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屬於孔子膾炙人口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說簡單也簡單,但深挖這句話背後的「用意」,我們收穫的東西可能「不簡單」。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比較淺顯的含義,也屬於當前比較常用的含義,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那便是「常保謙虛,向身邊人學習。」
而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深可淺。我們可以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看出「向身邊人學習的謙虛」,繼而從這種「謙虛」中理解到好學之人善於「自省」的特質,再進一步體悟到「自省」背後,孔子之「避免自我偏執」的深刻用意。
孔子思想的特點之一,在於其觀點相對「落地」,許多觀點有時候會顯得十分具體。具體的東西容易被人「看到」,這是優點,但是卻容易因為歷史背景的不同產生局限性,這是「缺點」。
所以,品讀孔子等先哲思想的時候,無論我們面前的觀點多麼「具體」,最好能透過先哲具體的「理論」,看到這些理論背後有些個「抽象」的用意和動機,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可以獲得更多。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的「好學」與「謙遜」
我們首先說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相對直接的「含義」。
其實這句話的翻譯,大家一看就明白,「三個人同行,必定有足以我學習的東西」。孔子這是在誇張嗎?或者說是「過謙」?不,這是一種學習態度,同時也是個人謙遜秉性的表現。
很簡單的道理,「驕傲使人落後」這句話小時候寫作文不知道用了多少遍,屬近乎「常識性的口號」,但是卻是幾千年來經久不衰的「口號」。
在學習上,阻擾我們最多的,可能不是外界因素,更多在於我們自己的「自擾」,比如「驕傲自大」。
偽裝得面面俱到的人有,但這世界上哪有「完美無缺」的存在?
人總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高手」不過是比普通人更接近「完美」罷了。
而所謂「高手」,更多是以謙遜姿態,在好學中用「千錘百鍊」來成就自己的。
孔子曾獲得過後人這樣的讚美:「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黑夜」。這個評價很高,也證明了孔子在一些方面的「成功」。這樣一個高手的「成功秘訣」,依舊還是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8個字裡。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曾說,「孔子是沒有一定的老師的」。這是為什麼?因為孔子好學還謙遜,他向身邊人學習,取長補短之下,身邊人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有這樣的「好學」與「謙遜」,也難怪他能影響中國「幾千人」,創造讓世界欽羨的燦爛文化。
2、孔子之「好學」與「謙遜」背後,有「避免自我偏執」的修身智慧
有人說儒道兩家有「對立」趨勢,但在顏小二看來,許多時候品讀先哲思想,倒是看到了二者的「殊途同歸」之處。比如,道家的「無為思想」中,顏小二初看是「批評過度之欲」,再看便是「避免自我偏執」。而從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中,顏小二依舊初看是「謙遜之好學良方」,再看便是「避免自我偏執」的修身智慧。
拒絕「偏執於自己」的人,大抵是不會以「自我為中心」的,於此之耳清目明之下,人才能「看見外面的世界」、「聽見外面的聲音」。
在這般「聽得清」、「看得見」的清明之下,人便能看到別人的「高明處」,並進一步發現自己的「短板」。繼而取長補短,不斷向前。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人是不喜歡「承認自己技不如人」的,無論是在學習上、能力上,甚至是在「外貌上」等等。
顏小二覺得這很正常,誰還沒點好勝心?誰不希望自己擁有「更好的」。
而「先哲」與「世俗」的區別就在於,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好勝心」,然後擁抱這份「好勝心」,並進一步挖掘「好勝心」中「精益求精」的深刻內核,拋卻與人「攀比」的「功利情緒」,將這份可能變成「妒恨」的「羨慕」,轉化為「謙遜好學」的自我修養「動力」。
變廢為寶之下,可化腐朽為神奇。由此,孔子思想背後的高明寓意,值得深究。
於此,我們也能小小總結一下,孔子之「好學」與「謙遜」背後有「避免自我偏執」的修身智慧。
3、多說一句
其實顏小二覺著,《論語》這本書比較適合小孩子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的時候品讀。這階段的孩子讀這本書,可以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孩子也能更大成都上汲取其中的「營養」。
為什麼?因為《論語》裡面的表達,相對「落地」,它不像《老子》、《莊子》那般晦澀,又不像《韓非子》、《商君書》那般趨於「激進」。《論語》裡面「落地」的表述,讓它利於被人們理解,同時,如果我們遇到不錯的《論語》「啟蒙老師」,他能進一步挖掘《論語》一些具體言論背後的「修身理念」,這種時候,對一個人的性格養成、價值觀養成、習慣養成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將其運用於孩子三觀養成時。
要知道,《論語》已經流傳幾千年了,有些言論要發揮其背後的價值,就需要透過其具體且略顯局限性的學習之法,看到背後的「理念」。同時,《論語》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不能說全部,但是裡面的大部分修身養性的「具體法子」,幾千年了,依舊適用。
為何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大抵是因為這本書的大部分言論,是抓住人性在修養心性上表現出的「特點」而延展的。
幾千年了,人的外表在變化,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趨利避害」、「自我偏執」等近乎本性一般的「特質」,又改變了多少呢?孔子看到這種與人長存的「弊」,並以相對「具體」的法子為你我「化腐朽於神奇」,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品品這本書呢?
顏小二看來,《論語》一書,是國人的寶藏。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無授權一說,不問自取或做成視頻會全網維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