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廣東省出臺《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將公辦本科高校對應分成「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簡稱「衝補強」)三類組團,整合了系列高等教育建設工程,形成「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和「特色高校提升計劃」三大建設計劃,推動高校在不同層次爭創一流、特色發展。廣東醫科大學納入「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
近三年來,廣東醫科大學紮實推進「衝補強」提升計劃建設工作,加快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實現了建設目標,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ESI總排名從2694位提升到2341位;新增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1個。學校進入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世界大學排名中心(簡稱CWUR)和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兩個著名榜單。臨床醫學專業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有效期6年;新增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個,入選國家一流課程1個;新增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個;新增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5個、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2項;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個;省「衝補強」重點建設學科——臨床醫學、藥學、基礎醫學學科實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學校繼2016年、2017年被評為「全國最佳暑期實踐大學」之後,2018年至2020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最佳暑期實踐大學」,連續五年獲此殊榮的高校。
學科建設
目標完成情況
新增ESI學科全球排名前1%學科1個(藥理學與毒理學);
新增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藥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基礎醫學、生物學、醫學技術)、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公共衛生);
新增珠江學者設崗學科4個(內科學、基礎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學)。
新增成效
學校ESI總排名提升了353位,臨床醫學進入ESI排名全球前5‰學科(排名由2018年1月的 1942位提升至1821位,提升了121位);
ESI潛力學科新增3個(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生物及生物化學的潛力值超過0.6,化學學科的潛力值超過0.5);
原有省級特色重點學科6個,新增1個(基礎醫學),達到7個;
新增省臨床重點專科2個(老年病科、危重醫學);
學校進入CWUR和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兩個著名榜單。
進步幅度
新增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增幅400%;新增珠江學者設崗學科4個,增幅300%。
師資隊伍建設
目標完成情況
引進雙聘院士2名(美國科學院院士和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各1人);
柔性引進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及團隊1個;
培養及引進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珠江學者2名、珠江學者講座教授2名;
新增省級教學團隊4個。
新增成效
新增上海東方學者1人、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1人、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2人、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新增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廣東省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廣東省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主任委員1人;
新增南粵優秀教師4人,新增東莞市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4人次,湛江市高層次人才、東莞市特色人才26人;
新引進高層次人才11人、博士106人。新增廣東省博士工作站4個;在站博士後達17人。
進步幅度
新引進博士增幅715%;高層次人才增幅120%;在站博士後增幅183%;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從無增至3人;新增珠江學者增幅150%。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從無增至4個。
人才培養
目標完成情況
臨床醫學專業順利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有效期6年;
新增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個;
入選國家一流課程1門;
新增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2項;
新增5個校外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新增成效
新增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新增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5個;
新增省重點專業1個、省特色專業1個;
新增本科專業8個;新增省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省級教學團隊4個;
新增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新增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新增省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2項。粵西首個遺體捐獻接收中心正式啟用。
近3年畢業生學位授予率在95%以上;
畢業生就業情況好,平均就業率96.45%,位居全省前列;
學生參加臨床、口腔、公共衛生執業醫師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近年來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均超過80%。近三年學生考研率逐年提升,分別為13.19%、15.89%和18.34%。
教師競賽獲獎
教育部高等學校醫學技術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首屆「人衛杯」全國高等學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青年教師教學授課競賽特等獎、一等獎、優秀教案獎和優秀課件獎各1項;
2019年中華護理學會全國護理本科院校教師臨床技能競賽團體二等獎,個人單項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優秀指導老師一等獎各1項;
全國高校(醫學類)微課教學比賽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參加廣東省疫情階段在線教學優秀案例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
廣東省疫情階段在線教學優秀案例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
學生創新創業及學科競賽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40項(其中國家級100項);
廣東大學生創新培育專項資金(「攀登計劃」)累計獲得立項49(重點項目9項,一般項目40項);
華為公司未來種子經費支持50餘萬元;
「挑戰杯」系列競賽,獲得國家級競賽三等獎2項,省級競賽獎項17項,其中省級一等獎3項。
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二等獎;
獲2020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國家級二等獎;
「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設計競賽國家級三等獎等;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衛生綜合知識與技能大賽綜合項目三等獎和「衛生處理」單項獎各1項,創歷史新高;
2019年全國大學生健康科普作品大賽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
第六屆廣東大學生預防醫學技能競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
義工「幸福銀行」志願服務組織獲得全國性榮譽13項,其中「移動生命線——公交急救宣教」項目獲第四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研究生培養規模與質量持續提升
近三年入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共1777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共38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增幅52.9%;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增幅65.2%。
近3年研究生發表SCI論文數分別40、92、77篇,共209篇;
共10名研究生評為廣東省優秀研究生。
省研究生學位論文抽檢合格率均為100%。
參加全國醫科院校研究生院聯盟2019年度研究生臨床能力(眼科學)競賽獲得團隊優秀獎。
進步幅度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增幅50%;本科專業數增幅32%;與2017年比,2020年本科生總數增幅20%(達21983人)、考研率增幅40%。
科學研究
目標完成情況
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臨床基地2個、廣東省創傷救治科研中心臨床基地1個;
2018~2019年發表SCI收錄論文501篇(加上2020年論文將超過600篇);獲授權專利76項(其中發明專利40項)。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
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新增成效
新增湛江市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個;
2018年來共獲各級科研項目836項,科研經費11519.79萬元。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
獲廣東省實驗室重大科研項目「南海海洋大健康產業關鍵技術體系研發與示範」,資助經費2000萬元;
獲得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2項(其中省自然基金傑出青年基金1項)。
獲得橫向合作課題30多項,合同經費超過1700萬元;
獲廣東省醫學會第二屆醫學科技獎擬推薦三等獎2項;
新增創新東莞科技進步獎各1項;
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中華中醫學會科技技術獎二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各1項;
開發馬尾藻勁骨粉、海水稻胚芽米粉等新產品7項。
進步幅度
與2015-2017年比較,省自然基金項目增幅151%;省自然基金項目增幅62.5%;省科技計劃項目增幅12.4%;獲授權發明專利增幅110%;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增幅100%。
國際交流合作
2018年以來,學校先後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等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的高水平大學以及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波蘭熱舒夫大學、菲律賓萊西姆大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
學校成為了粵港、粵澳醫療衛生合作專責小組成員單位;參與了中俄醫科大學聯盟理事會系列活動;成為「一帶一路」熱帶醫學聯盟(BRTMA)常務理事單位;獲邀加入中國-芬蘭應用型科技大學聯盟。學校還舉辦了「歐洲多國各界代表團醫療教育合作項目交流會」、「首屆老年護理國際會議」、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北部灣海洋生物醫藥高峰論壇、世界孤獨症日國際論壇、第三屆北部灣精準醫療與轉化醫學學術年會、第四屆泛華南地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聯合年會等國際學術會議多次。崔燎等19人次在國際暨港澳臺重要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學校及學科建設的國際聲譽得到提高。
學校先後獲得歐盟「伊拉斯謨+」高校能力建設項目以及教師交流項目各1項,獲資助金額約為20萬歐元;教師參加國(境)外訪學、國際學術交流40餘人次;招收外籍博士後3人。
新增學生境外學習交流項目共12個,學生國際交流中外合作項目6項;首批 2名參與公共衛生「3+2」本科雙學位項目的同學順利獲得中英兩校頒發的學位證書,雙學位國際聯合培養項目取得突破。開展近20個長短期學生學習交流項目,共81名學生先後赴國(境)外交流研修。
來源:廣東醫科大學 廣東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處 學生編輯/周英偉責編 / 王麗君覆核 / 裴金濤審核 / 譚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