奇
    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以麥克馬納曼為首的這批腰纏萬貫卻又難堪重任的浪蕩公子們,註定會遭受到自家球迷的冷嘲熱諷,久而久之也肯定要被捲入到一場無法逆轉的風暴之中。 2.麥克馬納曼——伯納烏優雅紳士 與西甲豪門皇馬籤訂新合同之後,麥克馬納曼成為了當年英國球員中薪酬最高的球員。他是皇馬俱樂部歷史上引進的第二位英格蘭球員(首位是1980年的勞裡-庫寧漢姆),也是俱樂部從英超聯賽籤下的首位球員。
  • 英國紳士:如何從貴族家多餘的兒子變為優雅男士的象徵?
    而普通的家庭雖然沒有這麼大陣仗,但也常會將祖宅、土地劃分成幾份,分配給不同的兒子,算作大房、二房之類的,所以這些沒有主要繼承權的兒子們也會擁有一定的土地和財產。因此為了描述這些有著貴族出身和一定名望、但又沒有爵位和土地的人們,紳士這個詞便應運而生,並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1431印刷的土地所有者清單上,除了騎士、侍從和農夫以外,就還有較大一部分人被歸類為「紳士」;而14與15世紀中,選擇通過海外戰爭來獲得財富的貴族年輕子弟們也越來越多的用紳士來形容自己。
  • JOJO幻影之血——英國紳士的沒落以及最後的紳士
    《JOJO的奇妙冒險——幻影之血》故事背景發生在英國。英國貴族出身的喬納森-喬瑟夫天生富足,享受著貴族身份帶來的種種享受,性格上也處處表現出了紳士般真誠,樂於助人,並且其志向便是成為一個紳士,而紳士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十九世紀中後期的英國正處於巨大的社會變革之中,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興起也都驅逐著紳士主義,追求利益的觀念也在越來越多的人腦海中湧動著自私的欲望,迪奧-布蘭度正是這一代表。
  • 從「痞子們」到「紳士們」:蓋·裡奇歸來,還是內味兒
    關於蓋·裡奇,我們可以從「酷英國」說到好萊塢,可以從後現代說到麥當娜。可以說一天一夜黑色和黑幫,也可以說三天三夜街頭文化和搖滾樂。但我們最愛提的還是《兩桿大煙槍》和《偷拐搶騙》。他們升級了,成了企業家、慈善家,開始結交公爵貴族,周旋於媒體輿論之間,並且想轉型洗白、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想成為「紳士」。紳士文化或紳士風度是英國民族文化的外化,紳士階層的社會地位僅次於貴族。當然,這些在蓋·裡奇的鏡頭和敘事中也被解構了。
  • 中西文化各有其優點,「英國紳士」教育值得學習
    得知我們從國外回到學校,一位女士說:「我認為英國教育是世界教育中最好的,尤其是那種私立學校的紳士教育。這位女士列舉了英國紳士、高貴和有禮貌的優點。坐在旁邊陳姓爸爸反駁道:現在幾歲了?他不是貴族,但美國教育在競爭中更有用。相信說到英式紳士教育,很多家長會想到優雅的風度和皇室,以及一些競技性的運動,比如馬術。許多國內私立學校甚至吹噓他們開展英式紳士教育。什麼是真正的紳士教育?
  • 《王牌特工》的紳士文化:從"騎士"到"紳士"
    那麼「紳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紳士」可追溯到英國中世紀 貴族文化為紳士文化雛形  電影《王牌特工》中有一句臺詞「紳士是現代社會的騎士」。男主科林說:「每個人都會對紳士這個概念有自己的說法和解讀。1883年,英國詩人霍普金斯曾自豪地說:「即便英格蘭民族不能給世界留下別的什麼東西,單憑「紳士」這個概念,他們就足以造福人類了。
  • 古典時代英國教育的重心:重裝騎兵和領主夫人的培養
    但在隔海相望的英國,存在稍有不同的情況,佔據大量資源採取莊園經營模式的大土地貴族是英國的統治階級,為了強化階級的統治,土地貴族在掌握國家經濟的同時還展開著精神引導,引領著整個英國社會的價值取向。貴族們藉助教育的力量維持著社會以符合他們的期待運轉,形成了鮮明的教育特色。
  • 中世紀英國貴族的家僕丨奴隸演變的僕人與主人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中世紀晚期的英國,家庭中有家僕是貴族身份顯赫的象徵之一,家僕的身份也隨著歷史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奴隸發展成為出賣勞動力獲得食宿的自由人。這一時期僕人人口佔西歐總人口的17%,而且英國至少有35%的家庭僱傭家僕,即使是農村也有一部分在家中僱傭。
  • 騎士——戰場上的騎兵,基督教會的武力依仗,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
    八世紀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國內產生分裂,很多大領主開始進行武裝反抗,內患的同時又有外部阿拉伯人的入侵,因此為了加強中央王權的統治,保障王國的穩定就需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鎮壓和對外戰爭。《13 世紀英國貴族地位的變遷》中講到「與大貴族共同組成了具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性的貴族等級。」成為了封建貴族,那麼成為騎士的途徑也就從原來的任何人都可參加的軍隊性質轉為一種封建等級的繼承制度。
  • 「小奶狗」變身霸道總裁,朱正廷貴族王子打扮,又是顏值小生
    復古帽子下稍微有些卷的髮型給人一種貴族公子的既視感,黑色皮褲緊身有型且褲腳挽起一層白色裡邊增加了一絲色彩降低沉悶。 男生都能駕馭的捲髮顯得朱正廷多了幾絲洋氣混血的氣息,顯得更有男人味,妝容的打扮也讓他變得更帥氣成熟,淺藍色與咖啡色的西裝濃濃的總裁紳士風度,超級有範的一款穿搭。
  • 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說」和「紳士教育」具體是什麼內容?
    約翰·洛克畫像洛克(約翰·洛克)是英國哲學家,職業是醫生,出生於1632年8月29日,於1704年10月28日去世。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和完整的紳士教育理論。白板說這就是「白板說」;紳士教育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中全面闡述「紳士教育」。洛克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 紳士,即有道德、有學問、有禮貌的人。為此,洛克提出了一套包括德、智、體 等在內的教育內容和實施辦法。他認為,體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紳士首先要有 強壯的體魄,能吃苦耐勞。
  • 聽哪些古典音樂可以培養紳士風度?
    因此,孟德爾頌從小就穿梭於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子,和大人們探討各種問題,還與德國文學泰鬥歌德成為「忘年之交」,高雅的環境讓他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他的興趣非常的廣泛,才華過人,無論在文學、音樂、美術還是語言方面都具備很高的天分。
  • 阿金庫爾戰役,法國貴族騎士的屠宰場,英國長弓手最後的輝煌
    騎士之間的戰鬥是有風度且紳士的,「騎士八大美德」中的「榮譽」和「憐憫」,使得中世紀的騎士們,儘可能的優待放下武器,沒有抵抗能力的對手。在戰事迭起風水輪流轉的時代,「優待敵人便是善待自己」,但英格蘭的貴族騎士們沒想到,他們的國王亨利五世,竟然違背騎士精神,破壞人道主義,對放下武器的法蘭西貴族騎士們大開殺戒。事情發生於1415年的10月25日,地點則是在法國加來地區的一個叫做阿金庫爾的小村莊。此時英法百年戰爭,已經斷斷續續的進行了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