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亮劍》首播時,好多觀眾對該劇所有日本軍官全說日本話表示非常欣賞,感覺到耳目一新。當然,嚴格來說,該劇中的日語說的那是相當亂七八糟,比如將軍筱冢義男對傳令兵說話居然用敬語,大概相當於:尊敬的傳令兵閣下,如果您能將今天的電報賜給我看,鄙人將不勝感激。
不過,雖然《亮劍》說日語有些粗糙,好歹比起咱們當年熟悉的各種「金票大大的有」顯得更純正一些。有意思的是,著名演員矢野浩二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一個問題,你們日本人平時說話也說「你的,良心大大的,壞了」這種話嗎?矢野浩二誠懇地表示,日本人從不這麼說話。
那咱們熟悉的那些「八路,狡猾狡猾的」都是冒牌日語?
實際上那還真不是冒牌日語,而是二戰時標準的「大兵中國話」,也就是日本專門編寫用於軍隊和中國老百姓溝通的「協和語」,比如我們熟悉的「通勤」「寫真」「料理」當年都曾被編入協和語教材裡。
而之所以我們這麼熟悉這些協和語,還要拜一部電影和一位電影人所賜,那部電影是《地道戰》,那位老電影人是有「鬼子專業戶」著稱的王孝忠。
一、日軍鐵蹄下的學生
王孝忠出生於1928年的瀋陽,在東北淪陷區度過了整整十四年的亡國奴生活,見過太多的日本兵和日本軍官。
1942年王孝忠考入奉天鐵路學院電訊科,這個學校從校長到老師包括教官、舍監什麼的全都是日本人,其中大部分還都是日本退役軍官。這些人在學校裡推行所謂武士道精神,對學生經常動不動就打還不許你倒下。
王孝忠回憶說,當年他們的舍監就是一個日本軍官,他平常對學生也笑嘻嘻的,但翻臉很快上手就打還不許你喊疼,這個舍監也成了王孝忠記憶最深刻的人之一。
後來王孝忠在拍攝《永不消逝的電波》時和孫道臨同屋,孫道臨告訴他想演活一個角色就必須將自己融入那個人的生活,再從生活中提煉出角色。這對王孝忠是個啟發。後來他在演《地道戰》時就將那個舍監的形象提煉出來溶入到山田隊長身上。
二、《地道戰》之前
王孝忠1949年參軍,後來被分配到瀋陽軍區政治部話劇團當話劇演員,同事裡有王心剛、張良、田華和邢吉田等人,後來他們又先後被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6年王孝忠出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戰鬥裡的成長》,他在片中飾演一個反派角色地主兒子楊耀祖,從這個角色開始他幾乎就成了專門出演反派的演員。
《回民支隊》裡王孝忠飾演叛徒白守仁,在《奇襲》中他飾演南韓軍搜索隊隊長,這些角色的形象和王孝忠之後的鬼子形象相差不小,讓人乍一看都想不到這是他出演的。
王孝忠演戲注重細節的挖掘,比如他在《突破烏江》裡出演一個敵軍營長,他將這個營長設定為一個結巴,為此他特意揣摩了很久「結巴」的說話方式,而不是簡單的表現為口吃。
有一天王孝忠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一位「結巴」,他發現這個人平常說話很正常,但一到關鍵詞語上就說不出來,急得滿臉通紅。王孝忠恍然大悟,他就悄悄跟隨這位乘客並幫他指路甚至熱情幫助他辦事,為的就是繼續聽他說話。
王孝忠第一次演鬼子軍官是在《永不消逝的電波》裡,他飾演一個中國通中村,這個角色並沒有展現他出他的日語能力,倒是又一次展現了他的細節挖掘能力。他通過和老電訊兵的交流挖掘出來電報員手指頭是扁平的這個細節,然後這段戲在電影裡成為經典的外插花。
在《野火春風鬥古城》裡王孝忠第一次再現了經典的日本人形象,他飾演的日軍情報顧問多田在外形、表情和動作上已經和日本人沒有太大區別。
三、經典《地道戰》
《地道戰》這部電影本來是一部軍事教學片,是那種不對外公映的電影。因此該片只啟用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寥寥幾位專業演員,包括王孝忠、張勇手、劉江和謝萬和幾個人,其他角色大多啟用的是工程兵文工團的話劇演員如高傳寶等人。
但在實際拍攝中王孝忠和劉江他們經常往劇情裡加戲,使人物從簡單的臉譜化變得更為生動立體,為此他們甚至勸導演多加戲,按照故事片的路數走。導演雖然是拍軍教片出身的任旭東,但他比較開明,欣然採納了演員們的意見,按照故事片拍完了整部軍教片,最終這部軍教片成為我國經典抗戰電影。
王孝忠在《地道戰》中飾演的山田隊長也讓他一舉成名,很多觀眾都認為在飾演鬼子軍官這方面,「山田」不比「松井」差,王孝忠也不弱於「鬼子王」方化。
王孝忠的山田隊長之所以成為鬼子軍官經典形象之一,一方面是他的容貌、表情和動作很專業,另一方面則不得不提王孝忠的日語才能。
在片中王孝忠說的日語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單純的日語,而且屬於比較粗俗的日語體系,典型的日本軍官對下級使用的那種,很地道。
比如山田隊長說的那些日語短語「射擊」「開炮」「突擊前進」等,連日語專業的人都認為其發音和聲調甚至表情可謂極其地道,感覺不像是中國人說的日語。
而山田隊長說的那些「協和語」更是成為抗戰劇中日本人的經典句式,不僅影響了很多觀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後很多抗日題材影視劇的拍攝。
比如「你的,真正的軍人的不是,戰術不懂」。
「八路,這個,狡猾狡猾的」。
「你們,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
原則上來講,這些極具東北特色的「協和語」出自華北平原上一個老資格日軍軍官之口是符合歷史史實的,並不屬於劇組和演員的個人發明創造。當然,如果說這話的鬼子是一個南方派遣軍的軍官,那多少還是有點兒違和的。
筆者認為,在矢野浩二等日本籍演員大舉進入中國影視市場之前,在抗戰題材電影裡,日語說的最好的演員,王孝忠絕對算得上。
四、《地道戰》之後
王孝忠飾演日本軍官和各種反派角色太多當然也有副作用,1969年他被迫以士兵的身份復員回家,然後被分配到哈爾濱機務段當機修工人,和他同樣命運的還有張良、邢吉田和張懷志等人。
本來以為就要徹底告別電影事業的他們卻迎來了珠江電影製片廠的歡迎,幾位老戲骨受邀南下來到廣州繼續當演員。1973年恢復政策,八一電影製片廠想把幾位功勳演員調回廠,但王孝忠和幾位同伴商量後,決定不能辜負危難之中伸手幫助他們的珠影廠,他們毅然留在了廣州,直到1985年才正式在八一廠辦理了轉業手續。
在廣州的日子裡,王孝忠始終沒有去學習粵語,他怕學了粵語之後會影響普通話的發音,到時候拍電影時又要麻煩別人配音。
晚年的王孝忠繼續在影視劇裡發揮餘熱,陸續又出演了一系列影片,其中在當年風靡一時的《女子別動隊》裡飾演漢奸王堯翁,只是很多觀眾都沒認出來,這個漢奸的飾演者居然就是當年《地道戰》裡的山田隊長。
2016年,王孝忠在廣州因病逝世,享年88歲。
五,軼事
王孝忠在晚年聽力非常不好,不戴助聽器就沒法聽人家說話,這並不是他年紀大了以後才有的毛病,而是出演《地道戰》時受的傷。
有一場戲是山田隊長騎馬逃跑,劇組設計了兩組動作都很危險,一組是山田隊長掉下馬來抱住了樹樁,另一組是在爆炸煙塵中他從坑裡連滾帶爬逃跑。
第一組危險動作王孝忠沒用替身,親自上陣完成,讓等在旁邊準備急救的醫生護士白來了一趟。第二組動作他就沒那麼幸運了,當時設計的炸點藥量偏大,王孝忠又離得近,結果耳朵被震傷了,還被灌進去很多沙土。從那次拍戲開始,王孝忠就落下了耳朵聽力的殘疾。
雖然為《地道戰》做出了巨大犧牲,但在王孝忠自己看來,他這輩子演的最好最滿意的角色還不是最有名的山田隊長,而是《回民支隊》裡的白守仁,那才是他演技的最佳表現。
有意思的是,王孝忠在影視圈也有自己的偶像,是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演員李緯,他也非常擅長反派角色塑造,王孝忠認為李緯的演技在舉手投足之間皆有戲份,值得自己多學習。
王孝忠有三個女兒,其中有一個外孫後來進入廣播主持領域,他叫鄭琨,在廣東臺擔任主持人,看了這位主持人的照片,讓人不得不感慨王老的基因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