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李偉苗 劉情情
12月19日,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年會在暨南大學召開。本屆大會以「融合·創新·質量——後疫情時代在線開放課程創新發展與應用」為主題,展現聯盟在抗擊疫情期間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管理與應用的經典案例,探討後疫情時代在線開放課程的融合、創新和質量。
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180多位專家學者、學科教師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出席會議。
有效促進粵港澳三地互動合作
暨南大學副校長翁健介紹,暨大在疫情期間制定和實施線上教學方案,建立港澳臺和海外訪問平臺測評小組,提倡「多元協同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了「系主導主抓—學院督促—學校抽檢」的線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保證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停課不停學』是規模最大的在線教育實驗,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將把在線開放課程的發展與應用視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加以推進。」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副司長指出,我國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現位居世界第一,為疫情期間世界高等教育在線教學作出了突出貢獻。下一步,教育部將推進高等學校質量文化建設,加快構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搭建了「一站式服務」課程平臺,跨校協同建設滿足不同需求的課程群,構建卓有成效的課程建設、應用、推廣機制,推進多種形式的校內校際課程共享,促進了三地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廣泛應用。
廣東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姜琳提出,在線開放課程是建立健全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體系的有力抓手,聯盟要在慕課建設、質量標準、課程運行和效果測評方面樹標準、建規則,持續推動共享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課的校內學分認定和校際學分互認,建立「網際網路+教育」「智能+教學」新形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教學新生態。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理事長、暨南大學副校長張榮華作《使命擔當深化應用探索創新》的工作報告,從抗擊疫情、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聯盟探索創新三個方面介紹了聯盟工作。
據悉,聯盟集聚了1600門課程支持會員高校開展在線教學、與會員高校協同提供在線教學方法培訓,受益教師超20萬餘人次;配合省教育廳發布「廣東省大學生2020年開學第一課」線上課程,一周內17萬大學生完成學習;持續推進粵港澳跨校學分課共享工作,已開展三學期的跨校學分課選學工作,參與高校達40所,累計選修課程510門次,累計5.7萬學生選學跨校課程。
聯盟會員高校增至82所
會上宣布了聯盟新增會員名單,聯盟會員高校增加19所,現有82所,其中港澳高校7所、高職院校13所。會上同時啟動聯盟優質大課項目,該項目將採用粵港澳三地高校合作共建方式,將集聚院士、國家級名師等聯盟優質師資,建設聚集新時代、新發展,激勵學生勤奮向學、蓬勃向上的「四新」課程,形成灣區系列大講堂。
與會的9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對在線教育與一流課程的理解與建議、研究與實踐、改革與創新。會上還設置了圓桌論壇,展開「大灣區高校協同發展之路:灣區之大與大學之大的雙向賦能」的討論,與會嘉賓結合十四五規劃從教學和人才培養角度探討大學與灣區建設如何雙向賦能,共同服務國家戰略。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梁澤銘
審籤 | 梁澤銘
實習生 | 李思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