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7個國家級貧困縣摘帽脫貧。至此,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實現脫貧目標。在中國西南的這片熱土上,曾閃耀著紅軍長徵的精神火種,也曾實現「一步跨千年」的社會變遷。如今,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這裡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革。這,又是一次「一步跨千年」。
土地裡長出新希望
沿著307省道一路往北出發,登普詩鄉、穿七裡壩、過解放溝,在下山十餘公裡後就進入了灑拉地坡鄉境內,伴隨著海拔一路抬升到2500米至3000米,這裡的氣溫也下降到了9攝氏度。進入了灑拉地坡的地界後,公路兩側是大片平整又廣袤的土地,有的地塊上閃耀著銀色的光,那是正在搭建的大棚。
昭覺縣灑拉地坡鄉鄉長的惹爾格告訴記者,我們以小河為界,這邊是錯季蔬菜,那邊是草莓大棚。蔬菜錯季發展的產值至少是普通蔬菜的兩倍。主動轉型,推動產業新陳代謝是發展的必由之路,而這得益於已經實施完成的四川省烏蒙山連片區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貧項目。
「灑拉地坡」原意是「水草豐盛之地」,卻被老一輩人習慣性地稱為「爛壩」。由於地處山谷底部、四周都是高山,從山上流下來的水匯集於此,加之沒有有效的排水措施,讓這裡成了一片沼澤。老百姓辛勤耕作一年,收入也只有千餘元,是典型的貧中之貧。
改變需要契機,2018年底,四川省烏蒙山連片區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貧項目啟動,為灑拉地坡帶來了新的希望。通過近一年的艱辛努力,人們驚喜地發現,曾經的沼澤地變身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產穩產農田,不平整的地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能機械化耕作的大地塊。大家不覺驚嘆,爛壩也能進行現代農業耕作。
土地整治後,灑拉地坡土地利用程度普遍提高3%以上,生產能力普遍提高10%以上,而生產成本降低10%以上。乘勢而上的灑拉地坡擁有了3280畝夏草莓地、3100畝高山錯季露天蔬菜地、4100畝玫瑰園和1700畝高山藍莓基地。如今,這裡正沿著土地整理的道路打造旅遊環線。「到時候,可以讓更多人欣賞到美麗大涼山的山山水水。」想著未來,村民麻卡拉日有些激動地說。
在土地上辛勤耕種,卻不能帶來富裕的生活,這樣的情況在涼山並不少見。而灑拉地坡的變遷也只是四川省烏蒙山連片區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貧項目的一個事例。截至2020年6月底,項目全部完工,建設規模3.26萬公頃,新增耕地2347.97公頃,總投資14.36億元,惠及貧困地區人口約23萬人。
挪出一片新天地
清晨,陽光灑滿海拔1700米的獅子山半山臺地。這裡,曾是涼山州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因為通往山下只有一道藤梯,得名「懸崖村」。
某色達體家在這臺地上繁衍生活了五代人。5月13日清晨,51歲的某色達體早早起床,掃淨火塘中尚有餘溫的灰燼,關上院門,離開百年老屋,和妻子一起走下2566級鋼梯。65公裡外,在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一座1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新家正等著他們。
和某色達體一樣,「懸崖村」的84戶貧困戶已陸續搬進位於縣城附近的新家。從藤梯到鋼梯,再到樓梯,村民們用腳步丈量著歲月的變遷,濃縮著昭覺縣決戰脫貧攻堅的艱難。
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全州17個縣市中11個民族聚居縣均為深度貧困縣,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7.5萬人,2072個貧困村中就有1350個村的貧困發生率在20%以上。
針對像懸崖村一樣「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山村,四川把增減掛鈎作為解決貧困群眾「住房難」的重要支撐,通過將貧困農村低效利用的宅基地復墾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一部分用於農民新居建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節餘指標流轉獲得指標收益或調劑到城鎮報徵使用,進一步顯化土地級差收益,用土地變資金,解決「錢從哪裡來」和貧困群眾如何「建得起」「住得進」的問題。
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貧困地區共批准增減掛鈎項目2813個,將建設巴山新居、藏家新居、彝家新寨、烏蒙新村等各類新村2萬餘個,安置農戶80萬戶以上,戶均可獲住房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補助約8萬元,解決了貧困地區群眾「住房難」的問題。
託起致富幸福夢
喜德縣則約鄉孫水河兩岸,一大片開闊溼地。經改造排淤後的溼地自成風格,農業園區、莊稼地、淺沼澤鑲嵌成趣,彝家新寨坐落其間,鄉村道路四通八達……走進該鄉哈爾宜蒙村,放眼望去,在一片美麗的小草地上十幾頭綿羊正悠閒地吃著草,時不時地還向外張望。
孫水河,也叫喜德河,貫穿喜德縣10個鄉鎮。2012年8月31日,百年一遇的孫水河洪災導致全縣24個鄉鎮中17個鄉鎮、10餘萬人受災,8000多戶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16座橋梁和大量道路被衝毀,全縣經濟損失31.6億元。這對於喜德縣而言相當於該縣30年的一般預算收入的總和。面對雪上加霜的困境,堅韌勇敢的大涼山人奮發圖強,決意扭轉命運。
2016年12月,涼山州局開始了小流域治理。項目修建11141米防護堤,有效消除了長期以來威脅溝道中下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災害隱患,保障了則約鄉哈爾宜蒙、吞地等6個村和溝口附近光明鎮、拉克鄉村莊及多所小學、醫院300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下遊道路、橋梁及6000多畝耕地不受災害威脅。建設輸水管道29287米,徹底解決了海拔1810米至2750米則約溝沿線農牧民生產生活用水難題,長期靠天吃飯的3000多畝「雷響田」變成旱澇保收的「水澆地」,農業產業化發展有了依託。
在項目建設的同時,原國土資源部、涼山州局、喜德縣則約鄉籤訂精準扶貧合作協議,將喜德縣則約鄉列為精準扶貧結對幫扶點,給予80萬元的規模化綿羊養殖幫扶資金,主要用於則約鄉哈爾宜蒙村、吞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規模化綿羊養殖產業扶持。如今一幅巨大的綠色畫卷正在孫水河兩岸徐徐展開。在哈爾宜莫村,購買的516隻綿羊已產出羔羊805隻,累計出售綿羊370隻,羊產業成為了哈爾宜莫村的主要經濟來源,2015年人均純收入僅為1923.80元,202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8454.68元。
在離哈爾宜蒙村不遠的冕山鎮五合村,小流域治理的成效也在顯現——「小流域治理後,村裡引進了以色列品種油橄欖產業,我家的3畝地以每畝每年800元流轉了進去。我也在產業園裡務工,每天能得到60—100元不等的工錢,一年下來能掙到3000元左右。」正在除草的吉力說古告訴記者。
歷史,只有離得足夠遠,才能一窺全貌;也只有走得足夠近,才能感受力量。涼山曾是全國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而今11個深度貧困縣摘帽、1118個貧困村退出、4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四川,交上了一份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其中自然資源系統全面構建政策支持、資源傾斜、幹部幫扶等舉措功不可沒。站在新的起點,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四川自然資源系統將發揮脫貧攻堅體制機製作用,接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向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四川大地上的脫貧攻堅故事,如同一首首深情、厚重的樂章,共同匯聚成圓夢小康的壯美史詩。
【來源: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宣傳教育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