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只勸人好學?還有孔子「避免偏執」的修身智慧

2020-12-14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屬於孔子膾炙人口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說簡單也簡單,但深挖這句話背後的「用意」,我們收穫的東西可能「不簡單」。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比較淺顯的含義,也屬於當前比較常用的含義,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那便是「常保謙虛,向身邊人學習。」

而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深可淺。我們可以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看出「向身邊人學習的謙虛」,繼而從這種「謙虛」中理解到好學之人善於「自省」的特質,再進一步體悟到「自省」背後,孔子之「避免自我偏執」的深刻用意。

孔子思想的特點之一,在於其觀點相對「落地」,許多觀點有時候會顯得十分具體。具體的東西容易被人「看到」,這是優點,但是卻容易因為歷史背景的不同產生局限性,這是「缺點」。

所以,品讀孔子等先哲思想的時候,無論我們面前的觀點多麼「具體」,最好能透過先哲具體的「理論」,看到這些理論背後有些個「抽象」的用意和動機,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可以獲得更多。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的「好學」與「謙遜」

我們首先說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相對直接的「含義」。

其實這句話的翻譯,大家一看就明白,「三個人同行,必定有足以我學習的東西」。孔子這是在誇張嗎?或者說是「過謙」?不,這是一種學習態度,同時也是個人謙遜秉性的表現。

很簡單的道理,「驕傲使人落後」這句話小時候寫作文不知道用了多少遍,屬近乎「常識性的口號」,但是卻是幾千年來經久不衰的「口號」。

在學習上,阻擾我們最多的,可能不是外界因素,更多在於我們自己的「自擾」,比如「驕傲自大」。

偽裝得面面俱到的人有,但這世界上哪有「完美無缺」的存在?

人總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高手」不過是比普通人更接近「完美」罷了。

而所謂「高手」,更多是以謙遜姿態,在好學中用「千錘百鍊」來成就自己的。

孔子曾獲得過後人這樣的讚美:「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黑夜」。這個評價很高,也證明了孔子在一些方面的「成功」。這樣一個高手的「成功秘訣」,依舊還是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8個字裡。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曾說,「孔子是沒有一定的老師的」。這是為什麼?因為孔子好學還謙遜,他向身邊人學習,取長補短之下,身邊人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有這樣的「好學」與「謙遜」,也難怪他能影響中國「幾千人」,創造讓世界欽羨的燦爛文化。

2、孔子之「好學」與「謙遜」背後,有「避免自我偏執」的修身智慧

有人說儒道兩家有「對立」趨勢,但在顏小二看來,許多時候品讀先哲思想,倒是看到了二者的「殊途同歸」之處。比如,道家的「無為思想」中,顏小二初看是「批評過度之欲」,再看便是「避免自我偏執」。而從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中,顏小二依舊初看是「謙遜之好學良方」,再看便是「避免自我偏執」的修身智慧。

拒絕「偏執於自己」的人,大抵是不會以「自我為中心」的,於此之耳清目明之下,人才能「看見外面的世界」、「聽見外面的聲音」。

在這般「聽得清」、「看得見」的清明之下,人便能看到別人的「高明處」,並進一步發現自己的「短板」。繼而取長補短,不斷向前。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人是不喜歡「承認自己技不如人」的,無論是在學習上、能力上,甚至是在「外貌上」等等。

顏小二覺得這很正常,誰還沒點好勝心?誰不希望自己擁有「更好的」。

而「先哲」與「世俗」的區別就在於,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好勝心」,然後擁抱這份「好勝心」,並進一步挖掘「好勝心」中「精益求精」的深刻內核,拋卻與人「攀比」的「功利情緒」,將這份可能變成「妒恨」的「羨慕」,轉化為「謙遜好學」的自我修養「動力」。

變廢為寶之下,可化腐朽為神奇。由此,孔子思想背後的高明寓意,值得深究。

於此,我們也能小小總結一下,孔子之「好學」與「謙遜」背後有「避免自我偏執」的修身智慧。

3、多說一句

其實顏小二覺著,《論語》這本書比較適合小孩子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的時候品讀。這階段的孩子讀這本書,可以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孩子也能更大成都上汲取其中的「營養」。

為什麼?因為《論語》裡面的表達,相對「落地」,它不像《老子》、《莊子》那般晦澀,又不像《韓非子》、《商君書》那般趨於「激進」。《論語》裡面「落地」的表述,讓它利於被人們理解,同時,如果我們遇到不錯的《論語》「啟蒙老師」,他能進一步挖掘《論語》一些具體言論背後的「修身理念」,這種時候,對一個人的性格養成、價值觀養成、習慣養成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將其運用於孩子三觀養成時。

要知道,《論語》已經流傳幾千年了,有些言論要發揮其背後的價值,就需要透過其具體且略顯局限性的學習之法,看到背後的「理念」。同時,《論語》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不能說全部,但是裡面的大部分修身養性的「具體法子」,幾千年了,依舊適用。

為何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大抵是因為這本書的大部分言論,是抓住人性在修養心性上表現出的「特點」而延展的。

幾千年了,人的外表在變化,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趨利避害」、「自我偏執」等近乎本性一般的「特質」,又改變了多少呢?孔子看到這種與人長存的「弊」,並以相對「具體」的法子為你我「化腐朽於神奇」,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品品這本書呢?

顏小二看來,《論語》一書,是國人的寶藏。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無授權一說,不問自取或做成視頻會全網維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相關焦點

  • 解讀千古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如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話文如下:孔子說:「他人的言行舉止,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聖人孔子是儒教學派創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就是到了現在的21世紀,孔子的思想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影響越來越大,被後人進行了深入的文學研究。孔子思想對中國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孔子一生帶了很多學生,開辦學校,教授課程,著名的顏回、子貢、曾子等,據傳有三千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值得我學習,這裡的三人泛指多人為虛數。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2020年9月10日,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在今天也有不少的人是抽到了歷史課本知識的問題
  • 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智慧的人
    以前的文章都是沒有斷句的,因此有人解釋說孔子從來不談怪、力、亂、神,也就是說孔子不談牛鬼蛇神之類的超自然的東西。當然還有另外的人指出,不能這樣斷章取義,要看全文,並做了這樣的標點符號補充: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 悟《隱秘而偉大》:峰峰金晨王瀧正,三人行必有我師?
    小編就先從主演的人物說起:顧耀東,倘若他止步不前,只停留在自己「法學院大學生」這美好的光環之中,也就沒有了他之後的任何成長與榮耀。即便他遇有明人引路,遇有貼身教練指導。我們偉大的教學家孔老夫子有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優點去學習,看出缺點去改正。這樣見了好的就學習,見了壞的就自我反省,防止自己被汙染。這就是隨時隨地,任何人任何事都可做我的老師,都可以開啟學習的模式。
  • 家風美文: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家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處:三國,諸葛亮《誡子書》譯文:德才皆備的人,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簡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品讀:夫君子之行。「君子」一詞的具體含義來源於孔子的君子論。
  • 刻意練習與三人行必有我師,及這兩天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昨晚的文字寫了我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層理解: 第一:表示謙虛,在做各位很多人都是我的老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大家相互學習; 第二:發現別人的優點,羨慕並希望掌握,停留在想法上; 第三:主動了解並訓練別人的優點,在訓練過程中希望得到對方真實的反饋
  • 《鬼谷子》3條智慧:教你看穿人心,避免災禍,越來越好!
    有人說,鬼谷子教弟子,只教與他們謀略,沒有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以至於他的徒弟有好有壞,甚至互相殘殺。其實,除了帶出一批影響頗深的弟子,鬼谷子還留下了一套思想——《鬼谷子》,鬼谷子一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全書分為十七章,除了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遺失之外,其它的都保留了下來。鬼谷子一書,不僅僅有謀略,還有涉及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 孔子智慧|正確地做事才能事業有成,跟孔子學做事,建立功業
    孔子從修身進德到歷練砥礪,都有很多的智慧,孔子的許多做事智慧,也值得人們學習。一、對職業心存敬畏做事,孔子反覆強調一個「敬」。「敬」就是敬業精神,對所做的事心存敬畏。子曰:「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篇》學生子張問老師孔子怎樣才能在社會上行得通。
  • 在中國傳承2000年,與孔子家族平起平坐的,還有一家姓張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世界名著《論語》中的一句話,雖然只有寥寥幾句話,卻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對於我國莘莘學子而言,無疑是一大寶貴財富。提到《論語》,則難免想到其集大成者——孔子。
  • 智慧從反覆斟酌之中領悟,是大智大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濃縮
    智慧,是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智慧,是一種「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態度;智慧是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處世心態。古希臘的普拉塔格說過「頭腦不是一個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 《鬥羅大陸》:鬥羅大陸中的三人行,他們的結局你更心疼誰?
    說到三人行許多人都會孔子的那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多個人的學習交流中,總有一個人能當自己的老師,選擇別人的優點學下,缺點就去改進。這本是好事,但在唐家三少的玄幻小說鬥羅大陸中,外出歷練時的三人往往卻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他們往往會因為感情糾紛而陷入矛盾。
  • 像孔子一樣真真實實活過!
    提起孔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小學開始就開始學習到孔子的一些語錄,但是從來沒有真正去了解孔子,如果我沒有來到山東,可能我不會了解到孔子文化,即使在學校了解但是都不深刻,在貴大對面就有孔子學堂,在花溪這些年我也沒有去參觀過,現在回想起來有些對自己的悲哀,也是那時候的自己很浮躁,自己對人生意義的感悟也不一樣
  • 他是孔子的伯樂,生前一句話成就聖賢,死後卻無人提及
    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孔子的確有不少老師,且不恥於向等級地位較低的人稱師。孔子師有師襄、郯子,《三字經》裡還記載著一則孔子向一個叫相橐的小孩子請教的故事。師襄只是一個樂師,郯子就是「鹿乳奉親」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學者。這些人當然不能算是孔子的伯樂,孔子以他們為師時,早已是名揚天下的先師。
  • 第四期『三人行』:我是光伏品牌官(直播回看+嘉賓金句)
    三人行讓自由思想散發光芒什麼是『三人行』?「三人行」並不是三個人在行走,也並不單指三個人。『三人行』是什麼?《道德經》上有言,「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論語》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2020開局之年,國際能源網重磅推出「三人行」的意義,正是融其兩者之意,站在時代的前沿,遍尋光伏乃至能源行業的「先進思想者們」,讓先進、自由的思想散發光芒,用「思想的力量」來帶領行業向前「奔跑」。
  • 董克用:本世紀末或進入老齡化的高原 三人行有一老人
    這樣一個挑戰就對我們剛才講的養老金制度有了挑戰,那個時候我們可能突然發現不是三人行必有我師,而是三人行有一位老人。
  • 孔子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其實下半句更絕情,卻十人九不知
    人們小時候都有背誦過「名人名言」,尤其是作為至聖的孔子,更是給大家貢獻了眾多的名言,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等,當然人們聽到更多的,可能還是那一句「朽木不可雕琢也」,相信每一個「皮孩子」在小時候都有被老師這麼訓斥過。
  • 修身克己方可贏得人生
    必須反躬自省,下力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無知、無聊、無奈等問題,修身自強,不斷進取,方可成為人生贏家。一要力克無知。無知重在不自知,即沒有自知之明。一般越是文化層次低的人,越認識不到自己的無知,越不懂得謙虛好學,越固執、偏執、幼稚,鑽牛角尖。
  • 一個人,開悟智慧的「跡象」——不再偏執
    其實,一個人,開悟智慧的「跡象」,便是「不再偏執」。一個人,越來越優秀的跡象,也是不偏執!當我們腦子中的傲慢與偏見越少,我們就理真理越近;當我們放下「我執」的時候,才是最接近成功的時候。當我們眼中包容的事物越來越多,看不慣的人和事越來越少,也代表我們越來越成熟,成長進步最快!
  • 加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加龍拜師學藝的這段經歷之中,他最大收穫便是從師傅身上學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作品上,都對加龍有著深深的影響。
  • 中醫人當如何修身?
    中醫人也是修行人,中醫人必需修身。在我看來,中醫人修身有三大好處,一則,可以提升醫學素養;二則,可以提高臨床水平;三則,可以讓自己健康,快樂,幸福,並且讓家庭和諧。一、中醫人修身的至高境界是什麼?我認為,寧靜與淡泊是每個中國人處世的至高的精神境界,當然也是中醫人修身的至高境界。《內經》認為,健康的至高境界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達到如此境界,則真氣從之,病安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