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網訊 走進丹陽市開發區建山村,一幅和諧優美的鄉村畫卷映入眼帘:筆直的水泥路,乾淨整潔;道路兩邊綠化苗木,亭亭玉立;錯落有致的農村房屋,漂亮氣派,讓人不經意間就融入這田園美景,歸於平淡、流連忘返。這正是「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建山村的和諧優美鄉村畫卷。
航拍建山村
曾經被戴上「偏、遠、窮」帽子的建山村,如今已悄悄變了臉。
開發區建山入口
位於丹陽市東北部的建山村,地處山清水秀、環境優雅、交通便利、空氣品質好的無汙染地區,以種植苗木、花草、糧食為主。然而,連綿的山峰賦予優美風光的同時也阻斷了村裡的發展道路。多年來,隨著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入的加大,建山村通往外界的路通了,但窮村的帽子卻一直沒有摘掉。
2009年9月,丁志峰成了建山村第三任書記。他下定決心要幹出點名堂來,把建山村搞好,給群眾一個交代。2010年6月,市裡傳出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項目要落戶開發區的消息,建山村人感覺到機會來了。他們主動出擊,積極向上級部門宣傳建山村人少地多、山林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全村的不懈努力下,國家級森林公園項目最終落戶在了建山村,共租用建山村土地2300餘畝。
乾淨整潔的街道
建山村地處丘陵地區,水資源匱乏,老百姓傳統的生產方式收入比較低。建山村要發展,就必須盤活土地,集中經營管理,把百姓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可由於土地流轉涉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全村的每一個家庭,村幹部們都不敢怠慢,分別召開了黨員大會和村民大會,耐心細緻地宣傳土地流轉工作。通過重新丈量、分配,全村12000多畝土地全部實行了流轉,並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目前,建山村的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已從原先的不到30萬元,躍升到140萬元。
為了將建山村的生態價值利用最大化,讓村民共享更多的「生態福利」,村裡又相繼成立農民專業合作、農村社區股份合作、農村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組織,村民以地入股,實現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的目標。
每年的分紅收入,讓建山每位村民都充滿了幹勁。看著曾經的荒地種上了青蔥的苗木,仿佛深化改革的種子就此生根發芽。截止到2018年,建山村17個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成功。
航拍建山
腰包鼓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才更有底氣,從一角之容,可窺全村之貌。
建山美景
據統計,目前,建山村美麗宜居村莊建設任務投入建設資金2400餘萬元,新建了文體廣場、休息涼亭、水面景觀,對村內主幹道進行了拓寬改造並鋪設了瀝青,支路小巷全部硬化,新建汙水處理設施2座,鋪設雨水管網3800米、汙水管網4200米、窨井445個,清理亂堆亂放、農業秸稈、雞棚豬舍等積存垃圾6000餘車,架設路燈140盞、草坪燈150盞,牆面出新70000平方米,拆除破舊房屋101間2800平方米。經過提升改造,建山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生態環境大大改善,公共服務建立健全,村民滿意度普遍提高。
如今,每當夜幕降臨,在建山村黃連山的休閒廣場上,村民們便會聚在一起,跟隨著音樂的節拍翩翩起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來源:丹陽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俞思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