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恐怖故事:1984》
《美國恐怖故事》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血漿盛宴,做為是美國最老牌的劇集之一,自2011年推出第一季《謀殺屋》,它就以每年一季的速度,拍到了今年的第九季。前八季依次為《謀殺屋》(2011)、《精神病院》(2012)、《女巫集會》(2013)、《畸形秀》(2014)、《旅館》(2015)、《洛亞諾克》(2016)、《邪教》(2017)、《啟示錄》(2018)。前八季每一季的水準,其實並不相同,其中品質最高的,當屬第三季《女巫集會》。由每一季的劇名可知,《美國恐怖故事》幾乎涵蓋了謀殺、精神障礙、奇幻恐怖等多種恐怖元素,而今年的第九季,劇情則聚焦於連環殺人魔——
《美國恐怖故事:1984 第九季》
(《American Horror Story: 1984 Season 9》,2019)
《美國恐怖故事》這次採用了復古風格,以懷念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青春B級恐怖片為主題,用每17年就現身一次的「割耳狂魔」作為題眼,來用血漿喚醒觀眾的童年陰影!
這一季還是10集,每集時長47分鐘,演員也沿用了《美國恐怖故事》常規演員,如艾瑪·羅伯茨、莎拉·保羅森、萊斯利·格羅斯曼等,但遺憾的是,目前在演員表中,尚未看見凱西·貝茨、傑西卡·蘭格這兩位奧斯卡影后的名字。挑大梁的艾瑪·羅伯茨等人給觀眾一個很明顯的信號——這是一部偶像恐怖劇。
劇集於2019年09月18日正式開播,目前已完結,IMDb評分為8.4,豆瓣評分為7.4。
依據《美國恐怖故事》前幾季的口碑水準,這部《1984》的評分還會有所下降,可能最終穩定在8.0左右,但觀眾依然可以在這最新一季中,體會到深入骨髓的恐懼與驚悚。
為什麼劇名叫《1984》?
因為故事的年代設定在1984年。
因此,這一季從布景、服裝、造型、妝容等各方面,都具有復古的年代感,在一種復古背景下,一個關於連環殺人魔的驚悚故事由此展開。
連環殺人魔是國外影視取之不盡的題材之源,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這類故事,都依據曾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改編,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取材於至今未被偵破的恐怖懸案。
最近,韓國媒體報導的「《殺人回憶》兇案罪犯原型被找到」的新聞,就引起亞洲影迷極大關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韓國華城連環兇案曾是韓國三大懸案之一,觀眾始終對這類事件充滿一種探究欲。
《美國恐怖故事:1984》第一集開場,就展現了一場10年前,亦即1974年的連環兇案。兇手被外界稱為「銀鈴先生」,他曾是美國越戰老兵,因在戰場上以過於殘忍的手法殺人如麻,且割下被殺者耳朵串成項鍊,而被開除軍籍。後來,他又在紅木夏令營中製造了驚人的10人兇殺案,因此被捕,且被送進精神病院。
10年後的1984年,曾經的紅木夏令營兇案倖存者,為徹底擺脫銀鈴先生帶來的生命陰翳,於是用丈夫的錢購買了紅木夏令營,在夏令營閉營10年後,再度開營,並邀請洛杉磯的三男兩女到營地擔任指導員。
精神病院中,銀鈴先生自報紙上了解到夏令營開營的消息,身體中的嗜血因子蠢蠢欲動,他決定再度大開殺戒,因此利用「假死」離開精神病院,在一個暴雨夜再度出現在紅木夏令營。此時,第23屆奧運會正在擁擠的洛杉磯被舉辦,運動與殺意的穿插,令《美國恐怖故事:1984》頓生一種別樣的故事魅力。
第九季的核心是致敬犯罪心理學
和之前八個系列一樣,這一季的主題又是一闋輓歌——對於八十年代和在那個年代裡受傷頗深的連環殺手極其受害者的輓歌。
瘋狂的八十年代是資本迅速膨脹的年代,也是新舊兩種文化格局相互衝突的年代,更是一個底層居民生活結構不斷解構和重鑄的過程。
所以,在犯罪學領域,罪犯心理和行為動機與模式的研究開始興起,關注案件發生開始轉向解析罪犯心裡,提前預防犯罪。但是,整個過程並不完備,所以,整個八十年代形成了一個很弔詭的局面——是二戰以後發掘出來的連環殺手最多的年代,也是殺手伏誅最多的年代!
《美國恐怖故事:1984》年開篇第一集就用了兩位大名鼎鼎的連環殺手來作為主題的闡述者。
主題反派水晶湖殺手:
水晶湖殺手是明面上故事要主要書寫的反派之一。不過這個角色出自於八十年代最紅火的B級恐怖片電影《十三號星期五》系列,而非現實裡真實人物。
《十三號星期五》作為橫貫整個八十年代最賣座的B級恐怖片,裡面那個戴著面具,拿砍刀和斧頭襲擊水晶湖露營地旅客的大塊頭,堪稱和《德州鏈鋸殺人狂》以及《猛鬼食人街》裡入夢殺人的「福萊格」並列的影視劇三大惡魔連環殺人狂之一。
副線反派BTK惡魔之子:
那個攻擊並且一直跟蹤女主角的風衣男,應該暗指的是連環殺手——BTK連環殺人案兇手。而這一位大白天入室連環殺人犯,存在於現實當中,是八十年代最讓居民毛骨悚然的一個存在。(他活躍於70年代,最終在2005年被逮捕確認。)
美國堪薩斯州的連環殺手BTK。他原名丹尼斯·雷德,BTK是他自己取的名字,為「捆綁,折磨,殺害/ Bind,Torture,Kill」的縮寫。受害人至少有十名。工作是普通牧師。三十年來,「BTK」這個恐怖的代號,是美國堪薩斯州威奇託地區居民的夢魘。
這個角色出現在現實裡,也在《不死劫》,《人骨拼圖》等影視作品裡被當作反派人物,重點描寫。
所以,瑞恩·墨菲是真的下了血本,第一季裡就埋伏下了兩位重磅反派人物,埋伏在百無聊賴的幾位青少年主角周圍,準備用鮮血和尖叫,奉獻給觀眾一齣好戲。
一板一眼的青少年恐怖片,
就看後面有沒有反轉!
《1984》的主角是當時的青春殺人狂電影的標配——
守身如玉的處女女一號,傻白甜的聖母類角色,為了貫徹善良可以感化罪犯,也可能是純潔可以矇騙兇手,一般可以活到最後;孔武有力但是腦袋缺根筋的女一號,因為要襯託女主角,相對死亡率高;抑鬱有秘密潛藏的男二號,一般設定為女一號或者女二號的舔狗,與男一號有一定的感情衝突,最終會死於自己的秘密,或者為保護女一號而死,壁掛型人物;
蕩女型女二號,以其妖冶性感,放浪不羈的行為,洗刷觀眾的眼球,奉獻劇情裡必不可少的香豔與軟色情,但是因為要與冰清玉潔的女一號全面反比,又為了符合教化世人的主題內核,是兇手最喜歡提前動手的壁掛之人;還有,就是一個全程在事態裡卻全程思維不在線的呆子。這類人要麼是文弱型的書呆子,要麼是過於單純的某位主角的旁系親屬(一般設定為表弟或者堂妹這樣的小跟班),要麼乾脆就是智商不在線的生理學傻子……這類人一般因為懵懂,要麼最先死,要麼稀裡糊塗活到最後,要麼,扮豬吃老虎,他才是最後的終極BOSS……
處女,體育健將,陰鬱男,蕩婦,傻子(此論點總結出自小眾恐怖片《林中小屋》)……
《1984》的基本人物設置符合所有當時恐怖片的標配,而要在這個標配裡玩兒出新意,就要編劇重新安排劇情。
處女雖然一直強調自己被少收追殺,但是脫離鬧市前往僻靜之處,相對是給了殺手更好的機會。況且,一貫角色心機婊得很明顯的艾瑪·羅伯茨,這次裝純變身小白兔,真的會讓觀眾靜靜地等她撕破假象,變成腹黑心機的那一刻!
陰鬱男時不時的神遊物外,又在奧運會這樣盛大場面即將開啟的時機選擇逃離城市,前往人煙稀少的露營地,其中關係到的秘密就是引爆情節走向的一個小爆點。
而傻子,因為政治正確把角色換成了個黑人小夥子。個人認為,這其實更進一步的形成一種膚色失衡——黑人就只能是傻子!這樣的設置要麼是編導的反諷,或者這個看上去毫無心機的角色最後還有大規模的反轉。
而我們可愛的蕩婦,開篇就勾引露營地安全教官,但是睡覺卻隨時帶著刀子,看起來也不是個省油的燈!
而且,第一季就出現了兩位殺手級別的人物,而且,營地管理者,那個從上一次屠殺裡倖存下來的女人,可能並不如她所說的那麼無辜。
而且,一直在新聞通稿裡被提及的馬修·莫裡斯(出演過瑞恩的熱門劇集《GLEE》)是反面角色的消息,讓這個孔武有力但是精蟲上腦的角色,也具備極大的反轉性。
所以,這裡面從來沒有一個是無辜者,很有可能,每個人都死有餘辜。反而是那些一心一意要殺人的殺手們,才是心機簡單,動機單純的可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